高洪杰 徐金慶
摘要:作為世界三大球之一,排球深受大眾的喜愛,排球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排球規則的不斷演變。文章探討了排球競賽規則的意義,分析了排球競賽規則演變的幾個關鍵時期及其特點,從排球競賽規則在誕生初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排球競賽規則的靈活多樣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排球競賽規則統一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排球競賽規則改革完善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排球競賽規則成熟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五個方面論述了排球競賽規則的演變對排球運動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排球;徑賽規則;演變;影響
排球競賽規則是伴隨排球運動而誕生的,并根據運動的發展做出持續性變化,所以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現如今的28條規則是基于最開始的十條簡單規則不斷改善而形成的。排球競賽規則的演變促進了排球運動的良性發展。
一、排球競賽規則的意義
(一)規則促使人類行為更加規范
規則,指的是運動規律下所必須遵循的法則。排球競賽規則是由參加競賽的成員共同制定并一致通過的、所有成員都必須遵循的章程或條例,是運動員在排球運動競賽過程中形成的決定運動員行為的一種合理化、規范化、公平化的文化現象,其中涵蓋了一定的價值標準。任何運動競賽都是在一定規則的基礎上開展的,運動技術創新也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有大家都遵守規則,社會才會和諧穩定,而運動規則的實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規則意識。
(二)促使運動員更好的理解排球精神,對人們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在排球競賽規則之下展開運動和比賽,所有人都必須在規則之下接受相同的制約,所擁有的機會和權利都是均等的。運動員會依據規則要求在合理范圍內正當競爭與合作,對于培養人的良性競爭意識、相互協作能力、集體榮譽感、頑強拼搏的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另外,排球運動較之于籃球、羽毛球運動等,賽事時長是不定的。調查中得知,賽事時長最短的為25分57秒,最長的為3小時23分17秒,期間運動員一定是拼盡全力爭取勝利,尤其是面臨每一個得分機會時,大家在防守、進攻方面都需精力高度專注,不到最后一秒絕不松懈。比賽過程中,各方都是爭取一切機會,在賽場上呈現積極、努力、進取、樂觀、拼搏的狀態,在給觀眾帶來視覺震撼的同時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二、排球競賽規則演變的幾個關鍵時期及其特點
現階段,我國學者普遍認可排球運動發展分為娛樂性排球運動、競技性排球運動、現代性排球運動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中排球運動也呈現出相關特點。排球運動發展之初,其競賽規則比較簡單,具有較強的娛樂性,排球運動誕生于美國,傳至亞洲和歐洲之后逐漸變得越來越競技化,且都具有濃郁的地域特點,競賽規則也呈現多樣性、靈活性。后來,由于排球運動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受到各個國家群眾的喜愛,所以競賽規則逐漸統一規范。20世紀90年代之后,排球運動的發展經歷了一段瓶頸期,觀眾越來越少,以至于難以拉到贊助商的投資,這樣的形勢下,排聯開始大幅改革排球競賽規則,并采取新的商業模式,使得排球運動逐漸恢復往日的生命力。在1999年時,排球競賽新規則中對運動內容展開了全面改革,繼而進入一個相對成熟與穩定期,在穩定期內,競賽規則沒有大的變動。2017年,競賽規則中試行了7局4勝每局15分的賽制、取消技術暫停等規則、引進了電子裁判等,這些變化迎來了排球競技運動新的變革期。
基于排球運動各個階段的發展,其競技規則的演變過程基本可分成5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誕生初期,時間為1895至1900年。期間,運動的特點是將排球作為傳遞運動員之間運動競技精神的工具,適合各個年齡層的運動人群,可以減少直接對抗帶來的身體損傷,此時確立了排球運動的相關特性,例如空中隔網傳球、擊球等,當時在美國的規則只有10條,運動類型為簡單休閑娛樂型;第二階段為排球運動傳播至他國直至排球技術委員會成立,具體時間為1900至1936年。此時期簡易化、娛樂化的競賽規則無法滿足競技需求,所以每一個國家都制定了相關競技準則,例如歐洲國家的6人制排球、亞洲國家規定的16人制、12 人制、9人制排球等,競技規則靈活多變,且競技性越來越強,直至1936年統一規則后才將“競技化”設定為規則的指導思想;第三階段,時間為1947至1979年,期間成立了國際排聯,第一本排球競賽規則的書籍正式也出版了,主要修改的內容有增設標志桿、規范進攻線等。現代排球競賽規則初步統一,在統一規范下平衡攻守、限制進攻;第四階段時間為1980至1999年,期間競賽規則做出了較大改變,在這些改變下,比賽的觀賞性更強了,規則中有禁止攔網發球、初次接球不能算作連擊、加寬發球區等;第五階段的競賽規則進入成熟期,時間為2000年至今,從確定每球得分制開始到現在,規則沒有大的變動,只是對參賽人和自由人的人數進行了調整,此期間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強調觀眾的觀賞感受、運動員在賽場的狀態、裁判的規定和職能等。
三、排球競賽規則的演變對排球運動發展的影響
(一)排球競賽規則在誕生初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
19世紀末,橄欖球、籃球在美國非常受歡迎,但由于這些運動的過程比較激烈,容易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不適合老年群眾或是年幼兒童參與。威廉·摩根基于當時的運動形勢發明了一種運動損傷率低,且男女老少都適合參加的運動,然后在籃球運動的基礎上改變一些運動形式,發明了排球這種運動程度可調節的隔網對抗球類運動。這種運動誕生之初,運動形式、內容都比較隨意,沒有具體的規則規范運動行為,1896年所頒布的10條規則也只是指導性文件。由于這種運動沒有規則的約束,趣味性可以根據人們的喜好無限延伸,這種新式運動得到了群眾的普遍接受和喜愛,排球運動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推廣。后來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排球在空中的運動狀態引起了很多運動者的研究興趣,逐漸開始研究其中的技巧、規律,且越來越多的人被排球運動所吸引。
(二)排球競賽規則的靈活多樣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
排球運動以其豐富的娛樂性逐漸從美國傳至其他各國,人們在工作之余、休閑之時經常通過排球運動娛樂身心。在傳入亞洲國家之后,亞洲的排球運動愛好者根據運動實踐先后制定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排球運動形式,場地和球網也與美國的存在不同。排球運動因群眾需求不同在不同國家都被制定了不一樣的規則,但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另外,排球運動一直都是美國軍隊的訓練項目,特別是在空軍訓練中尤其受歡迎。而作為一種競技健身運動,真正得到開發是在傳至歐洲以后,不僅是民間群眾廣泛而熱烈的參與排球運動,排球運動也被正式納入國家的競技項目中。1925年蘇聯的“百萬排球運動”充分展現了排球運動的競技性,在“百萬排球運動”的影響下,不僅是軍隊,各大學校也積極引入排球課程,排球運動的普及性得到了顯著提升。
(三)排球競賽規則統一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
在法國、波蘭、捷克斯伐洛克的倡議下,1947年成立了國際排聯之后,競賽規則逐漸科學化、統一化,繼而出現了延續至今的國際排聯三大賽事——世錦賽、奧運會、世界杯。在成立國際聯排后的第二年,成功舉辦了歐洲男子排球錦標賽,然后舉辦了第一屆男子世界錦標賽與歐洲女子錦標賽。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中,排球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1965年舉辦了排球世界杯。在三大賽事的催化作用之下,排球運動的競賽規則愈加規范統一,其發展迎來了新的生機。在統一的競賽規則之中,縮小了運動員的進攻面,攔網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因為有攔網橫隔在中間,進攻受到了明顯的限制,防守更容易成功。而因標志桿向內移導致的進攻范圍縮小,運動員防守的范圍也縮小了。扣球進攻處于被限制的狀態下,進攻戰術也在尋求創新,但更多的是鼓勵防守,重點關注扣球的力量、角度,促使扣球具有殺傷力。
(四)排球競賽規則改革完善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我國排球技術在新規則之下進行了很大程度的創新與改革,此時,我國女排創造佳績、走向世界,1981年至1985年期間創下了“五連冠”的好成績,國際聯排對競賽規則也在不斷修改、補充和完善。規則越規范,運動員的技術水平也越容易展現出來,這對于排球運動的發展是具有良好促進作用的。例如禁止攔發球的規定,限制了攔發球的相關技術,但遠距離平砍式發球、跳發球的技術卻更科學了,提升了發球的攻擊性;將“15分制”更改成“17分制”,增加了比賽結果中的偶然性成分,比賽看點更多了。20世紀90年代,在荷蘭、意大利等地出現了職業排球,為了順應發展需求,也為了使排球競技運動適應電視形式的宣傳,國際排聯對相關規則進行進一步修改與完善,排球運動也面臨新的發展。例如在進攻性擊球時可以吊球或輕擊,比賽時,運動員的反應需要非常靈敏,也更考驗運動員的防守技術;觸網即犯規,在平時的訓練中,運動員要注重攔網技術的提高。
(五)排球競賽規則成熟期對排球運動的影響
進入21世紀,排球競賽規則基本成熟,這是一百多年來多次修改的結晶,由于已經發展得很完善、系統、全面,近十多年都沒有對規則進行大變動。較之之前的競賽規則,現如今的規則程序化繁為簡,措辭更加精準嚴謹,強調人性化,除了方便普通觀眾及運動員、裁判員理解比賽要求,更重要的是非常重視運動員的人身安全。競賽規則的成熟化促使排球運動市場化更廣泛化,能夠滿足更多觀眾的觀賞需求。
四、結語
排球競賽規則的不斷演變逐漸實現了比賽規程和比賽結果的更加公平公正,能夠為排球運動技術更科學的發展提供思路,并符合市場的需求,精細的體現排球運動的體育魅力。同時,比賽規則的完善也能使得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并熱愛排球運動,有效促使排球運動市場化之路更加順利、長遠。
參考文獻
[1]秦泗山.2013–2016排球競賽規則的修改對排球比賽的影響與意義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05):51–52.
[2]宣啟明.2009年排球新規則的修改對排球競賽的影響[J].四川體育科學,2010(04):93–96.
[3]吳明智.排球競賽規則的演變與發展對排球運動的影響[J].運動,2012(16):18–19+68.
[4]牛鵬飛.對排球球體標準修改的探討與設想[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0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