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紅


摘要:本研究主要使用錄像分析法展開研究,調查對象為傅穎在2019年全國擊劍錦標賽的佩劍決賽中技戰術運用情況,發現:傅穎得分最主要的是依靠直接進攻,傅穎對于步法的使用比較好,可以很好地掌握劍道距離與攻擊時機。防守時,重點借助第三防守,達到了較好的運用效果。
關鍵詞:傅穎;佩劍;技戰術
擊劍技術是指擊劍的主體在運動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身體各機能,并流暢順利地完成擊劍的動作的一種技術。在擊劍的運動中,分為攻防兩種姿勢,這些動作的完成都是借助手上的擊劍動作,配合腳上的移動以及身體各部分的協調配合進行的。站在擊劍專業運動員的角度來看,進攻和防守的技術共有進攻技術、防守技術和反攻技術幾種,他們都是互相拆分、結合、交融而出千變萬化的動作,使得擊劍運動具備可欣賞性和激烈比拼性。擊劍技術本身還是綜合性的內容,是擊劍運動的核心,擊劍運動員制訂合理的戰術,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擊敗對手,是所有運動員的終極目標,由此可以得出擊劍技術具備獨立性、靈活性、隱蔽性的特征。
一、進攻技術運用分析
無論是練習還是比賽,進攻技術的地位都是極為顯要的。是獲得分數的不可忽視的手段,被諸多運動員運用,同時,將現代佩劍發展的狀況顯示出來。在現代佩劍比賽當中,大多數運動員所采取的戰術還是依靠進攻來得分。對于選手來講,如果沒有較強的進攻意識與能力就意味著在比賽中不會戰勝對方。
傅穎得分主要來自直接進攻,他發動的直接進攻共有11次,其中,6劍得分,達到了54.5%的成功率,這一技術達到了最高的凈得分(+4)。因而,傅穎在比賽中獲勝,和直接進攻技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見表1)。
傅穎的進攻特點,其身體舒展并且擁有身高臂長的身體優勢,進攻中不斷的威脅對手,對對手的有效部位不斷造成威脅。實際比賽中,其干擾和出擊比較主動,擁有良好的動作銜接。先是做出假動作來迷惑對方,轉而進行實際動作以發起進攻;抑或是若是進攻失敗則將劍作為防御工具以便下次繼續進攻。其次便是通過自己不斷的節奏變化干擾對手的節奏,在干擾中尋找漏洞找到進攻良機,一旦對方出現漏洞,直接進攻。采取縱深較深的弓步,手上有著明顯的動作,并且控制劍效果良好。
二、準備行動上的進攻技術運用分析
比賽中的節奏控制非常重要,通過準備行動實現空擋尋找,然后開展一次突然的進攻。傅穎在實際比賽中通過準備行動動作得了不少分,而且成功率較高,達到了33.3%(見表2)。
比賽中傅穎一般會采取彈跳步法,處于小跳躍狀態,然后不斷地變化自身節奏,進而尋找到對手的空擋,屬于傅穎準備行動上的進攻手段,并且其出劍動作穩定,動作流暢并且高效。伴隨著佩劍比賽技術的發展,準備上的進攻技術也被廣大運動員所認可,逐漸成為技術核心。如果在比賽的過程中,對戰選手中場相遇,那么為了爭取更大的主動,兩方運動員都不能選擇退卻。因此,一方面為了尋覓機會,另一方面需要保護自己,必須通過準備上的進攻來實現進攻意圖,并且可不斷交換。比賽的水準愈高,那么出現這種現象的概率也就愈大。筆者認為,現代的佩劍比賽,準備系統的進攻技術應用情況將決定成敗。
三、防守技術運用
佩劍比賽中,防守同樣重要,通過用劍做出的防御性動作保護自己。當前在現有的理論中,普遍認為三、四、五姿勢是防守技術的最佳選擇。防守成功需要多個技術動作的合理配合,其關鍵點就在于必須要具備較好的距離感,不斷對自己的節奏進行調整從而阻止對方得分。傅穎通過距離控制,進而根據手臂能影響的范圍很好的拉開了防守空間,通過將劍收回來從而使雙方之間的距離產生變化,讓其喪失距離感,從而破壞其進攻的準確性。無論是應用抑或是防守成功都需要運動員擁有較好的距離感,保證自己的頭部不會被對手擊中。
四、反攻技術運用分析
反攻是利用防守動作來引導進攻機會的攻擊動作,通常時間點為對手采取進攻時。比賽中傅穎并未經常采用反攻,整體使用次數和成功率都比較低。
傅穎反攻失敗的原因是距離掌握不好,防守中缺乏進攻性,在后退中不能良好的打斷對手節奏,也導致反攻的整體成功率較低。
五、得分部位分析
如表3所示:
對傅穎的主要得分部位進行細分,可以看到頭、軀干外側是其主要得分點。這二者的比例和為86.6%。在佩劍比賽中,這兩個部位也是大多數選手進攻的部位,而且這兩個部位也很難保護。兩者的目標較大,利于進攻。因此,進攻中選擇該兩部位作為攻擊點,更加直接且游刃有余。
六、建議
(一)加強對攻轉換戰術的訓練
在使用對攻轉換技能時,首先應當在裁判發出開始口令之后,往前緩慢的邁一步以便查看對方步法。其次,需要根據對手情況結合自身戰術進行下一步行動。
引人注意的是,在現今的佩劍比賽中,很多選手都對對攻轉換技能給予了肯定。它已經日益成為主要戰法,特別是在國際高水平競賽中,選手能否恰當的使用該戰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最終的比賽結果造成影響。同時它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所在。比賽等級水平愈高,對于該戰術的重視程度也就愈高。所以,建議我國的擊劍選手,要想獲得好的成績就需要對對攻轉換戰術靈活運用,并不斷在練習中加強訓練。
(二)提高防御性攻擊能力
在高手間進行的對抗性項目競賽中,假如運動員缺乏防御攻擊的技術,也難以在比賽中占據不敗之地。將這些相異的防御戰術精心地組合在一起,并且靈活地運用在比賽中,便使佩劍防御戰術形成體系。因而,需要依照自己的身體素質、個人技術、心理特點以及競爭對手所運用的技戰術特征,對每個中國參賽隊員的攻防戰術進行精心設計,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在實施比賽的過程中一次次嘗試和使用,同時,在此基礎上,日益改變和擴展戰術套路,以使運動員具有較強的實戰水平和戰術素養。
(三)突出小幅度、快頻率的步法訓練
要想使戰術更好地實施,達到高質量的發揮,離不開步法。在佩劍比賽中,轉換攻防需要較快的頻率,這和重劍、花劍的交鋒特點不同。因而,佩劍競賽時的距離、節奏、時機等都需要借助移動步法以及轉換攻防來達成。步法訓練力求幅度小、頻率快,例如:向前移動時要步步緊逼,后退時要注意拉開,對攻時要改變步法,急停后要立刻跟進,在進攻后要注意拉開然后快速跟進等。
參考文獻
[1]劉浩.我國擊劍運動科學研究現狀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7.
[2]張輝.佩劍技戰術分析與實力評估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2):90–93.
[3]戴清.北京奧運會中國女子重劍主要逐金者打法特點及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05):45–47+91.
[4]趙海洋.高水平擊劍運動員程序化參賽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