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慧
摘要:隨著金融創新深化、互聯網技術發展,現代互聯網金融對傳統貨幣理論的影響越發明顯。在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存在征信問題和風險問題,第三方支付應運而生。第三方支付對現金存在明顯的替代作用,改變了人們的支付習慣,導致了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問題以及貨幣政策效果的不穩定性問題,這些問題都值得研究。本文基于此,首先對第三方支付的興起進行了闡述,然后就第三方支付對我國央行的貨幣供給影響進行了重點分析,最后就分析結果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乘數;貨幣供應量
一、第三方支付的興起
隨著互聯網金融與計算機網絡發展,數字信號正在逐步取代紙張成為新的貨幣載體,第三方支付開始改變人們的支付習慣與生活方式,使得購物消費支付更加靈活。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部分,第三方支付首先改變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影響了貨幣需求量,進而影響貨幣供給量;其次,影響了基礎貨幣的可控性與貨幣乘數的大小,對流通中的貨幣存在明顯的替代效應;最后,通過改變流通中的貨幣供給量,第三方支付會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實施效果產生影響。
第三方支付正在改變我們的支付習慣和生活方式,其對于現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明顯,很可能推動社會跨過紙幣時代,進入數字貨幣時代。有關第三方支付對央行貨幣供給影響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同時還可以發揮第三方支付的規模效應與正的網絡外部性,促進金融創新與普惠金融,提高社會整體經濟狀況與福利水平。
二、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供給影響的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對貨幣結構的影響
首先,第三方支付對貨幣的結構會有比較大的影響。貨幣層次劃分的前提是:第一,金融資產間存在明顯的流動性和收益性差異;第二,金融資產之間存在明顯的界限,對于這一界限我國于1994年公布貨幣供給量統計暫行辦法,后于2001、2002年對統計口徑作出調整,并于2004年再次修訂貨幣供應量統計方法,但是并未發布正式的貨幣供給量統計辦法,因此仍以1994年的暫行方案為準。相對穩定性。而第三方支付的高流動性使不同流動性資產間的轉化更加容易,金融資產之間的流動性差異縮小,這給貨幣層次的劃分帶來了影響。第三方支付對我國貨幣具有替代作用,這種替代作用在結構上模糊了貨幣層次間的劃分界限,給貨幣層次的劃分前提帶來了挑戰。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縮小了各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差異。在電子貨幣或者第三方支付未普及之前,現金與活期存款之間的轉化存在明顯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人力成本等等。而在第三方支付出現以后,客戶可以利用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的高流動性,實現不同層次貨幣的迅速轉化。
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模糊了金融資產之間的界限。第三方支付模式具有優越的便捷性,同時還可以縮小不同金融資產間的差異性,所以在未來電子貨幣時代,金融資產可能大多保留在同一種形態上。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第三方支付加大了貨幣計量的難度,以及第三方支付使得金融資產的差異縮小,這些都給貨幣層次的劃分帶來了挑戰。
(二)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供應量影響的理論分析
第三方支付除了對貨幣層次的劃分有影響之外,還對我國央行的貨幣供給有比較大的影響。
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模糊了金融資產之間的界限。第三方支付模式具有優越的便捷性,同時還可以縮小不同金融資產向的差異性,所以在未來電子貨幣時代,金融資產可能大多保留在同一種形態上。原因是: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的高流動性和低交易成本,可以將任意一種存在的貨幣形態轉化為其他任何的貨幣形態,且這種轉換是非常容易達成的。
第三方支付降低了基礎貨幣量,短期內增加了貨幣乘數,長期內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所以第三方支付通過基礎貨幣量減少了貨幣供給,又通過貨幣乘數在短期內增大了貨幣供給,長期來看,由于貨幣乘數的擴張作用,因此第三方支付很可能會增大貨幣供給量,具體的影響方向仍需視基礎貨幣的變動程度與貨幣乘數的變動程度而定。
三、對策建議
目前,根據新的規定,央行已對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設置了客戶備付金制度,減小了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資金帶來的風險。以后應重點關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規運營,控制第三方支付對我國經濟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影響,在經濟穩步運行的基礎上,提高第三方支付對我國經濟的推動力。同時,著重關注其對我國貨幣供給的影響,以防第三方支付對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帶來負面效應。
(一)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的建議
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貨幣當局應充分考慮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這樣才能制定更為有效的貨幣調控措施。從理論分析與實證結果來看,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對現金M0與狹義貨幣量M1有明顯“替代作用”,而對廣義貨幣M2卻存在明顯的擴張效應。而貨幣當局在實施貨幣政策時,不論是擴張或緊縮,均需通過改變貨幣供給量來調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也對第三方支付存在正影響,那么政策導致第三方支付進一步發展,現金與活期存款的增長將受到“削弱”,不能達到預期的貨幣政策效果。相反地,如果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也對第三方支付存在負影響,那么政策將導致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縮減,現金與活期存款增加,也不能達到預期緊縮的貨幣政策效果。因此,在貨幣當局制定政策時,需要考慮該政策對第三方支付的影響,以及第三方支付對不同層次貨幣供給量的影響,以此保證貨幣政策效果的有效性。
(二)對監管當局的建議
監管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第三方客戶備付金等制度。從監管角度來看,監管通常都是“問題導向型”,并不能提前預見“問題”。即便不能預防,也要盡快解決已出現的問題,降低因監管不到位而帶來的不利影響。針對監管主體不明,第三方支付的業務基礎是電子貨幣支付,應當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監管。針對監管方式不明,我國分業監管弊端逐漸顯現,未來可能出現統一監管模式,建議將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納入到貨幣層次劃分中進行統一監管。此外,應進一步規范第三方運營牌照制度,保證市場的競爭力。
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決,第三方支付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從而正向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武聰,陳孝明.第三方電子支付發展對貨幣乘數的影響研究[J].浙江金融,2016(08):27-32.
[2]方興,郭子睿.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政策有效性——基于TVP-VAR模型的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7(03):183-190.
[3]方軼強.支付系統的發展與貨幣流通速度變化分析[J].上海金融,2009(09):27-31.
[4]耿中元,惠曉峰,朱東方.我國貨幣流通速度長期下降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1(0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