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青
摘要:隨著現代化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氣候、環境、生態等一系列自然環境卻隨之惡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建設一條綠色、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的重要性。武陵山片區處于湖南省中西部偏遠地區,當地擁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生態文化的潛力巨大。伴隨著國家對扶貧工作投入的不斷增加,武林山片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是,由于武陵山片區的貧困問題受空間、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制約,因此,目前這一地區的貧困問題成為了阻礙我國扶貧攻堅建設前進路上的攔路虎。本文將武陵山片區作為研究對象,對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價值、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就如何使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扶貧路徑相結合提出具體策略。
關鍵詞: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扶貧路徑
國家對扶貧戰略的工作重點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引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0-2020)》進行了調整,將現階段的扶貧攻堅主戰場轉移到了集中連片的特殊困難地區,詳細部署了包括武陵山片區在內的11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西藏、四川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的扶貧攻堅工作。扶貧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工作,存在著多種工作模式,以旅游促進扶貧攻堅工作是我國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扶貧是指充分利用被開發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創建旅游經濟實體,將旅游業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達到貧困地區居民和地方財政雙脫貧致富的目的。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開發工作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使旅游資源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1]。武陵山片區主要涉及三省一市(湖南省、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的11個地、71個縣,具有跨省交界面積大、少數民族眾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特點,受地理因素的影響,該地區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國家為了積累以跨省片區為單元組織大規模扶貧攻堅的經驗和方法,于2011年正式批準并下發了《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將武陵山片區作為扶貧攻堅工作的試點區。武陵山片區是第一個編制完成并得到國務院批復規劃的片區,為武陵山片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促進了該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的開發。
一、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價值與意義
(一)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價值
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眾多,如土家族、瑤族等。相關數據顯示,武陵山片區的體育項目近百余種,其中許多都源于自由和獨立;也有來源于反抗外來侵略、緬懷民族英雄的,比如:苗族的打泥腳;還有源于傳統習俗與婚戀的,比如侗族的草球和土家族的搶貢雞等等,這些都是深受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喜歡的娛樂方式,其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同時也使得武陵山片區的體育旅游資源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貼近人們的生活[2]。受到地理位置因素的影響,武陵山片區的許多地區都遠離城市,這些地區處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活條件也十分艱苦,使得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普遍較低。
通過對武陵山片區的體育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對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經濟發展能夠大大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城市人群大多朝九晚五,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將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資源相結合能夠活躍氣氛,為外來游客創造良好、舒適的旅游環境,提高游客的興趣,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意義
國家制定的關于武陵山片區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內在機制和相關政策法規,豐富了該片區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樣式。隨著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當地的傳統體育也在當代旅游文化生態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傳承[3]。
一方面,當地居民可以通過表演傳統體育項目增加日常收入,從而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而且這項工作與傳統的農耕相比,最大的好處就是輕松且利潤也會比之前要高許多;另一方面,開發體育旅游資源可以帶動當地經濟全面、快速發展,作為一項特殊的經濟效益產品,發展體育旅游資源的同時還能夠帶動相應的交通建設、餐飲建設、景觀建設、環境建設等等。由此可見,發展提議旅游文化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更重要的一點是,開發體育旅游資源能夠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山區剩余勞動人口所帶來的經濟負擔還是比較重的,發展這種旅游資源就可以引導剩余勞動人口加入到服務和旅游產業中來,這部分人群可以通過外來游客給該地區帶來的穩定財富而獲得穩定的收入[4]。
二、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武陵山片區各類文化遺產都為武陵山片區旅游扶貧開發帶來了明顯的資源優勢。武陵山片區擁有的A(1A-5A)級景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稱號諸多,但是卻沒有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國家級旅游扶貧試驗區等[5]。
(一)A(1A-5A)級景區
旅游景區屬于獨立管理區,集合眾多功能于一體,如:旅游參觀、度假健身等,擁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設施,為游客提供相對全面的旅游服務。一個成熟健全的旅游景區,不僅應當具有統一的經營管理機構,而且還應當擁有明確的管理范圍,主要包括風景區、文化館、博物院、寺廟、觀堂、自然保護區、各類主題公園、游樂園、動植物公園、民俗文化管等各種類型的旅游景區,涉及農業、科教、體育、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旅游景區的級別主要是依據旅游交通、衛生、旅游安全、市場吸引力年接待游客量(海內外游客)等十二個方面來區分的,從低到高依次為A、AA、AAA、AAAA、AAAAA五個級別。
目前,我國已有2600余處A(1A-5A)級旅游景區,其中武陵山片區就有47處;全國5A級旅游景區130余處,其中武陵山片區占有3處;全國4A級旅游景區880余處,武陵山片區占有16處;全國3A級旅游景區520余處,武陵山片區占有13處;全國2A級旅游景區920余處,武陵山片區占有13處;全國1A級旅游景區130余處,武陵山片區占有2處。雖然武陵山片區的A級(1A-5A)景區有47處,但是該片區有71個縣,擁有A級旅游景區的只有24個縣,其他縣均沒有A級景區。
(二)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目前,經國家發改委、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十三個部門共同公布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有123個,其中武陵山片區有2個(張家界市桑植縣賀龍故居和紀念館、湘西自治州永順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除此之外還擁有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景點、重慶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兩處長征鮮紅色旅游系列景區。
(三)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
國家旅游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組織開展了以“保護村鎮自然環境、田園景觀、傳統文化等資源,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增加人均收入,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為主題的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示范工作,分兩個批次公布了216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其中武陵山片區僅有3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分別是:余慶縣大烏江鎮、宋濤縣寨英古鎮和龍山縣里耶鎮,而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未見該片區涉及的村莊。
(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目前,國家文物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公布了五批中國文化歷史名鎮名村共計350個。在18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武陵山片區占6個,分別是:龍山縣里耶鎮、永順縣王村鎮、瀘溪縣浦市鎮、綏寧縣寨市鎮、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和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龍潭鎮;在169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區靈山片區占7個,分別是:石阡縣國榮鄉樓上古寨、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五寶田村、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和務川縣大坪鎮龍潭村[6]。
三、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重復開發區域旅游項目
目前,不同區域大量低水平、重復設計開發區域旅游項目已經成為區域旅游開發過程中丞待解決的首要問題。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開發者在制定當地的旅游規劃時,未對周邊地區的旅游項目進行全面考察,忽略了周邊地區擁有相似資源的可能性,只主觀認為本地區適合就對其進行了開發,直接導致重復開發旅游資源項目的情況[7]。
(二)未充分利用民間資源
“擺手節”等重大民族傳統節日在“加速武陵山片區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被重新定位與開發,也有許多民族傳統項目被納入到促進該區域旅游事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行列中,其中就包括鳳凰古城等旅游景點,旅游景點會在特定時間段進行民族文化推廣并進行一些民俗表演。從整體來看,目前已經被開發推廣的都是一些比較有名氣的民俗表演,比如:苗族鼓舞、銅鈴舞和土家族毛古斯舞等,該地區沒有被開發推廣出來的傳統體育資源則被時間遺落。來往游客逐漸被重復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產生了審美疲勞,開發者又沒有充分利用未被開發的體育項目,就出現了產品開發滯后的現象。
(三)嚴重商業化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
現階段,阻礙武陵山片區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嚴重商業化、庸俗化、偽民俗化的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比如:不顧游客反對,拉扯游客參加民俗活動表演,對區域內的體育項目的參與價格未明碼標價,隨意“宰客”,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游客的參與積極性。另外,區域內商業化的旅游項目策劃,過分追求短期內的經濟利益提高,也會成為降低影響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
四、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扶貧路徑相結合的策略
(一)加強武陵山片區特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和整理
在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發展體育旅游產業”任務,體育旅游產業成為了國家體育產業的新型業態,對體育旅游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文化效益進行了充分的肯定,這不僅指明了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同時也為區域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造了機遇。武陵山片區應在《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的指引之下,對區域內豐富多樣的民族體育項目進行發掘和整理,俗話說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政策的引導、旅游產業的開發、社會的支持一定會將武陵山片區的民族體育文化帶出國門,推向全世界。
(二)策對扶貧對象實行分類幫扶政
對武陵山片區的現有困難人口、新增困難人口和隱形困難人口通過建立檔案的形式進行逐一登記,并定期進行查缺補漏。詳細調查貧困原因后,再將貧困人口集中起來對國家現階段政策方針和精準扶貧文件精神進行學習,采取積極引導和自愿報名等方式,組織貧困人口集中進行“關于地方傳統體育項目”的培訓。隨著培訓工作的不斷深入,還可以根據培訓人員的年齡、性別、身體素質等情況對不同崗位的工作職責與性質進行培訓。比如:針對身體素質過硬的困難人口可以選其為體育安全管理員,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管理知識,便于在游客遇到危險時進行相應救援工作;針對有文化功底的困難人口可以派遣到發掘和整理民族體育項目的工作中等等[8]。
總而言之,只有將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扶貧路徑相結合,針對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堅持因人因貧施策的原則,鼓勵貧困人口參與就業,靠自己的雙手勞動獲得穩定的收入,解決生活問題,并通過不斷深入的扶貧探索,開辟出脫貧新路徑。
(三)發展以體育旅游文化為基礎的產業鏈
國家針對貧困地區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的幫扶措施,比如西部大開發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政策等等,武陵山片區的精準扶貧策略就是將體育旅游資源作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對武陵山片區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扶持的人力、財力支持,促進體育文化與體育旅游資源的融合。比如:充分利用體育休閑旅游風尚,通過組織一些具有當地民俗特點的體育活動來提高該地區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促進經濟的發展。在此期間,地方政府可以對一些極具市場發展潛力的體育旅游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建立集旅游、餐飲、住宿、民族運動體驗等于一體的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產業鏈;另一方面,做好片區旅游服務工作,在服務中積累經驗,盡可能的滿足游客提出的合理要求,正確引導游客消費。通過發展以體育旅游文化為基礎的產業鏈,打造武陵山片區獨特的旅游名片——體育旅游。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武陵山片區為例,通過分析武陵山片區體育旅游資源與扶貧路徑相結合的價值、意義,以及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和面臨的問題,并對該地區發展旅游扶貧這一新型扶貧模式提出了具體的策略。通過加強武陵山片區特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和整理、針對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堅持因人因貧施策的原則以及發展以體育旅游文化為基礎的產業鏈等方式,促進武陵山片區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對我國其他連片困難地區的扶貧攻堅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朱磊,彭耿,劉芳等.人口-產業-資源協同發展對貧困的影響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34 (2):218-224.
[2]毛婧瑤,葛詠,趙中秋等.武陵山貧困片區扶貧成效評價與空間格局分析[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6,18 (3):334-342.
[3]馮偉林,陶聰沖.西南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績效評價研究——以重慶武陵山片區為調查對象[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 (6):157-163.
[4]遲瑤,王艷慧.武陵山片區扶貧重點縣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差異分析[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6,18 (3):298-306.
[5]黃淵基,匡立波,賀正楚等.武陵山片區生態文化旅游扶貧路徑探索——以湖南省慈利縣為例[J].經濟地理,2017,37 (3):218-224.
[6]黃煒,孟霏,白雪琴等.集中連片特困區鄉村旅游滿意度影響機制實證研究——以武陵山片區張家界、鳳凰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 (1):110-115.
[7]黃淵基,徐美,鄭毅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旅游扶貧效果評估與分析——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區為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 (1):52-60.
[8]楊頻.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開發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9 (23):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