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中國自古有之,還記得懵懵懂懂少年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耳熟于心的詩詞,這告訴我們的就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仍然不能忘記飲水思源,拒絕浪費糧食。
國家倡導過一次節約糧食,叫“光盤行動”,全國各地都掀起了節約糧食的高潮,那么現在再提,不是因為糧食不夠吃了,而是因為浪費糧食的現象依然存在。今日我在網上看到的“多家平臺都在開始整治‘大胃王吃播’,情節嚴重將被封號”這條新聞。的確應該反思一下,為什么當今高速發展的時代竟然要靠浪費糧食來博眼球,蹭熱度,著實讓每一個人深思如何才能制止舌尖上的浪費。
糧食是人賴以生存、每天必須攝入的事物,所以“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自覺應盡的義務”。這句話我覺得說的非常到位,作為中國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做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袁隆平院士耗費幾十年研制出的雜交水稻就是為了解決食物短缺的危機,而且這也是對農民朋友付出的一種尊重。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節約糧食,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我們不妨就從“光盤行動”開始。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做法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隨心所欲扔剩菜剩飯;在餐館就餐時,適量點菜做到適可而止,而不是擺闊氣,炫耀貧富,亂點一通,如果實在有剩余,不妨打包帶走。我們要時刻謹記打包不可恥,浪費可恥。對于這一點,我們家一直在堅持。我們一家到外面吃飯,總是適量點菜,盡量做到光盤,盡可能的不浪費。如果實在剩下了,就“吃不了兜著走”。而打包回家的菜熱一熱就能吃,還省了不少事。光盤并不丟人,浪費才是可恥的。當我們都成為“光盤族”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每年下來,我們會節約不少糧食。
我曾經看過一則公益廣告中的警示語:一年中全國人民浪費的食物可供全球兩億人吃一年。我內心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們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饒,可耕地面積不到世界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十,更有13億人口,偏遠地區不知有多少饑腸轆轆的人,他們有時都不能解決日常溫飽問題。日常生活中最浪費的就餐方式之一要數吃自助餐了,大家的"吃回本錢,占小便宜"的心理暴露無疑。其實,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是間接的浪費。如今的人們不再為一日三餐發愁,開始從“吃得飽”向追求“吃得好”轉變,而在轉變的過程中,一些人已經忘記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餐桌上擺闊氣、講面子,一揮千金,絲毫不把浪費糧食當回事,完全是“我花錢,我隨意,跟你們沒關系!”
真心希望通過這每一次的宣傳,會讓更多人知道糧食的重要性,從而在社會上再此掀起“反對浪費,贊美人人節約”的好風氣,作為新時代的公民,我們更要積極帶頭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倡導“光盤行動”,牢固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意識,用實際行動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制止餐飲浪費須從“觸目驚心”到“煞費苦心”“處心積慮”。最近看了一些報道,很多地方、很多行業都在倡導文明餐桌行動,多項舉措并舉避免餐飲浪費。如,北京的全聚德、眉州東坡、海底撈等眾多餐館,通過推出小份菜、贈送“光盤”消費禮券、免費打包等方式,提醒人們適量點餐、將吃剩的食物打包帶走,并高效利用食材,避免產生過度的浪費。文化和旅游部將反對食品浪費的內容列入行業管理標準,加強對旅行社經營管理者和服務人員的教育培訓,要求導游加強對游客的引導和提醒,督促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做到節約飲食、綠色消費。
居安思危,惜食有食。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事在全民,人人有責。我們必須從點滴做起,從節約一粒米、一滴油、一棵菜做起,不管在哪兒吃飯都不要鋪張浪費、糟蹋食物。要在全社會大興勤儉節約之風,讓“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價值理念外化于“舌尖”、內化于“心間”。
路毅?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