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分析目前小學四年級英語預習作業存在的問題,提出開展課前預習策略的理論依據及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根據調查結果及分析,提出解決這一現象的對策:通過預習作業與網絡相結合;分板塊預習的嘗試及運用評價方式來改變當前預習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們通過課前預習,提高自己的課堂學習能力。
[關鍵詞] 課前預習;借助網絡;分板塊預習;巧用評價
一、研究背景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足見,課前預習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學,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學生對預習流于形式,只是為了迫不得已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就拿筆者所教班級來說,學生的課前預習雖然每天都在進行著,但是收效甚微,沒有達到預習的真正目的,預習在他們眼里根本就不算作業。另一方面,教師自己不重視。沒有意識到預習的重要性。落實不到位、沒有給出預習方法,從而導致收效甚微這一現象。
二、有效開展課前預習策略的實踐研究
(一)借助網絡,提高預習效果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之后建立一個班級Q群,為學生提供資源共享。通過提前分享每課時的課件,體驗先學后教的理念,降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難度;通過分享優秀的預習作業及利用公告欄表揚預習優秀學生,讓學生互相學習,互補長短。Q群加強了英語預習信息的反饋量,大大提高了英語教學質量。
(二) 分板塊預習
預習如果有針對性,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得多了。針對四年級課程的安排,筆者嘗試采用分板塊預習來明確學生預習的目的,引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它們分別是詞匯(圖一),對話(圖二),語音(圖三)和閱讀(圖四)。預習的形式跟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師可以根據內容來設定對應的預習形式及五星評價的標準,從而提高預習的效果.
(三)巧用評價,提高預習熱情
美國著名專家曾說道:“只有當學習者知道學習的結果如何時,才能發生學習興趣”。同時,有針對性的評價對課堂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筆者的具體做法如下:
1.改變評價主體
筆者改變以往的單一評價,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通過評價,體驗學習的進步和成功。
(1)自我評價
做完預習后,學生根據老師給出五星的標準進行評價自我。這樣學生就能通過自我評價看到自己的成長足跡。
(2)家長評價
筆者要求家長能在旁適當指導,有進步要鼓勵和肯定。經溝通,家長們基本上能配合老師的工作。筆者發現凡是有家長在旁指導的孩子,他們的預習更得法。
(3)同伴評價
每天早讀前,筆者安排五分鐘的時間讓四人小組互檢,根據實際情況評價自己的小伙伴。通過晚上的預習,同伴之間互相檢查預習效果,并打上對應的星星,能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4)教師評價
筆者在課前會重點檢查學困生的預習情況;課中再通過提問來檢查其它同學的預習情況,同時打上相應的星值。
2.善用評價方式
老師適時評價學生,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其更自覺更好地學習、發展自我。而評價方式的選用尤其重要。
(1)精神激勵
筆者使用的精神激勵分別是情感激勵及語言激勵。如:對于做得好的同學,筆者會用贊賞的眼神或言語肯定;對有進步的同學,筆者會給一個親切的手勢來激勵;平時也可以適當加一兩句話激勵學生。每周筆者也通過Q群公布預習積極分子進行表揚;有時通過表揚信對學生進行精神表揚。
(2)物質刺激
教育要給孩子們不斷地創造新鮮感,才能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為此,筆者在課堂上對學生一天的星值進行記錄。每達到100個可換一本英語本;150個星星可換水筆,200個可換鉛筆盒或 “作業免做”條。并通過不斷變著法子,讓評價能起到更好激勵學生學習的作用,不斷為孩子們創造新鮮感。
“授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可享一生。”只要教師能用心去激發學生預習興趣,注重方法指導,化難就簡,循序漸進,督促檢查,運用激勵等方法手段,學生便會樂于學習,課前預習便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朱曉燕.外語教師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實際操作指南[M].外研社.2012.
[3]王斌華.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2).
[4]王敏勤.高效課堂的四個要件[J].人民教育,2010(6):43-45.
廣東省東莞市沙田鎮第一小學?劉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