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多個方面對中國和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探討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奧秘,對如何搞好中國職業教育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國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教育;職業教育教學法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中德合作職業院校師資培訓班的學習,作為一名職業學院教師,深感機會難得,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時間,卻收獲頗多。以下是我通過培訓班學習,結合平時對職業教育的思考,所感覺到的中國與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差異。
一、社會認同方面:在德國,職業培訓后的工人待遇很高,職業很受尊重,進入職業教育學校,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反觀我國,普遍看不起職業工人,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都被認為是高考的失敗者,學生自己也有強烈的挫敗感。
二、政府重視與支持方面:德國政府樹立制造業立國戰略,對職業教育不僅大力提供資金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對企業應盡義務和職業教育課程有所規定,例如,很多課程標準等都由政府統一編訂。而我國,雖然近些年來,政府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但坐而論道居多,支持性的政策、法規,在數量與力度上都遠遠不夠。例如,很多職稱評定與升遷,都還要求有大學本科文憑。
三、企業重視與參與方面:“雙元制”是當今世界職業教育的一個成功典范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雙元制"職業教育即將傳統"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結合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特征是以企業和學校作為學生的兩個基本教育場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德國的企業非常重視并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愿意提供實習場所,給予學生生活補貼,讓企業專家參與規則制定;而我國的職業教育,雖然有校企合作模式,類似于德國的“雙元制”模式,但全社會企業的重視與參與程度遠遠不夠,以至于施行范圍不大。
四、職業教育理念方面:德國人屬于典型的能力本位主義者。德國職業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而職業行動能力中,專業能力所占比例只有10%。反觀我們國內,也強調能力,但專業能力成為評判學生學習、學校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在這個方面,我覺得德國人是對的,我們必須從培養目標這個根本上改變,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學不光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要重在教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不能只讓學生“學到什么”還讓學生“學會學習”,學生掌握了方法,終身受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除了學習,還要注重啟迪學生的智慧,給學生充分的空間、時間,發揮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面:這些才是我們職教教師學習與思考的重點!幾天時間內,德國的幾位職教專家向我們講解了基于行動導向理念的職業教育教學法,具體包括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工程實驗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
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一點:教師在課堂分配任務時根據學生能力大小給予不同難易程度的任務,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僅需完成必做題,對于能力強的學生必需完成所有的題,能力一般的學生完成必做題和部分選做題,以促使所有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成就感而感到身心愉快。
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二點:都是以學生為本,教師自覺讓出主角地位,讓學生成為主角,充分相信學生,積極評價學生。
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三點: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幾位德國教師以及幾位翻譯都各有風范,他們的教育教學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學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一些教學技巧,如,批評學生的技巧,小組人員評分的技巧,提問的技巧,控制時間的技巧,活躍氣氛、消除疲倦的技巧,等等。我覺得這些技巧會對自己的教學有用。
我認為這些方法與技巧都很好,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但是,以上這些教學方法與技巧,我們雖能輕易學會,但卻很難實施。一方面,我們現有的課堂教育,大多以班級為單位,而班級人數太多,教師不易靈活組織課堂教學,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多數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獨立動手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因為從小學開始,課堂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在講解,學生在聆聽。以至于,目前我國大多職業院校,教室布局單一,教具單調,很難吸引學生。
結束語:總之,此次培訓收獲是多方面的,這次培訓的內容雖然我不能做到照單全收,但德國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對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必定起著引領和導向作用。對職業教育的思考還在繼續,除了我們學校、教師和學生更加努力之外,希望我們國家在社會、政府、企業各層面對職業教育更加重視、大力支持與積極參與,讓職業教育為在強國之路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蘇陽.德國教育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1):137-139.
[2]劉博智,柴葳.職業教育如何找準發展新定位[N].中國教育報,2018-03-19.
劉振德?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