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齊魯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源頭,在發展和傳播過程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著眼于當前山東文化強省戰略,以儒家的《禮記·中庸》為例,辯證分析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地位影響以及當代價值,找準與當代社會的最佳結合點,分析齊魯傳統文化在山東文化強省建設中的作用,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齊魯文化;文化強省;中庸思想;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3-0035-02
基金項目: 本文為山東省2020年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文化強省戰略視覺下齊魯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項目編號:S202010452124)結題成果。
一、中庸思想的精神內涵
(一)中庸釋義
齊魯傳統文化在道德、政治、教育、禮學等方面有著系統的思想,而“中庸”作為儒家的一種倫理思想,指在待人接物時做到溫和與持重。《論語·雍也》中也有關于中庸之道的說法,并將其視為最高的道德標準。
自古以來,人們對中庸思想的詳細釋義有很多不同解讀,但都沒能脫離其字面含義,一些新的釋義可以說是人們對“中庸”字面意義的延伸和內涵的擴充。“中”即中正、適當、合宜、正確,而“庸”有“平常、平庸、用”等意思。“中”與“庸”并非完全不同,而是將有關釋義相互關聯,對同一道理從不同角度進行的描述。
(二)“中庸”具體內涵
“中庸”一詞出自《禮記》,一開始僅屬于哲學、倫理范疇,后來成為儒家乃至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究其來源,中國上古時期的尚中、尚和思想其實已經滲透著“中庸”的內涵,后來在孔子的肯定下進一步發展,一些相關的思想言論在《論語》與《禮記 ·中庸》等著作中可以窺見。
發展至今,在人與自然、社會矛盾呈現的情況下,人們對于“中庸”具體內涵的探究,更傾向于將其解讀為適度原則,從而實現個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文明和諧。今天一些成語或俗語中也隱含著中庸思想,例如“過猶不及、文質彬彬、不偏不倚、不夷不惠”等,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中庸”具體內涵的發展與擴充,為其注入了時代血液。
二、中庸思想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影響
(一)“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中心地位
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在社會發展發揮獨特作用,“中庸”作為一種關乎個人修養的道德規范,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認為“中庸其至矣乎”并主張堅持不懈地踐行,需要將中庸思想滲透于國家治理之中,引領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和諧與循序漸進中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二)“中庸”貫穿中華文化發展始終
從古至今,中庸思想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以不同形式與其他思想融合,體現中華文化的主要精神并貫穿始終,在個人層面和社會國家層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提出文化強國戰略后,這一思想再次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對當今山東省文化強省的建設也同樣具有思想啟發和理論支撐價值。
(三)“中庸”思想構成中華民族精神
在中國古代的統治中,思想上的影響往往大于律法等強制措施。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庸”思想在歷代統治者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深深融入民族精神之中。現如今,這一思想已成為中國人文化氣質和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庸思想在文化強省戰略中的意義
(一)個人身心
中庸思想在個人品德修養中所做的要求,便是君子要依乎中庸,圣人要做到無過無不及。于個人身心發展而言,中庸思想就是要在理想和現實中找到前進的方向,堅守最初心態,擔負責任和使命。在當今社會,大部分個體的價值應得到充分實現,只有社會細胞與社會發展方向和諧一致,建設文化強省的主體優勢才能顯現出來。人靠有益的觀念與價值提高修養,使身心不斷升華,同時也推動社會的發展。
(二)人際關系
中國社會注重人際交往,在傳統社會中這一人際關系更是延伸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儒家思想主張人際關系的有序,認為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和朋友之間的和諧有助于形成融洽的交際氛圍。在文化強省的戰略背景下,這一思想被注入了新的時代含義,只有人與人之間做到平等互助,全社會才能和諧相處、合作共贏,才能推動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
(三)人與社會
古人認為“中”是天下的本原,“和”是天下的大道。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儒家要求社會的所有個體具有中庸的德行,做事時注重中庸的理論方法。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背景下,深入發掘并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依中庸原則處理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不僅有利于發揮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作用,而且對山東省文化強省的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四)人與自然
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在中國古代可以歸結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論語·中庸》中的闡發則是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做到物盡其用。隨著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庸》中的一些思想為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思維框架。應以長遠的眼光看待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尊重環境,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借助現代傳播手段提高文化影響力與相關產業競爭力。
四、提升文化影響力的建議與舉措
齊魯傳統文化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傳統文化因不符合社會發展進程而被拋棄,有的被重新詮釋并賦予新的內涵,有的與時代相結合發揮積極的作用。而齊魯傳統文化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仍有著獨特的魅力,在山東文化強省建設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本文主要從個人和社會兩個層面出發,探究提升齊魯傳統文化影響力的方法和措施。
(一)個人層面
齊魯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其中在封建統治中成長起來的“三禮”文化,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人們思想的進步,《禮記·中庸》中的思想也經常被看作是不求上進、甘于平庸和妥協保守的代名詞,而其積極方面卻常被忽視,對構建文化強省的啟示更不易被人察覺。
因此,在解讀傳統文化時,應從宏觀著眼,認識到中庸思想的雙重性,辯證看待儒家學術觀點,在批判中繼承發展其精華部分,使齊魯傳統文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涵,不僅能夠凸顯時代價值,讓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其中意蘊并培養良好的品格,而且能夠為山東文化強省的建設提供思想支撐和理論支持。
(二)社會層面
首先,決策層要充分利用文化傳媒的宣傳作用,正確引導和傳播齊魯傳統文化。在推廣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重視大眾傳播媒體的價值引領作用,通過各種有效載體使齊魯傳統文化的精神得以“物化”,融入現代社會生活,凝聚社會力量,形成強大的合力。齊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借助現代傳播手段,主動適應當前傳播環境的變化,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創造力和影響力。
其次,各地要利用好文化事業的各類載體,充分發揮本土文化資源優勢。文化產業建設應突出齊魯傳統文化特色,推動博物館、紀念館、故居舊址等文化場館和名勝古跡的推廣發展。在文化強省的新形勢下,深入挖掘齊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積極推動其與其它地域文化的比較研究,可以使不同文化交流借鑒,對于推進山東省文化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后,結合山東區域特色,科學開發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在文化的選擇與傳承中推動傳統產業模式向創意產業模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推進文化創新和經濟轉型發展,激發文化發展新活力,打造齊魯文化新品牌,促進技術產業升級進步,積極推動文化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
五、結語
齊魯傳統文化的研究一直被大家關注,雖然學術界對于齊魯傳統文化的研究十分廣泛,但這些研究的重點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更偏重探討其在學術方面的價值意義,對于齊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實際應用研究還有所欠缺。本文以齊魯傳統文化為主線,以文化強省建設為目的,深入挖掘齊魯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創新發展齊魯傳統文化,對當前山東文化強省戰略對實施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中庸”與“和諧”是儒家學說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對《禮記·中庸》中蘊含的思想的探究,為中華民族情感和價值的回歸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在當前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背景下,多年前《禮記·中庸》中的思想文化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并為山東省文化強省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這是歷史的巨幅畫卷,亦是刷新時代鋒利的武器。
參考文獻:
[1]鄭玄,孔穎達.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王文錦.大學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孔健.孔子的中庸之道[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
[5]張存儉,鮑宇.中國古代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理論學刊,2005.
作者簡介:
解雅斐,山東青島人,臨沂大學文學院2017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學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指導教師:江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