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全球文化發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時代已經到來,但中國文學在走出去的同時也面臨著本土文學翻譯作品寥寥無幾,譯者翻譯水平參差不齊等諸多問題。基于此,本文擬以當代作家劉震云的小說《一地雞毛》的文化負載詞英譯小說為考察對象,探討“中國形象”的書寫以及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方法與問題,以期為后續譯者翻譯中國文學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劉震云;《一地雞毛》;文化負載詞;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2-0082-02
一、引言
中國文學在大膽“走出去”展現獨特文化魅力之時,也在不斷探索自省,當世界文學早已在國內成為家喻戶曉的暢銷書時中國文為何躊躇不前,步履維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即使是優秀的中國文學,也沒有勢均力敵的譯者與之匹敵[1]。對此,李朝全[2]先生對中國作家協會9000有余的會員數量進行統計對比,作品被譯介的中國當代作家僅有 230 多位,就中國當代文學譯介所涉及的 20 多個語種而言,譯成英語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數量卻相對較少,難以發揮“中國形象”的影響力,向世界描繪“中國形象”的全景。
本文以《一地雞毛》英譯本中的文化負載詞為例, 探討研究國內外學者對于文化負載詞的發展與建設,筆者將借助尤金·奈達對于文化的五分法來對《一地雞毛》中的文化詞語進行分類。探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以期從更深層次推動中國文化在國際的交流與傳播。
二、小說《一地雞毛》與其英譯本
研究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力,反應普通老百姓生活得真實寫照必須提及劉震云,他用小說視角再現近代人文社會演變與歷史更迭。
小說《一地雞毛》于 1992 年6月青年出版社出版,通過描寫體制框架下普通人小林一家的柴米油鹽的家長里短,勾畫出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群像。反映出真實生動且意蘊豐富的“中國形象”。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了《一地雞毛》英譯本 Ground Covered with Chicken Feathers,譯者為中國學者馬愛明,英譯本通過簡樸的語言最大程度上還原了文化負載詞內涵的同時保持原文風味不變,推動了中國文學走出去。
三、文化負載詞分類方法
文化負載詞一般是指一種文化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積累沉淀、不斷演變逐漸形成具有本民族獨特內涵的文化,多見于詞組和習語。[3]
近幾年,國內對于文化負載詞研究如下夏康明[4]從四個角度總結:不同民族文化的引申意義、是民族特有的詞匯、展現民族文化典故、意義對應但含義不同;李建軍從文化的層面分為物質、概念、行為三類;此外根據知網期刊論文顯示,普遍學者認為翻譯中國文學應該堅持以異化翻譯策略為主規劃翻譯策略為輔,所謂異化翻譯是指“排除了本土文學文化價值觀,而保留了異域文化以及語言特征”[5],異化翻譯的作用就是為了再現原文固有的文化特征,以及異國風情,盡最大可能還原源語言和內容的真實。
學界目前普遍采用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6]的文化負載詞五分發方法:物質文化負載詞、生態文化負載詞、宗教文化負載詞、社會文化負載詞和語言文化負載詞。文化負載詞又稱文化獨特詞、文化內涵詞,它深深打上了某一語言社會的地域和時代烙印,是表示某一種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詞。準確的翻譯文化負載詞不僅可以帶領讀者領略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文學魅力,更是中國文學走出去得以傳播的絕佳方法。
四、《一地雞毛》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由于《一地雞毛》反映的文學主題是新現實主義的“平民故事”,其中的人情世故、家長里短難以及年代背景限制下的寫作題材難免給讀者“私人化”及普通瑣碎之感,而且就小說的“文學性”而言,這種簡單的對話方式、欲語還休的敘事方式,以及敘事過程中所傳遞的“中式幽默”對西方讀者來說,都是難以逾越的閱讀障礙。
所以文化負載詞在文學著作《一地雞毛》的翻譯中扮演者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根據奈達“五分法”對《一地雞毛》中的文化負載詞進行了分類。
(一)《一地雞毛》中物質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物質文化負載詞通常和一定時間內某個地區息息相關,該地區的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產生的吃穿用等一系列物質活動所需的物品都屬于物質文化負載詞。
為了盡可能重現源語詞匯的信息,譯者采用異化和歸化結合的翻譯方法來準確闡釋原作的詞匯信息和文化內涵。如書中“做碼子”翻譯為“his teacher as a pretext”;“找后賬”譯為“being nagged at”;“愛國菜”譯為“patriotic cabbages”;“一股子開天辟地的勁頭”譯為“a free and easy style”。
(二)《一地雞毛》中生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生態文化負載詞多指人們居住的區域環境的天氣環境氣候以及自然風光等之間的關系。
《一地雞毛》中有許多中國本土獨有的生態詞語,比如動物、氣候、植物,甚至有些詞語在國人讀來都無法理解其內涵,這對翻譯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為了使國外讀者一目了然,一般會使用歸化策略翻譯[7]并采用替代的翻譯方法。
如“狗蛋子草”翻譯為“Dog-turd reeds”;“秋分”翻譯為“The Autumn equinox”;“方勝兒(胸前佩戴的包)”翻譯為“disinfection”;“淀粉水”翻譯為“Clear starch water”。
(三)《一地雞毛》中宗教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宗教文化負載詞體現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宗教觀。《一地雞毛》中的宗教文化負載詞以佛教用語為主,宗教文化色彩的詞語只出現在日常對話,全書中僅有的 3 個詞語分別是:“老天爺”譯為“Father Heaven”;“五行”譯為“five elements”;“風水”譯為“fengshui”,都是在孩子生病后夫妻倆關心孩子急切的對話中出現幾次。
(四)《一地雞毛》中社會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社會文化負載詞帶有一個民族乃至國家獨有的生活氣息和文化烙印。
《一地雞毛》作為一本反映中國社會普通人民生活寫照的寫實小時,書中出現了大量的社會文化負載詞,甚至是當地方言的話語,例如:“藥引”譯為“Base”;“回門”譯為“Visit bride’s home”。
(五)《一地雞毛》中語言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語言文化負載詞多包含某一地域習慣用語、方言、俚語等。經過人們長時間的交流與發展,語言文化得以提升精粹,愈加言簡意賅。通常一句話隱藏著很深的意思甚至有弦外之音,這就需要譯者翻譯時特別注意[8]。
成語類包括“斤斤計較”譯為“making a fuss over a trifling matter”;“素不相識”譯為“a total stranger”;“束手待斃”譯為“gain the upper hand”;“先發制人”譯為“to leave immediately”;“喜形于色”譯為“does not appear as pleased”;“假公濟私”譯為“using public office for private”。(俗語)類包括:“不買賬”譯為“nanny refuses to take any blame”;“發毛”譯為“deep in thought”;“想心思”譯為“feels scared”。
五、結語
小說《一地雞毛》作為一部融合了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背景的小說,作者劉震云多處運用文化負載詞,一方面表現出了劉震云高超的語言運用能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歷史文化豐富多彩語言獨具一格的特色。
就此次翻譯來看《一地雞毛》小說的成功翻譯使得譯者除了牢記翻譯“信、達、雅”的使命之外,對他們在日后的翻譯工作中文化負載詞的掌握與運用大有裨益,這為后續中國文學翻譯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也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赟,顧憶青.困境與出路:中國當代文學譯介討論[J].中國外語,2012,(5):92-97.
[2]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32.
[3]夏康明.漢譯英理論與實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4]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Baker,M.,MalmkjaerK.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2001.
[5]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1.
[6]劉重德.文化語言翻譯[J].外國語,1992,(4):49-53.
[7]蔡平.“文化翻譯”的困惑[J].外語教學,2005,(6):75-78.
[8]劉震云.一地雞毛[M].北京:青年出版社,1992.
[9]馬愛明.一地雞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5):92-97.
作者簡介:
趙國瑾,女,漢族,山西太原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9級英語筆譯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