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釧釧
【摘要】建國以來,在青少年的禮儀教育方面,我國的教育體制忽視了中國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對青少年人格修養、道德品行、行為舉止的正面影響。本文基于傳統的“五禮”內容,分別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分析了推行傳統禮儀教育的重要性,為目前中國在傳統禮儀教育的推行上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鑒。
【關鍵詞】禮儀教育;人格修養;道德品行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2-0086-02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指在五四運動前,生活于中國傳統社會的民眾普遍遵守的各種禮儀思想、規范等,以及與禮儀相關的各種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對傳統社會貢獻巨大,主要是運用家庭、學校、社會全方位、多層次的禮儀教育方式來推動禮儀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力,用以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行、文明的行為舉止、健康人格的養成。這是當今社會應該學習的重點,在對待傳統禮儀文化時,要用嚴謹的思維看待問題,堅持有揚棄的繼承,將中國傳統的禮儀教育與現代教育結合在一起,在保持青年人才培養目標“德才兼備”一致的基礎上,全面實現傳統禮儀的創新性發展。
一、在家庭中推行傳統禮儀教育,涵養青少年知禮明禮的健康人格
禮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是決定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關鍵。在家庭禮儀教育中,家長的行為舉止影響著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是孩子健康人格養成的引路人。從思想上意識到家庭禮儀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家長才能以身作則將家庭禮儀教育擺到重要位置上加以實施。
(一)家庭傳統禮儀教育要從幼教開始。家庭禮儀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自年幼之時便已開始,最早可以追溯到嬰兒尚在母親腹中之時,“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口不出惡言,以胎教也。”(《禮記·內則》),通常人在還未出生前,在母親體內便接收到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熏陶。出生后的孩提時期,家庭是兒童成長的主要空間,家庭教育是兒童唯一接觸的教育方式,而學前兒童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內容主要是以生活禮儀為主,教授的主要方式除了父母的諄諄教誨外,再者就是通過家庭成員以身作則的行為方式來影響兒童。“坐必安,執爾顏。長者不及,毋儳言。正爾容,聽必恭。”《禮記·曲禮》。目前,大多數的家庭已經將這些行為細節拋之腦后,忽視了端正的言行舉止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家中長輩應從不起眼的小事著手,注重家長行為示范和隨時糾正青少年不當的言行舉止,這是青少年禮儀教育的基礎和健康成長的必備條件。
(二)家庭傳統禮儀教育要保持持續性,要寓于優秀家風的傳承之中。家庭禮儀教育的持續性,指的是不間斷的禮儀教育過程。家庭禮儀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終身制學習過程,人從出生開始到生命結束其一生都在直接或間接的接受家庭成員的影響和教育,在中國傳統社會尤為明顯。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在禮儀教育方面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且禮節繁復,不僅對日常飲食起居有著嚴格的禮儀,另外傳統社會的男女在接受家庭禮儀教育的內容上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禮記·內則》)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要學習的知識或技巧,而這些無不是以禮為基礎,封建社會的中國社會階層等級森嚴,人們知禮明禮是踏入社會較高階層的必備素質。同時,在家庭嚴格的禮儀教育氛圍下,能夠推動優良家風的形成,這是傳承于后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直接影響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及其職業選擇。
二、在學校加強傳統禮儀教育,培養青少年崇禮敬禮的德行規范
學校禮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質,完善青少年的人格修養。德是內在修養,而禮是外化體現方式,為一種行為標準。當青少年的行為舉止合乎群體標準時,這就體現了禮對青少年形成了道德約束力。這種約束力是一種不具備法律效應的,得到社會成員認可的約束力,是一種柔性化的社會調節方式,在道德約束方面起到了比法律更好的功效。
(一)學校禮儀教育要注重實踐養成,從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入手。在青少年入學時,用莊重的入學典禮使青少年樹立對知識的敬畏精神和對傳道授業的老師的尊重,這是一種重要的學校啟蒙教育,這在我國傳統社會學校教育體系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現代社會教育體系中該環節基本已被簡化。傳統社會在青少年入學時舉行的入學儀式有釋奠禮、釋菜禮等。“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及行事必以幣。凡釋奠者,必有合也。”(《禮記·文王世子》)釋奠禮是一種規格很高的開學典禮,一般情況下都伴有音樂、舞蹈,后發展為儒學代表人物先師孔子的祭祀禮中禮制最高的禮儀活動。“春入學,舍采合舞。”(《周禮·春官·大胥》)這里的“舍采”即為釋菜禮。釋菜禮最初是以菜蔬為祭品祭奠先師,后發展為學生入學時攜菜蔬贈予老師,以表敬意。這兩種入學禮的最終目的都在于用儀式的莊重感來影響學生,同時為青少年樹立尊師重教的典范。
當今社會為了更好地將尊師重教的精神傳承下去,學校和媒體也嘗試做出各種努力,比如:學校舉辦開學典禮,官媒制作開學第一課的節目等,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引導大家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優良傳統。目前采用何種方式為傳統的禮儀教育注入新的生機,是未來教育探索的方向。教育部門需要根據當下條件做出合理的調整,做到既讓學生們受教,又符合當今的教育環境。
(二)學校禮儀教育要循序漸進,以完善青少年德行修養為目的。任何時期的學校教育都是分階段進行的。根據學生年齡的大小,由簡入繁、循序漸進地進行。這種教育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古者年8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大戴禮記·保傅》)。學校這種循序漸進的教育體制,其目的是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培養學生“仁、義、禮、智、信”的綜合素質。這是中國傳統禮儀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準則之一,對塑造學生理想人格的詳細闡述。學生在學校通過系統的學習,對禮的理解逐漸加深,對禮的運用逐漸嫻熟,久而久之,禮就成了約束學生行為的規范,對學生理想人格的形成提供了精神支撐和外化形式。
學校對于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培養,禮儀教育是一種很好的踐行模式,中國傳統的學校禮儀教育模式為現代學校提供了可學習的典范。從青少年入學起,循序漸進地進行符合中國國情的禮儀教育,借鑒傳統的禮儀形式加以現代的教育理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傳統的禮儀形式在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下重新發揮其教育作用。
三、在全社會倡行傳統禮儀教育,養育青少年守禮踐禮的文明舉止
社會禮儀教育是一種延伸式教育,是對家庭和學校禮儀教育的補充。現代社會,除了婚喪嫁娶等這一類以家庭為單位舉辦的禮儀活動,其他社會禮儀活動極少。人們很少得到一起參加由政府或民間自發舉行的社會禮儀儀式的機會,對于傳統的“五禮”,在現代社會更是難得一見。改革開放以來,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民間常見的傳統禮儀也開始發生巨大變化,用傳統的禮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已經成為歷史。沒有了禮的標準,在崇尚解放思想束縛、打破傳統舊俗的原則指導下,人們逐漸連最基本的生活禮儀都棄之不顧,這對處于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環境下的人們來說是一種精神缺失。
(一)重視民間禮儀活動對青少年的教化作用,促進青少年人際關系的全面改善和和諧發展。在當今社會的競爭形式下,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人際關系通常帶有功利性,社會信用依靠法律維系等等這些現象盛行,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喪失了最基本的道德約束力。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使社會關系中的人自覺的披上“德”的外衣,對其進行“禮”的教育是勢在必行,這正是現代社會教育的缺失,傳統社會教育的長處。
中國傳統社會在民間頻繁舉行的禮儀活動多數屬于嘉禮,嘉禮是慶典之禮,用于溝通人際關系,燕禮、射禮、鄉飲酒禮等都屬于社會上時常舉行的禮儀活動。不同的禮儀類型起著不同的作用,人們通過參與這些禮儀活動,增進彼此了解,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對于人際關系的調節和社會行為規范的遵守起到了很好的調控作用。
(二)由政府推行青少年禮儀教育活動的舉辦,塑造青少年文明有序的行為風尚。在現代社會中,由政府組織和舉行的禮儀活動并不多見,且大多數活動都是以教育青少年道德品性,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目的,追根溯源都能從傳統社會的“五禮”里,找到其出處。位于傳統的“五禮”之首的吉禮,是祭祀之禮,在傳統社會主要是指祭祀天地、祖先等活動,目的是為了教育民眾尊重自然界,感謝自然界的饋贈、緬懷先祖等。吉禮發展至今除了在祭祀形式上發生了較大變革,其根本意義不僅未變,而且還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現代社會烈士陵園的公祭活動,則是對傳統吉禮的全新詮釋,這類由政府倡導舉行的公祭活動,不僅能夠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同時也能夠讓青少年珍惜目前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國的國慶節慶典屬于國家慶典,隸屬于嘉禮,其中國慶閱兵活動則與傳統的軍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為了鼓舞士氣,告知民眾和平來之不易。
總之,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但是目前我國對于傳統的禮儀文化在繼承和發揚上缺乏有效的途徑。中國的傳統社會在禮儀教育上,分別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著手推行禮儀教育,這三者之間相互補充、相互聯系,一方面為傳統社會的青少年接受禮儀教育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受教氛圍,另一方面還為當今社會推行傳統禮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鑒。目前我們國家在禮儀教育上的不足,是因為無論是在家庭以及學校、社會,任何一個層面對禮儀教育的關注度都遠遠不夠。將這幾個層面的禮儀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關注重點,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從小培養青少年的禮儀習慣,來推動青少年禮儀教育的發展是目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點工作。
參考文獻:
[1]于麗萍,周向軍.論中國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J].學術交流,2015,(10):215-218.
[2]周赟.中國古代禮儀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