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星 劉景霞
【摘要】近年來,由于環(huán)境日益惡化,生態(tài)問題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語言學領域也發(fā)生了“生態(tài)轉向”,萌生了生態(tài)語言學。生態(tài)話語分析,作為生態(tài)語言學的主要研究路徑之一,掀起了生態(tài)革命的浪潮。本文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人際意義的角度對英文環(huán)保公益短片“Nature Is Speaking”的文本進行生態(tài)話語分析,通過對文中人稱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語氣系統(tǒng)的分析,揭示其中傳達的大自然對人類的不滿。
【關鍵詞】“Nature Is Speaking”;生態(tài)話語分析;人際意義
【中圖分類號】H31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3-0087-0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湖北省教育廳項目(編號為19D024)的部分成果。
一、引言
隨著自然環(huán)境日益惡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并試圖喚醒大眾的生態(tài)意識。拍攝環(huán)保短片是向公眾傳播生態(tài)觀念的一種重要方式?!癗ature Is Speaking”是一部由國際非營利環(huán)保機構—保護國際基金會制作的環(huán)保公益短片,上映于2015年。短片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出發(fā),賦予大自然話語權,蘊含了豐富的生態(tài)意識,因此,本文將以該短片的文本為研究語料,從人際意義的人稱、情態(tài)、語氣三個層面揭示其中包含的大自然對人類的態(tài)度,傳達自然對人類的警告,以期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短片中包含的生態(tài)意識。
二、生態(tài)語言學及其相關研究
生態(tài)語言學又稱語言生態(tài)學,是在語言學和生態(tài)學基礎上產生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語言生態(tài)”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Haugen提出,他將語言和語言社團的關系比作生物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是隱喻研究,開創(chuàng)了生態(tài)話語研究的“豪根模式”。此后,Halliday(1990)關于語言中增長主義、等級主義等問題的研究喚起了從話語批評的角度揭露語言對環(huán)境的作用的相關研究,是非隱喻研究,開創(chuàng)了生態(tài)話語研究的“韓禮德模式”。
生態(tài)語言學在中國起步比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黃國文(2016)基于中國語境,提出了和諧話語分析。此外,何偉(2017)提出了國際生態(tài)話語的概念,“目的在于揭示話語發(fā)出者(某個國家)的話語影響力,分析其話語傳遞的生態(tài)意義”(何偉,2017:18)。無論是黃國文還是何偉,他們提出的分析方法都是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論證了系統(tǒng)功能語法應用于生態(tài)話語分析的合理性。
三、人際意義視角下的英文短片“Nature Is Speaking”的生態(tài)話語分析
人際意義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主要研究話語中說話人和接受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說話人對其所說或所寫內容的態(tài)度(李戰(zhàn)子,2001:48)。人際意義主要通過人稱、情態(tài)和語氣系統(tǒng)等來實現。
(一)人稱分析
人稱由不同的人稱代詞來體現講話者和聽眾之間的關系,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之分。在 “Nature Is Speaking”中,第一人稱代詞總共出現了155次,占57%,第二人稱代詞出現了69次,占25%,第三人稱出現了50次,占18%。
語篇中的說話者為大自然,以第一人稱i來指代自己,用第二人稱you和第三人稱they來指代人類。表現其與人類之間涇渭分明,對人類的不接納及疏遠的態(tài)度。在人類歷史中,人們依仗著話語權,主動與自然劃清界限,用it這一無生命意識的人稱來區(qū)分自然等非人類現象(Halliday,1990:194),將其視為無生命、無意識的存在。人類從未想過如果有一天自然取得了話語權,也不愿與人類為伍,何其諷刺。
除此之外,第二人稱you的使用,將讀者也囊括進聽話人之中,建立了與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讀者也是被大自然譴責的人類中的一員。第三人稱they主要用于在大自然陳述人類犯下的罪行時指代人類,使其陳述更為客觀,不參雜個人感情。
例1: Without me humans could not exist. But you treat me like dirt.
在這句話中,大自然毫不留情地點出人類視其為塵埃,用第二人稱you拉開人類與自己的心理距離,表達了對人類的憤懣與譴責。
(二)情態(tài)分析
情態(tài)指講話者對他講話中所涉及的概率或頻率,以及義務或意愿做出的判斷,主要由情態(tài)助動詞表達。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里,情態(tài)動詞被看作主觀隱性的情態(tài)手段,具有高、中、低三個值(Halliday,2000:362)。高值情態(tài)詞可以表達責任感或是武斷與強硬,中值情態(tài)值可以表達推測、意愿、將來及可能性,低值情態(tài)詞可以表達能力、可能性和許可。文中并沒有高值情態(tài)動詞,主要是中值和低值情態(tài)動詞。其中中值情態(tài)動詞will出現8次,低值情態(tài)動詞can出現9次,could出現4次。
例3: I cannot even control myself anymore. I will show my changing self to you in your days ahead.
這里的will表示可能性較大,由于人類一直以來對大自然的踐踏,大自然逐漸變得變化無常,并且這種變化無常即將出現,傳達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
例4: I'm the ocean. I covered this entire planet once. And I can always cover it again.
這里的can表示能力,大自然通過展示自己的能力來警告人類。此處的大自然具化為海洋,海洋曾經覆蓋了整個地球,孕育無數生命,但如果人類繼續(xù)破壞海洋環(huán)境,那么她也可以隨時收回她所賦予的一切。
例5: So maybe you could treat me with a little more respect.
此處的低值情態(tài)動詞could表示可能性較小,意為人類尊重大自然的可能性很小,連更尊重她一點點都不太可能做到。表明人類之惡劣。
全文使用中低值的情態(tài)動詞,使大自然的口吻更加柔和,隱含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和淡淡的勸誡,讓讀者更容易接受。
(三)語氣分析
根據 Halliday(2000:68),實現人際意義的主要語法系統(tǒng)是語氣系統(tǒng)。一個基本的語氣系統(tǒng)包括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文中陳述句最多,共135句,占全文的81.2%;疑問句共25句,占全文的15.1%;感嘆句共5句,占3.1%;祈使句僅1句,占0.6%。
例6: Every stream, every cloud, and every rain drop. It all comes back to me.
陳述句的作用是提供信息或服務(Halliday,2000:69)。例6一一列舉了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生存必要物資,將大自然塑造成了饋贈者。
例8: Are you paying attention? I am turning to dust.
疑問句可分為是非疑問句(yes-no型)和特殊疑問句(wh-型)。一般來說,疑問句的功能是索取信息或者服務,但文中的疑問句都并不執(zhí)著于得到答案,更強調通過提問來讓讀者反思,暗含對人類的警告。例8中人類的無盡索取讓土層越來越薄,土質沙化,這些都是客觀存在但人類又刻意忽視的事情,通過是非疑問句質問人類是否注意到這一事實,逼迫人類直面事實。同時也是對人類良心的拷問。
例9: Where will humans find me when there are billions more of them around? Where will they find themselves?
兩個特殊疑問句連用,增強了語氣,使大自然的質問顯得更加強勢,通過提問讓我們反思,沒有了水,人類真的能活下去嗎?包含了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
例10: But humans, they're so smart. So smart. Such big brains and opposable thumbs.
感嘆句用于表達各種感情,同時也是對事件的判斷或評價。語篇中對于人類的夸獎,對人類智慧的感嘆,實際上是對人類的嘲諷。既然人類那么聰明,但為什么還是沒意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呢。
例11: Open your eyes while there’s still time. Because there’s one more thing I see clearly. The cliff you’re on and rocks below.
祈使句通常用來表示命令,包含了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在該例句中,由于人類現在的生存狀況已經岌岌可危,因此大自然直接使用強勢的祈使句要求人類認清現狀,拯救已經傷痕累累的自然。
對文中四種語氣的分析,揭示了大自然對人類的控訴、勸說、警告以及嘲諷。
四、結語
“Nature Is Speaking”賦予大自然話語權,讓大自然作為發(fā)聲者,從大自然的角度來與人類進行對話。
文章主要從人際意義的人稱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以及語氣系統(tǒng)對該語篇進行生態(tài)話語分析。從人稱角度看,大自然作為發(fā)聲者,用第一人稱指代自己,用第二人稱you指代包括讀者在內的人類,建立大自然與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是劃清界限,拉開與包括讀者在內的人類的心理距離,表達自己的憤懣。從情態(tài)層面的研究來看,語篇中沒有高值情態(tài)動詞,主要是低值情態(tài)動詞,其次是中值情態(tài)動詞,這使語篇中的警告與勸誡更容易為包括讀者在內的人類所接受。通過對文中語氣系統(tǒng)的分析,發(fā)現該語篇主要用陳述語氣來告知人類對自然犯下的惡;用疑問句來傳達對人類的質問與警告;通過感嘆句來表示對人類的嘲諷與不滿;使用祈使句來喚醒人類,試圖讓人類懸崖勒馬。
對該語篇的人際意義角度的分析揭示了大自然對人類的不滿,傳達了其對人類的警告: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但人類需要大自然。希望聰明的人類不要辜負大自然的一片苦心。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何偉.國際生態(tài)話語的內涵及研究[J].外語研究, 2017,(5):18-24.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李戰(zhàn)子.從語氣、情態(tài)到評價[J].外語研究,2005,(6):14-19.
[5]朱洪濤.英語廣告語篇中人稱、語氣的人際功能[J].山東外語教學,2003,(4):101-105.
作者簡介:
楊星星,女,重慶開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篇分析。
劉景霞,女,河南南陽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語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