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我國服裝領域越來越重視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困境,這些都是政府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必須要引起重視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以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為研究對象,主要介紹了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而且提出了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復興的主要路徑,希望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 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困境;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TS94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8-0040-02
.
眾所周知,對于中華傳統文而言,中華傳統服飾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始終都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缺乏文化保護以及服飾符號慢慢褪色等等,所以產生很多爭議。因此,為了可以大力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服飾文化,需要結合當前中華傳統服飾文化面臨的實際困境,全面分析其原因,結合基本國情,采取有效的發展路徑,這是尤為重要的。
一、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
自從發生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逐漸受到西方國家資本主義文明帶來的強烈沖擊,而且西方國家的服飾文化也逐漸傳到中國。
在清末,很多青少年都選擇出國留學,那時向西方國家學習成為一種潮流。這股風氣的先驅者是服飾改革,所以出現“剪辮易服”的現象,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所有領域,經歷過多項運動,比如:“破四舊”以及“五四運動”等等,傳統服飾地位不再堅固,而是出現動搖。
在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在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西方國家的時尚也隨之出現,經過早期的跟風以及好奇后,也漸漸出現各種問題,很多傳統禮儀都不再存在,比如:射禮以及冠禮等等,就算是日常的禮儀,也朝著西式發展,中式禮服以及傳統僅僅發揮著點綴的作用,以往的莊嚴不再存在。
因此,當前中華傳統服務陷入到比較尷尬的境地中: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盡管有著各種各樣的民族服飾,然而沒有哪種服裝可以體現國家的特色,很多場合都必須要有禮服,普通人都非常迷茫,不知如何穿著。
一直以來,我國在傳統服飾文化的看法上都存在矛盾的心理。從理論的角度來看,人們比較驕傲的是我國服飾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然而在現實中,并未普遍關注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只能在影視作品或者博物館中看到優秀的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在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還是各種西方國家的時裝周以及品牌服裝等等,而且有些資本一味地強調商業利益,導致西方國家的服飾文化慢慢就形成社會的主要趨勢,在很長一段的時間內,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都不能從困境中邁出來[1]。
在新時期下,更多的人開始注重此問題,各個地方都爆發與復興民族服裝相關的活動。那么,中華傳統服飾發展陷入到該困境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能充分意識到保護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性。因為人們的思想以及文化等等長時間受到西方國家文化帶來的沖擊,進而造成我國丟失很多文化的重要精髓,造成對保護以及傳承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第二,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缺乏創新意識,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不能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全球化的現代化社會,不能將現代服飾文化高效銜接,不適應時代發展的一些舊容易受到適宜時代文化造成的沖擊,不僅慢慢萎縮,而且直接消亡,很多傳統服飾文化都不能流傳,甚至被直接丟棄。其三,沒有健全的激勵制度,也沒有適合的管理控制手段,特別是嚴重缺乏有關的法律法規,造成不能積極傳承與保護傳統服飾文化。
二、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復興的主要路徑
(一)利用政府的引導來促進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復興
古時候時尚的流行往往都是從上到下,首先是宮廷,然后是民間。此傳播途徑是比較有效的。盡可能將政府示范效應充分發揮出來,毋庸置疑,這樣可以為實現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復興以及流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且需要合理利用一切外事活動進行展現。
對于任何國家而言,外事活動都是對外展示形象的主要途徑,在外事活動我國選擇這種民族服飾,除了可以防止失禮,也可以將我國形象充分凸現出來,進而對我國傳統文化積極弘揚,加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盡管從表面上來講,只是重要領導人的服裝問題,然而其基本內涵以及深意都涉及到體現本土設計文化的問題[2]。
最近幾年,我國在外事活動中經常出現一些“例外”服裝品牌,其不只是符合世界的潮流趨勢,也將自身的文化特性完美保持下來,瞬間讓人們大吃一驚。并且本土設計品牌以及設計師也開始發展起來,不管是本土品牌還是本土設計,都有國際化的舞臺來展現自己,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促使中國服裝朝著國際舞臺不斷發展。
同時,對于政府來說,必須要重視立法保護,為實現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相信大家都知道,民族服飾傳達著深刻的寓意,體現出地域特點,還有展現服飾的一些民俗節慶活動,均是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主體,然而至今我國都尚未對運用傳統服飾有清楚明確的規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高度重視立法。
比如:就日本以及韓國來講,其有法律條文支出,凡是法定節假日,都需要穿戴民族服飾。不只是節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經常見到有些人穿著傳統服飾,此保護傳統服飾文化的態度值得我國人們的學習。除此之外,也必須要合理制定相應的激勵制度,以加快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復興進程[3]。
只是依賴一些硬性措施根本不行,僅僅是部分工作,也必須要由政府牽頭制定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服飾創新的激勵制度。
現階段,民眾服飾的主要趨勢并非傳統服飾,我國雖然有很多企業都生產傳統的服飾,然而并沒有打造大品牌,都只是一些小企業,更加談不上國際品牌資源。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要針對現有的我國民族服務企業積極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可以促進一些品牌加強市場感召力,主要包括例外以及卓簡等等,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實現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復興。
(二)利用教育不斷促進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復興
在文化傳承中充分發揮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課堂上融入傳統服飾文化。根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首都北京市已經將京劇作為教學內容,而且揚州也將剪紙藝術作為特色課堂教學內容之一。然而就全國來講,傳統文化進入課堂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的確是缺憾。
事實上,我國臺灣地區很早以前在有關法律法規中就明確提出相關課程中必須要融入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內容,所以可以深刻體會到臺灣豐富的文化底蘊[4]。
雖然在基礎教育中實施傳統文化知識教育是漫長的傳統推廣活動,然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傳統服飾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基礎教育中扎根,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并且可以嘗試著開設一些有意義的傳統服飾傳習所。
創新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只是依賴教育體制的專業教育根本微不足道,原因在于資源不夠,所以政府有關部門必須要與有關的教育部門相聯合,合理利用一切的公共場所資源,比如:博物館以及青少年宮等等,構建普遍的傳習所,建立良好的文化傳承環境,引起廣大的年輕人注意,當前我國已經有很多傳習所都在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而且相當的成功。
比如:在我國揚州地區,揚州藝術學校與文化部門相聯合共同設置揚州清曲傳習所,為繼承和發展揚州清曲提供有力的保障,這種做法值得其他的城市借鑒和學習[5]。
除此之外,傳統服飾教育傳承必須要與時俱進,堅持洋為中用,積極創新和改進傳統服飾,讓其可以滿足現代人的實際生活需求以及審美需求,真正與市場以及世界成功接軌。
比如:我國總書記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參與荷蘭國家王室的宴請,服裝總體上除了保留中國風,也加入一些西方國家的元素,不難發現,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國家文化的相融合。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要想進一步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服飾,必須要各方共同促進。只有加強文化自信,將今后的挑戰與傳統的再次詮釋相結合,利用全社會的參與以及政府的積極引導,采用多元化的渠道增加認識,凝聚各方力量,將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內涵以及地位深入挖掘,使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社會文化價值得以全面發揮,只有這樣才可以使我國人民不僅認識到民族服飾的魅力,而且意識到必須要穿上傳統服飾,這是義務,也是責任,以進一步促進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范靜雯.徽州三雕服飾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共鳴[J].黑河學院學報,2020,11(03):163-165.
[2]杜嘉一.現代數碼技術助力大學生對傳統服飾文化繼承與創新[J].紡織報告,2020,(03):117-118.
[3]閆夢茹.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發展戰略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08):43-45.
[4]卜珺.溯本尋源 傳承創新——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馬勝杰談“中華服飾文化研究工程”[J].北京教育(高教),2019,(Z1):29-32.
[5]王笙漸.芻議中華傳統服飾文化困境及發展路徑[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02):112-116.
作者簡介:
彭超,女,漢族,湖南邵陽人,研究生,三亞學院,三級美術師,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