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桓 阮文廣 梁青花
中圖分類號:G806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10-011-01
摘 ?要 ?體育教育工作要求各所高等院校能夠實現培訓目標,組建體育科學研究機構、發展體育經濟管理與社會文化、發展良好的體質,以此滿足各類職業的要求。本研究通過文獻搜集提出個體的行為總是基于對需求、目標、效應等而產生,體質健康評價的自我評價或客觀評價均可能形成個體對健康管理的動力來源,以及體質健康本身是如何影響個體的時間分配或行為習慣的等問題,并對此進行解釋。
關鍵詞 ?越南北部 ?學生體質 ?鍛煉行為
一、體質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指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四個方面都健全。只有這四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體質健康是運動員從事運動訓練和比賽的必要條件,良好的健康狀況是系統訓練的根本保證。體能訓練能夠有效地提高運動員內臟器官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機能,增強骨骼、肌肉、肌腱和韌帶等運動器官的功能,并使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對于克服人體生物惰性,促進新陳代謝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上述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從而有效地促進運動員的身體健康。
二、學生體質健康的理論研究
目前,本領域中的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學校體質健康教育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兩個方面,而學生體質健康的本體研究和國家相關政策研究較少。關于學校體質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體質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體育教育與體質健康教育的關系;體育課程中學生體質健康教育內容安排組織原則;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質健康教育原則以及學校課外活動中體質健康教育的開展等。
關于學生體質健康領域的應用性研究一直是比較活躍的領域。隨著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推出,許多研究者圍繞著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與管理、體質健康調查數據處理與評價、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學生體質健康發展趨勢及對策等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并獲得了較大進展。特別是在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研究領域,選題廣泛。從其研究的覆蓋面來講,既有針對全國范圍類的,也有省、市、區、校一級的;既有城鄉的,也有各民族間的。另外,還包括中外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研究等。
三、體質健康與體育鍛煉
目前有很多的研究者關注人的體質健康強弱與體育鍛煉的關系。學者尹博的調查顯示:個人遺傳素質對體育鍛煉習慣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體質健康的身高、體重、體型、身體運動能力等受遺傳素質決定作用較大,是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經歷與養成鍛煉習慣的先天條件因素之一。由于學生的身體條件不同,在運動中就表現出不同的運動優勢。在尹博的研究中,被調查的學生中有13.7%的男生和9.6%的女生認為他們形成鍛煉的習慣是基于他們有良好的身體運動素質。同時也發現有6.2%的男生和8.9%的女生沒有形成體育鍛煉習慣是由于先天運動素質差。尹博的研究結果還從個體體質健康現狀對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方面進行了分析,發現僅有3.2%的男生和7.6%的女生選擇了“因健康和體質狀況較差,需要進行體育鍛煉”作為其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主要原因。
在《標準》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的體質健康信息被當作一種健康資源。通過合理的管理與分析,提供各種健康咨詢與服務,應用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這是最常見的應用體質健康管理促進健康行為的模式。有研究者將其功能總結為五個方面:制定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公共政策、創造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支持環境、強化校外社區與校內各院系體質健康促進行動、發展個人運動鍛煉技能和調整公共體育課程服務。關于體質健康狀況與自我健康管理,學者戴霞認為,無論從現行體育教育或終身體育教育的角度,個體對自我體質健康的良好認知是個體實施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參與身體鍛煉的重要動力資源。每個個體對身體健康具有的主觀評價都被認為是對身體的自我認知,而體質健康測試是來源于科學標準的評判。如果身體狀況在客觀上并不好,而自我主觀對健康狀況認知為良好,這就是所謂的個體對自我健康存在“主客觀的不一致”的現象。
四、結語
關于體質健康與健康管理的研究,將個體的認知健康狀況與健康管理的相關性進行了調查,從個體的“體質健康”評價與健康管理的角度探討了體質健康因素對個體健康管理的影響作用。個體的行為總是基于對需求、目標、效應等而產生,因此,體質健康評價的自我評價或客觀評價均可能成為個體對健康管理的動力來源。
參考文獻:
[1]鄭濤.高校健康管理體系的構建與運動干預的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1.
[2]杜小安,朱斌.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后續服務管理模式與運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0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