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爾瑾
中圖分類號:G812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10-034-02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呼和浩特市體育產業的比較優勢、比較劣勢和發展機遇,總結了呼和浩特市體育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以期為呼市的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呼和浩特 ?體育產業 ?態勢分析 ?發展機遇
一、呼和浩特市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呼和浩特市體育產品銷售等自主經營的體育經濟實體數量和門類逐步增加,經營范圍領域不斷擴大,同時體育無形資產也得到了進一步增長,體育產業收入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以本體產業為核心,相關產業配套發展的初步格局。從體育產業結構來看,體育銷售和體育服務業呈穩步均衡發展的態勢。體育彩票在體育服務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均體育彩票銷售量位居內蒙古自治區的前列。此外,體育組織、場館管理、健身休閑領域發展較快。但從總體看,呼和浩特市體育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表現出總量規模較小、結構不合理、發展速度慢和經濟效益偏低等特點,并且存在體育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體育市場主體不成熟、社會資本注入動力不足、區域體育消費需求總量有限、高素質體育產業人才匱乏等問題。由此可見,呼和浩特市的體育產業在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調整、消費結構升級、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巨大潛力還未被充分挖掘。
二、呼和浩特市體育產業發展的態勢分析
(一)呼和浩特市體育產業發展的優勢
1.體育產業硬件設施完備。呼和浩特市為自治區首府,爭取國家體育總局和自治區體育局支持,加大對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力度,相繼建成了市體育中心、市網乒中心等一大批體育場館和健身路徑。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體育場地總數達到4800個,體育場地面積522.43萬平方米。按最新人口統計數據常住人口344.6萬人計算,人均體育用地面積達到1.5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約占總人數的37%。
2.城市社區體育基礎堅實。社區體育組織網絡完善,各辦事處、鎮全部按要求配備專、兼職體育工作人員。堅持政府主導、體彩公益金扶持、社會力量補充的原則,加大社區、單位、居民小區健身活動中心和站點建設力度,城市便民利民體育設施逐步改善。社會體育組織網絡得到完善,全市有市、區級單項體育協會65個、社會體育指導員1700余人。
3.體育產業群眾基礎牢固。體育健身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健身鍛煉正在成為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體育工作,工會、共青團、婦聯、行業體協、單項體育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職工體育協會等群團組織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積極加強相應人群的體育組織建設,廣泛建立職工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健身團隊,開展經常性的健身活動與競賽。
4.人文底蘊獨特鮮活。呼和浩特市歷史文化深厚,現代文化多元繁茂,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交匯融合,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結合,造就了呼和浩特不保守、不排外、融合能力強大的人文特點。獨具特色的人文底蘊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5.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呼和浩特市正在大力調整城市空間發展布局,推進三個城區向黃河靠攏,拉大城市框架,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支持。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設施發展迅速,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旅游接待設施逐步完善,提高了消費者的可進入性,為體育旅游消費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基本保障。
6.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呼和浩特市地形多樣,自然資源雄厚,支撐體育產業發展的優勢明顯。山地、河湖、沙漠、濕地等多樣的地貌特征極具開發體育休閑業和體育旅游業的潛力,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二)呼和浩特市體育產業發展的劣勢
1.經濟發展觀念尚未根本轉變。目前,呼和浩特市沒有把體育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尚未意識到體育無形資產的戰略性意義,體育產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戰略中沒有占據應有的位置。近幾年,呼和浩特市雖然承辦過一些高水平賽事,但沒有形成固定賽期,缺乏屬于呼和浩特的標志性品牌賽事。
2.體育體制與機制改革迫在眉睫。適合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尚沒有明確,宏觀調控機制、市場監管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還沒有建立,社會力量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程度不高,以企業為主體的體育活動市場化運作局面還未形成。此外,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缺乏有效支撐和服務監督機制,各類體育協會沒有形成完善的行業組織和行業自律機制。
3.環境治理任務艱巨。受自然地理和人為破壞因素的雙重影響,呼和浩特市逐年積累的環境問題仍很嚴重。雖然經過近十多年的努力以及多項規劃措施的實施,使區域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但城市環境承載能力差,建設宜居美麗呼和浩特的目標任重道遠。
4.體育市場主體尚待培育。體育服務項目少,場館設施功能單一,經營模式滯后,創造需求能力弱,消費能力有限,消費結構不盡合理,市內消費主體規模較小,消費水平偏低,對市場的拉動力不大。
5.體育產業人才嚴重不足。呼和浩特不斷加強人才市場的建設,始終把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作為工作重點,但與烏海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人才供給還無法滿足發展需要,對于剛起步的體育產業來說更是捉襟見肘。
(三)呼和浩特市體育產業發展的機遇
1.國家政策對發展體育產業的支持。十九大以來新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各地調整宏觀政策,加速經濟轉型升級,以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2.內蒙古自治區政策對發展體育產業的引導。體育產業作為非資源類產業,符合自治區發展思路的要求。《內蒙古自治區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為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環境。
3.呼和浩特市政府對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視。為促進經濟轉型提質,呼和浩特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如《呼和浩特沿黃生態經濟帶一體化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中國乳都總體規劃(2021—2025年)》《呼和浩特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等多項發展規劃的出臺,為發展體育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呼和浩特市體育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按照“加快兩個轉型,打造一個中心”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全民健身服務業為基礎,以整合優化體育資源為手段,大力培育體育本體產業,優化體育產業結構,開發重點板塊項目,打造特色體育品牌,促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互動融合,深化區域聯動,擴大對外開放,推動體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戰略定位
依據呼和浩特山、水、沙漠獨有的特點,可將其建設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體育競賽表演集聚區;面向中國西北部、服務內蒙古西部的特色體育休閑基地;區域性體育會展、中介、培訓、文化交流的體育服務業示范區。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力爭用8~10年的時間,建立并完善與烏海經濟相適應的體育產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體育市場體系,形成以體育主體產業為基礎,多業并舉、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體育產業新格局。
2.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標:充分利用現有體育場館設施盤活體育存量資產,引導大眾體育消費觀念,基本建立起體育產業的經濟政策、法規體系和統計體系,使體育企業得到較快發展,體育產業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體育消費在居民日常消費中所占比例明顯提高,體育產業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培育1~2個自治區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打造2~3個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運動休閑品牌賽事;創建具有國內影響的體育健身、培訓品牌,組建大型體育產業企業;全市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人均體育消費支出三項指標均有大幅增長;體育彩票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體育服務貿易較快發展,體育產業從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比例和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形成以大眾健身、競賽表演、體育旅游為核心競爭力、優勢突出、結構合理的體育產業體系,力爭使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