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然觀是人類意識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影響著人類對于世界的認知。形而上學的自然觀一度支配著人類的精神世界,但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漸取代了形而上學的自然觀,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歷史為何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選擇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在人類思想史中,宗教無疑對自然觀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宗教在主觀上打壓排斥科學精神,另一方面卻又客觀促進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從大航海時代再到工業革命,這兩個重大事件所帶來的認知突破、全球競爭以及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則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物質基礎。
【關鍵詞】 自然觀;形而上學;辯證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4-0043-03
作為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觀不僅關系到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更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態。在工業革命之前,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在很大程度上都統治著人類的認知世界。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卻逐漸地取代了形而上學自然觀的主流地位。
事實上,人類社會自然觀的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不同意識形態的發展和競爭持續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而對客觀現實的新發現與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也不斷地顛覆著人類對世界的認知。
一方面,由于宗教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思想內核,其與唯物主義及科學精神之間的關系一向是對立競爭的。然而,這種對立競爭所帶來的結果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卻具有出人意料的兩面性,考察宗教對自然觀影響的兩面性有助于理解自然觀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另一方面,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其提供了理論依據以及實證工具,而資產階級的崛起則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其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因此,研究影響科學技術以及資本主義發展的重大事件對論證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取代形而上學的自然觀的歷史必然性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宗教對自然觀的影響
許多西方學者都強調了宗教在人類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宗教這一客觀存在深刻地影響著許多人對于世界的認知,其對形而上學自然觀的重要推動作用是無須贅言的,而其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影響卻存在著奇特的兩面性。
在探究宗教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影響之前,首先要明確一個前提,那就是任何宗教的自然觀對世界的認知都是唯心的,其思想內核一定是形而上學的,而那些最具影響力的形而上學自然觀也多源自宗教。
因此,歷史中的宗教在主觀層面上往往是排斥甚至壓迫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縱觀歐洲史,為了維護基督教在歐洲的統治基礎,天主教會曾進行過多次對科學思想和唯物主義的打壓活動。由于宗教信仰的本質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其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在根本上是對立競爭的,這就使得宗教在主觀上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影響基本上都是消極的。
然而,盡管并非出自本意,一些由宗教活動所帶來的連帶效應卻又在客觀上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在歐洲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首先,教會在歐洲中世紀的長期統治極大地削弱了君權在歐洲的影響力,使得君主不得不與新興的商人階層聯合,從而間接地促進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自13世紀教皇英諾森三世開始獲得廢立國王和皇帝的實際權力后,此后的兩個多世紀中羅馬教皇通常被認為是歐洲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為了尋求與宗教力量的平衡,歐洲的君主們開始聯合新興商人階級,商人們為君主提供財政支持并利用自己的管理才能參與到政治之中,而君主則在必要時刻為市民和商人提供保護。這樣的聯合最終為資產階級在歐洲的興起提供了社會基礎。
其次,馬克思 ·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強調了宗教改革帶來的新的倫理道德體系有利于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這種思想層面的基礎對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一方面教會為了培養教士所創辦的教會學校成為了早期大學的基礎,客觀上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宗教改革,越來越多的普通信徒開始解讀《圣經》,這在客觀上提高了歐洲的識字率。
雖然對君權的削弱、宗教改革運動以及教會學校的創辦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基督教在歐洲的影響力,但其對資本主義的促進以及對教育的普及卻最終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在歐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宗教與科學在自然觀領域的爭論與競爭,不僅增強了科學精神在歐洲的影響力,還迫使科學家們尋找更有力的實證去支撐他們所認同的理論學說,而這一過程恰恰有助于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進步。
總的來說,宗教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影響具有兩面性,這體現在宗教在主觀上對唯物主義的排斥甚至是壓迫,以及在客觀上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當然,雖然宗教在客觀上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有著積極的影響,但在研究時也不能將其影響主觀擴大化。宗教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起到的只是客觀促進作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興盛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其科學實用的本質特征。因此,宗教是影響自然觀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決定性因素。
二、大航海時代的抉擇
為了尋求對抗伊斯蘭教國家的同盟以及打通通往東方的貿易路線,歐洲在中世紀開啟了著名的大航海時代。造船技術與航海水平不僅直接影響著海上貿易的成敗,更決定著海上霸權的歸屬。因此,對海洋的探索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歐洲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的發展。
1066年諾曼底人所乘坐的船載重不超過30噸,14世紀中期英國的船只最大也不超過300噸,而到16世紀中葉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有些則能夠達到600噸甚至700噸。
13至15世紀期間,歐洲的通用戰船還是依靠劃槳推動的“三力船”,到15世紀裝備著火炮的帆船軍艦開始出現,隨后的兩個世紀里軍用艦船不僅噸位越來越大,而且機動性與火力也越發變強。可以說由于新航路的開辟,商業貿易在歐洲迅速發展,歐洲各國在海權的爭霸也愈發的白熱化,由此所帶來的造船技術的提升速度遠超歐洲過去1000年的技術進步,而這種技術的提升又反過來促進了歐洲商業社會的發展。
除去造船技術的提升,大航海時代還極大地推動了天文學、地理學以及數學的發展。在16世紀中,歐洲不僅涌現了一批天文學家和制作世界地圖的專家,而且數學知識在航海上的運用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重視。
很明顯,形而上學的自然觀無法滿足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對航海技術的需求,因而歐洲各國在互相競爭的過程中開始更加重視具有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科學精神也因此在這一時期得以普及。
地理大發現與海外地區的開辟是航海時代的另一重大成果,地理大發現不僅讓整個人類世界開始聯系在一起,而且新的植物、動物乃至于新的人類社會都在這一時期被相繼發現。這些發現不僅向傳統形而上學的思想和世界觀提出了挑戰,而且還促進了新的科學理論的誕生,這使得人們開始尋求新的自然觀與世界觀。
綜上所述,新航路的開辟以及地理大發現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三、工業革命對認知的顛覆
工業革命無疑是科學發展史中至關重要的歷史事件,它不僅顛覆了人類對于自然與自我的認知,更標志著人類社會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改變首先體現在了生產力的巨大增幅上,例如英國的鐵產量迅速地從1770年的5萬噸增長到1800年的13萬噸,而后1861則增長到了驚人的380萬噸。
其次,隨著醫學的進步以及美洲農作物的傳入,盡管在19世紀中的歐洲有大量的人口移民海外,20世紀初時的歐洲人口卻仍比1750年高出3倍有余。這種在短期內呈現出的巨大變化顛覆了當時歐洲人對于世界的傳統認知,過往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多將世界視為一個不斷循環的體系,而與之不同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中世界始終是發展變化的。因此,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巨大成果無疑更有力地支持了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當然,從工業革命的角度研究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取代形而上學的自然觀的歷史必然性時,我們必須理清工業革命的根源以及工業革命的出現是否是一個必然結果。
對于工業革命的起源,學界普遍認為商業社會的形成(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誕生與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工業革命的產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正如前文所述,中世紀的宗教統治所帶來的影響使得資本主義得以在歐洲萌芽,而后的大航海時代又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這一系列的因素最終成就了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時代的輝煌。
與之相同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非依靠孤立的偉人推動。例如,瓦特制造蒸汽機的想法并非來自于他本人天馬行空式的想象,而是他在修理托馬斯 · 紐科曼的原型蒸汽機時產生的,而紐科曼的蒸汽機又是在托馬斯 · 薩弗里的蒸汽機獲得專利之后才有的。
更不用說希臘文明、印刷術、阿拉伯數字等這些論證并非是在否定偉人在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要強調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個依靠積累并最終量變產生質變的歷史必然結果。因此,無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社會基礎,還是其理論基礎都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結果。
四、結論與反思
歷史最終選擇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這一方面是因為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能更好地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在歷史發展中必然會逐漸地構建出一個利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社會(現代社會)。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是基于事實構建的,而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則是基于人的思考構建的。
對于人類社會來說,想要發展就不能僅僅依靠脫離事實的思想,因而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與形而上學的自然觀相比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會具有更為明顯的競爭力。同時,由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現代化也普遍提高了人類社會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學素養,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當然,這并不代表形而上學的自然觀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恰恰相反其在人類史中有著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幾乎同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形而上學自然觀不僅是人類思維發展的關鍵成果,也是許多思想文化的重要基石。此外,即使是在當今科技興盛的現代社會,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對人類社會仍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因此,應當抱著辯證批判的態度不斷總結反思著兩種自然觀的發展競爭史,以為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提供經驗。
參考文獻:
[1]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3.
[2]馬克思 ·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49-56.
[3]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4-285.
[4]黃艷紅.談談基督教與近代科學的起源[J].科學與無神論,2015,(06):24-31.
[5]劉景華.大航海時代的西歐造船和航海術[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92-98.
[6]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81.
[7]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93.
[8]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96.
[9]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246-247.
作者簡介:
張梓蕃,男,漢族,河北康保人,大學本科,清華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