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摘要】 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擊影響,民族文化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而畬族舞蹈同樣處于尷尬狀態。作為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師有責任與義務傳承并發展地方少數民族舞蹈,基于此,文章將畬族舞蹈作為研究重點,闡述了畬族舞蹈的發展以及現狀,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保護措施。
【關鍵詞】 畬族舞蹈;保護
【中圖分類號】J7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4-0067-02
一、引言
在畬族人民長期社會發展以及勞動生活中,總結并創編出了許多特色舞蹈,我們在對畬族舞蹈進行保護、挖掘和傳承時,發現其逐漸向著社會化與生活化的方向發展。然而,在畬族舞蹈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想實現畬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就一定要正確認知畬族傳統文化的作用,積極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二、畬族舞蹈動作的起源
畬族人民能歌善舞,在生活、工作、過節日時都能夠聆聽到優雅且古老的聲音,因而山歌對于畬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無論哪個民族,都有使用舞蹈與歌聲慶祝重要時刻這一傳統習慣,所以,在舞蹈起源與發展方面,也同樣會受山歌影響特別是在聚會、歡迎遠方貴客以及表達情愛等方面,山歌是畬族人民日常的行為,而其動作以及表情,也同樣為舞蹈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畬族人民舞蹈的動作還受生活習慣影響。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畬族人民以狩獵為主來維持生活。所以,“獵步”這一畬族舞蹈動作就是將狩獵者姿勢作為參考依據所形成的。另外,在畬族舞蹈當中,“悠蕩步”與“坐蹲步”是較為常見并具典型性的兩種動作形式。這兩種動作元素變化無常,姿態多異,所表述內容與畬族人民生活的方式以及勞動存在緊密的聯系,從而將畬族舞蹈的民族歷史形態和獨特性充分彰顯出來。
三、畬族舞蹈的發展現狀
(一)畬族舞蹈的生存空間日漸萎縮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改革開放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外文化涌入國內,國內的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國外文化的沖擊,一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節日和民俗文化受到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多種多樣國外文化的沖擊,因此國內一些民間舞蹈的生存土壤變得越來越狹小。畬族人民群眾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空間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一些傳統的民俗,比如說廟會、宗族之間的祭祀活動、婚喪嫁娶方面的一些儀式活動,正在逐漸消失在人民的視線之中。新中國成立之后,一些特色的宗教舞蹈也長期視為封建迷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壓制。
目前,一些很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已經逐漸流失,沒有合適且優秀的傳承人來繼承下去,隨著時代的變遷,以特有的民族風情為載體的當地舞蹈,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已經難覓蹤跡。畬族的一些特色舞蹈,比如“栽竹舞”“四角廳”“六結花”等,現在都很難見到其表演了。
(二)審美情趣和要求發生變化
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業余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起來,審美水平也不斷提高。同時隨著各種新興媒體形式的崛起,加上網絡互聯網的沖擊,抖音、快手等快節奏APP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群眾,導致對于一些傳統的民俗活動越來越不熱衷,對于參加到傳統發的民間藝術活動的也缺乏激情。相對于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活動,普通群眾尤其是大量的年輕人,更加喜歡一些流行音樂和電影大片,熱衷于保護民間傳統藝術的人員卻苦于生計,組織保護活動也越來越困難,無法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對于小眾的民間藝術比如畬族舞蹈的受眾面就更加狹小了。以往傳統節日出現的各種民間歌舞,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洋節西方文化的慶祝方式,民間歌舞在傳統的陣地——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展示的機會也越來越稀少。
(三)民間藝人大量流失
長時間以來,絕大多數的畬族民間舞蹈都存在于各種群眾的自發性組織,處于自負盈虧的自發狀態,沒有政府或企業的資金扶持,生存空間什么狹小。伴隨著一些技能水平高的老一輩民間藝術家的相繼離開人世,一些很好的傳統手藝沒有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傳承。畬族舞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依靠的是口口相傳,正如之前所介紹的,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離開,一些舞種已經是后繼無人的狀態。同時老一輩的藝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和狀態的下滑,正在逐漸地離開熱愛的舞臺。
(四)表演群體素質參差不齊
很長時間,廣大農村的在家務農農民通常是進行畬族舞蹈表演的絕對主力成員,同時還有部分在城市打散工的一些閑雜人員,一些演藝團體的民間藝人也會進行一些職業化的表演。由于生活所迫,農村的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了外出打工,進而導致了進行畬族表演的年齡結構不斷地老年化,表演隊伍整體上缺乏年輕骨干。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發展,農村市場里面的許多演出都要講究報酬,一些不講報酬的風氣正在不斷消失。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離開,許多學藝不精的傳承人成為了演出的主力,在演出中往往的就簡刪繁,怎么簡單怎么來,往往是敷衍了事。其中,在畬族舞蹈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內涵,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這種藝術性的流逝讓人什么心痛。
四、提升畬族舞蹈文化保護效率的具體措施
我們必須加大對于畬族舞蹈的保護力度,這里的“保護”不僅意味著要將畬族舞蹈這門藝術保存下去,而且進一步發展下去。因此要做到畬族舞蹈庫中舞種的完整性,不僅應該大力推進畬族舞蹈未來有序發展的道路,還需要加大對于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力度,在傳承和發展中避免出現斷裂的情況。
(一)突出畬族舞蹈的文化特色
由于畬族人民生活上比較分散,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語言文字,傳統文化的傳承大多依靠口頭傳播,這對于畬族舞蹈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產生了也帶來了非常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許多民間舞蹈正在被淘汰出歷史舞蹈,這也給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而且,許多優秀的畬族舞蹈由于沒有找到合適且優秀的傳承者而無沒有辦法進行有效地繼承。與此同時,這些特色舞種的消失,也帶來對于畬族舞蹈的影響。在這個時候,對于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已經在制定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的相關政策,但是在具體的執行和實踐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避免宣揚封建迷信的不好傾向。在許多流傳下來的傳統畬族舞蹈中,依然保留著一些封建迷信等不好的內容。因此我們在促進畬族舞蹈的具體保護過程中,必須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護好民族特色,剔除其糟粕。果斷拋棄一些封建迷信內容。同時,將宗教習俗融入畬族舞蹈的日常生活中也很有必要。在尊重本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同時,也要實現畬族舞蹈的全面創新,創新是一種進步,沒有創新,這個舞種就失去了發展的前景。在此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的相關內容和形式應該仔細研究和劃分了解改革的內容,意識到舞蹈的創新發展,進一步深入和充分發揮舞蹈本身的社會價值和功能。
(二)對畬族舞蹈的文化發展模式進行正確定位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文化影響力也在不斷加深,對外文化輸出也日益頻繁,原本屬于小眾關注面的畬族舞蹈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接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觸發了人民群眾旅游熱情的高漲,群眾也非常喜歡前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地區去旅游,體驗當地的民族特色和風土人情,體驗特色旅游的同時也自發的成為了當地文化的宣傳。因此,當地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同時,可以考慮結合當地的民族舞蹈特色,打造畬族地方文化體驗特色游,積極拓展畬族文化的豐富旅游資源,不斷地拓展畬族舞蹈的文化力度,使得越來越多的各地群眾認識進而喜歡上畬族舞蹈。
(三)對舞蹈文化傳承人進行合理保護
舞蹈藝術作為極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形式。它的鮮活靈動就在于舞蹈和人體之間的互動性。所以,要進行舞蹈文化的有效保護,必須傳承好文化項目。尤其是對于各級文化保護組織而言,更應該加大對于民間舞者的保護力度,同時花大力氣投入在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傳承鏈條的完整性。尤其是對于一些高技術含量,更是應該進行點對點的保護,各級有關部分需要出臺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對于取得成績的各類舞蹈藝術家以及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文藝工作者,應該采取精神以及物質的獎勵,擴大其影響面。通過政策扶持,鼓勵文化傳承人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到舞蹈表演中。此外,應鼓勵新時期的舞蹈學者致力于畬族舞蹈的研究,以達到傳承和保護畬族舞蹈的最終目的。
(四)平衡畬族舞蹈的文化價值與服務價值
每個舞種的孕育、發展和壯大都離不開當地的經濟、人文發展,因此,需要利用多種方式方法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度融合開發已是無法避免的大趨勢。傳統舞蹈不僅突出能夠文化價值,更需要不斷地深入其社會發展價值的有效性。對于政府層面而言,應該在宣傳方面加大對于各類文化傳統文化的力度,擴大各類民俗活動在人民群眾之間傳播的有效性,讓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在青年群體中加入到傳統文化活動的繼承和發展中來。
參考文獻:
[1]湯原力.“產業化”視角下的閩東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9):154-155.
[2]安琪.淺析寧德畬族巫舞《奶娘催罡》[J].北方文學,2017,(5):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