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20世紀到21世紀,我國流行音樂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我國的民族音樂也是源遠流長,內容 豐富,特別是我國特色的戲曲音樂,更是體現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流行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并存與發展有著內在的相互關系。我國的音樂教育要立足于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之上,掌握和領會本民族 音樂文化的歷史、風格、神韻和氣質,引領學生高層次的鑒賞音樂。本文將對我國民族音樂中的精髓戲曲對我國流行音樂發展的作用進行論述。
【關鍵詞】 戲歌;音樂元素;流行音樂;發展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0-0075-02
一、概述
我國的民族音樂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特別是戲曲藝術,更是博大精深、美輪美奐,堪稱中華瑰寶,令全世界喜歡音樂的人們贊嘆不已。然而長期以來, 如何傳承和弘揚戲曲文化卻一直困擾著人們,特別是困擾著身負教育重任的教育者。一方面,傳統戲曲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毋庸置疑,而另一方面,相對陳舊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的局限性缺乏競爭力和現代感,缺乏讓青少年感興趣的吸引力。那么,如何讓戲曲這一國粹文化源遠流長,并與時代同步,散發藝術生命的青春光彩?如何讓學生們感受到戲曲音樂的魅力,了解并喜歡戲曲藝術,培養他們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呢?戲劇的生存空間遭到擠壓,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快餐化,戲劇這樣一種藝術性很強的文藝形式已經不能吸引人們的興趣,戲劇在這個大的環境中開始逐漸走下坡路。除掉昆劇因為獲得聯合國文教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榮譽而受到各方的關注,其他劇種都很拮。將戲歌與流行音樂的聯合研究,將會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中國戲歌與流行音樂融合的相關闡述
(一)戲歌的概念
通俗地講,戲就是我國的戲曲與歌曲的結合,它是通過藝術的創作將兩者之間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另一種藝術形式。是現代聲樂與戲曲發展的一個產物。戲歌的旋律采用的是我國古典的戲曲旋律,它的歌詞表達是現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及情感取向。
進入現代社會,音樂迎來了盛世繁榮。各種結構及表現的音樂表式涌現出來。在抗日時期,我國就開始出現了戲歌的雛形,當時在毛主席的號召下,有才藝的各層次人們都開始和自己的才華創作出各種各樣的“秧歌戲”,這種秧歌戲就是戲歌最初的樣子。《白毛女》是以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優秀作品,此作品直到現在也在廣為流傳。其中融入了河 北梆子、晉劇等我國傳統的戲曲元素。
(二)戲歌與流行音樂的發展現狀
在近幾十年里,我國的戲歌發展迅速,在流行音樂的大環境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首先在作品的數量與質量上得到 很好的表現,如《新貴妃醉酒》《北京一夜》《前門情思大碗茶》《蘇三說》《梅蘭芳》等優秀的作品。
流行歌曲的誕生是由于我國社會進步,改革開放所帶來的一個產物,由于我國社會不斷地向世界打開,不管是經濟上的還是政治上的,隨之帶來的也有文化的進步與融合以及接納。隨著我國的政治與經濟的不斷壯大與穩定,97年香港的回歸勢在必行,在1984年的春晚上邀請了部分香港歌星。在這次春晚上,張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國心》一下傳遍祖國大江南北。一首樸素的歌詞,卻滿懷著香港對大陸的情懷,運用香港的歌喉,手持話筒邊走邊唱的臺風等等特點吸引了大陸眾多百姓。隨后又有大量的臺灣歌曲進入大陸。由于受到港臺歌曲影響,大陸的許多演唱者開始去模仿港臺歌星,并且有部分大陸演唱者因為模仿而成名。所以在隨后出現了大量翻唱歌曲的現象,同時也因為有翻唱而培養出一大批歌手。
大陸翻唱港臺的流行歌曲促進了大陸的流行歌曲的興起。在流行歌曲在大陸興起后,大陸也開始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流行歌曲的特點。受到港臺流行歌曲的影響,大陸的流行歌曲逐步趨向于多元化的發展,思維被港臺流行歌曲打開。流行歌曲里出現了流行于校園的校園民謠,情感的投入更加復雜化,愛情成為流行歌曲中的主要內容。
(三)中國戲歌元素與流行音樂結合的背景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語言首先出現,隨膈不久,歌唱與表演農漸誕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的發展,歌唱與表演奏藝術也越來越完善,演化成各種藝術類型,如“美聲”“通俗”等。以及“京劇”,“梆子”等戲曲形式。在現代不斷的芤術交融中,聲樂與戲曲兩種不同的音樂形式結合起來,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叫作“戲歌”。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音樂都在我們身邊出現,如說唱音樂,通俗音樂等多種音樂形式。這些音樂開始走入大眾,在人們的生活中大量出現,并得到大眾的喜愛。在多種音樂沖擊下,我國的傳統戲曲并不能站住腳。這就要求我國的戲曲去尋找自己的新出路,就需要改革,不斷創新,在改革與創新的路上,也就形成了我國獨 具特色的“戲歌”。
我國雖然不能否認在流行音樂快速發展的勢并沒有下,戲劇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但是,戲劇作為傳承了幾百年的中國傳統藝術,其本身包含著許多的國粹精華,更是宣僻壤中國民族精神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對于戲劇我們有須繼承和發展它的理由。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性是無窮的,這在戲劇的傳承與創造的過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于是我們看到了在戲劇的基礎上,人們巧妙地將中國的古典戲曲與現代的流行音樂相結合,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戲歌”與戲貢相比更是通俗易懂,流行化,與流行歌曲相比,它又傳承了我國文化底蘊。
三、戲歌《梨花頌》在流行音樂中的具體表現
(一)歌曲旋律的變化
此處所講以我國著名京劇演唱家李勝素所唱《梨花頌》版本與我國流行音樂演唱家霍尊在《玩樂》專輯中所演唱的《梨花頌》進行比較。兩者雖然是在不同的音樂演奏唱領域,李勝素老師是我國京劇的前輩,而霍尊是我國年輕一代的流行歌手,但是兩者在演唱這首樂曲的時候,所采用都是本首曲子的原創,保持著樂曲的作者的走向。所以在旋律上是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二)板式結構的借鑒
此曲是我國戲曲中的一個典型,同時此曲也和西方的歌劇的板式與曲式結構相近。首先,本曲從頭到尾并沒有對節拍和速度進行改變,全曲始終保持 著2/4拍的節奏律動進行,慢板是本曲的速度要求,保持著54-60間。其次,從結構上來分析,就是西方歌劇中的二段式的結構曲式,并縣采用了反復主題。這種簡單的二段式結構能夠讓傳播更加便捷,容易得到大眾之間的傳播。再次,此曲的歌詞簡短 ,聽上去通俗易懂。
(三)聲腔的處理
在演唱時,我們通過兩個版本的《梨花頌》音頻可以聽出,在霍尊的版本中,采用了大量的京腔。讓我們在聽一首流行歌曲中很容易想到我國國粹。這其中霍尊的演唱運用了“曲折不平直,虛實輕重,剛柔并濟”等我國戲曲演唱 的特點。
(四)審美品位的取向
戲曲的接受力度比起流行音樂是要少得多,只有為數不多的戲曲工作者以及微乎其微的戲曲愛好者還在用戲曲的音聲來填充自己的音樂娛樂。而大部分聽眾還是在通俗音樂中。通過“戲哥”將流行音樂的成分與元素,對我國傳統的京劇音樂進行新的詮釋。通過流行歌曲的通俗化,來帶動我國傳統戲曲音樂的流傳。從聽眾的角度出發,一味地流行音樂以及炻燥的傳統戲曲都難以適應大眾的聽覺審美,而通過兩者的融合,尋找到新的聽覺審美,也是大眾者的聽覺審美要求與發展方向。
四、戲歌在流行音樂中運用的意義及影響
在歌曲的發展過程中,融合是一種簡單而又有效的發展方式。各種音樂體裁、各種音樂形式、各種音樂特點,將我們的音樂分成了各個類別。各種類別音樂所要表達的音樂內容以及審美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獨自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通過各種音樂的融合,可以吸收到 各自的優點,從而能夠更好地發展。“戲歌”的本質就是我國的戲曲以及流行音樂兩種音樂的特點相融合而形成。“戲歌”的主要成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的京劇,通過對“戲歌”的演唱,就是對我國傳統京劇的“老歌新唱”,保留著我國傳統音樂的內容以及旋律,采用當今流傳的演唱方法以及形式。這無疑是“高雅音樂走進群眾”的合理手段。符合我國人的審美情趣是建立在大眾的音樂審美情趣的基礎之上的。說“戲歌”符合我國的審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戲歌”的主要成分是我國的戲曲內容,我國的傳統文化內容當然是符合我國人的審美趣;二是“戲歌”采用了流行音樂的演奏唱方式,在我國,流行音樂市場是非常龐大的。之所以叫 “流行音樂”就是因為能夠在大眾之間廣為流傳,“戲歌”運用流行音樂的傳播方式更能夠符我國大眾的審美情趣。首先,“戲歌”本身就屬于流行音樂中的一種“新生兒”,所以它的出現與發展對我國流行音樂本身具有向前推動的影響,對流行音樂多元化的發展起到 了作用。其次,“戲歌”豐富了流行音樂的內容,可以不再是以前的“情”“愛”之類,可以加入我國的傳統文化元素。
五、結語
通過相互融合是當今各行各業各種文化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一種重要手段。作為幸福生活的一部分——音樂文化也是如此。為了我國流行音樂以及戲曲文化的發展,將兩者之的優點相互融合,并相互填充缺點,形成對音樂發展具有很大推動意義的新體裁“戲歌”。“戲歌”對我國流行音樂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莊永平編著.京劇唱腔欣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12-13.
[2]鄒本初.歌唱學[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8-19.
[3]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21-22.
[4]王宏建主編.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32-33.
[5]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34-35.
[6]楊茂.“京歌”藝術特征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19-20.
作者簡介:
曹滔滔,男,江西九江人,碩士研究生,九江職業大學,助教,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