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些年來,我國對各個地域中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以及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活態標本”之一,經過長時間的傳承、積淀,是有著歷史厚度的遺產,承載了人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化、歷史、信仰、經濟以及審美。贛南采茶戲是贛南地區一種以歌舞為基礎的地方性戲曲,具有極為濃厚的地域色彩,是極為優秀的贛南地區非遺代表,歷史價值以及文化價值極高,但是該劇種目前卻存在傳承和發展情況不樂觀的情況。傳承和保護傳統戲曲其實就是將傳統的地方戲曲作為訊息傳承給下一代,因此,在進行贛南采茶戲進行傳承和保護工作時采取藝術傳播模式當中的5W傳播模式對其進行傳承和保護情況分析具有較高的可行性。本文正是基于此,采取拉斯韋爾的5W傳播方式,主要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以及受眾四個角度,對贛南采茶戲的傳承和保護過程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剖析,總結出相關的應對措施,以期指導實踐。
【關鍵詞】 藝術傳播;5W傳播模式;贛南采茶戲;傳承 保護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0-0055-02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省贛南地區土生土長的一種傳統戲曲劇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贛南采茶戲發源于江西省安遠縣九龍山,最初以“九龍茶燈”作為戲曲演出,是一種結合當地民間采茶歌舞和風土人情形成的極具地方韻味的地區戲曲劇種。
一、贛南采茶戲傳承和保護具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播主體:傳播者數量較少且傳承者青黃不接
青年教師及贛南采茶戲演員是贛南采茶戲這一地方戲曲主要的傳播者,但是在青年教師及贛南采茶戲演員的培養上卻困難重重,在日常教育中培養難度非常高,人才的產出概率極低。除此之外,很多的贛南采茶戲演員收入較低,缺少一定的表演機會,收入不穩定,導致很多的年輕人不選擇學習這一地方戲曲。同時,贛南采茶戲以往市井表演的表演形式也導致人們對其所含有的藝術性較為忽略,認為其無法登上大雅之堂,導致很多年輕人不愿意投身其中,認為這一戲曲無法和時代潮流所融合。贛南采茶戲戲曲傳承還存在傳播人員較少,青黃不接的情況。贛南采茶戲之所以還能發展,離不開李九姣、鄺功海以及張佐祥等等老贛南采茶戲表演工作者堅持不懈和無私奉獻。
(二)傳播內容:內容局限性大且劇情因循守舊
以往贛南采茶戲的劇目大多是對底層百姓日常生活的反映,具體的戲曲內容和風格依舊是新中國成立前臺詞庸俗以及表演低俗的狀態之下。建國之后,贛南采茶戲的創作方向才逐漸轉變成了表達人物內心世界以及美好生活向往的內容。此外,贛南采茶戲表演中大多使用的是客家方言,在語言上以及時間上都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很多大眾也僅僅是在重要傳統節日當中進行觀看。同時,在進行贛南采茶戲這一地方戲曲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時還存在劇情因循守舊的情況。贛南采茶戲主要是對贛南地區人民勞作期間樂觀向上以及自娛自樂精神的反映,是贛南人民的一種精神寄托。但是很多贛南采茶戲的表演形式以及內容依舊處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狀態下,無法對當前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及工作情況進行反映,很多的戲曲情節以及內容和現代人的審美意味有所不符,缺乏現實意義,進而影響到其后續的傳承以及保護。
(三)傳播渠道:內在缺少傳播渠道且外在缺乏交流學習
對當地學生以及居民進行調查分析之后發現,人們主要采取互聯網以及社交工具對贛南采茶戲進行了解。但是在現實情況中,贛南采茶戲中的新媒體傳播力度不高,大多數人們都是借助傳統媒體以及家中的長輩介紹對采茶戲進行了解,缺乏內在的傳播途徑。此外,贛南采茶戲屬于一種極具專業性的戲曲劇種,因此,該戲曲的學術研究較為缺乏,研究贛南采茶戲的人員以及學術成果也較少,這就導致贛南采茶戲作為贛南地區的文化代表,極少參與到國內外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影響到贛南采茶戲這一戲曲的傳播力度。
(四)受眾:對贛南采茶戲存在刻板印象
很多贛南采茶戲的受眾對這一戲曲存在刻板印象以及固定思維,認為贛南采茶戲是極為落伍的戲曲劇種,已經和時代流行的文化和戲曲相去甚遠。這一刻板印象非常影響受眾對信息的接受度,無法借助受眾對信息接收中的能動效果,進而影響到受眾新舊觀念的更新。在進行贛南采茶戲這一戲曲的傳承工作時,因為受眾對其的刻板印象導致該戲曲地位一直沒有得到重視,這一情況大大限制了贛南采茶戲這一戲曲藝術的發展以及傳承。
二、贛南采茶戲傳承和保護的具體措施
(一)傳播主體:強化有效聯動,提高自身認知
在進行贛南采茶戲戲曲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時,政府和高校作為傳播的主體必須要進行有效聯動。首先,地方高校以及政府必須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好自身的職能以及使命,在日常工作中以教育以及弘揚傳統作為責任。此外,由政府牽頭,建立項目基金會,并對戲曲傳播項目的運作特征所需的資金需求和經費發放進行考慮落實。同時,政府還要和高校進行聯動,多搞一些戲曲的宣傳和演出活動,持續推動戲曲的傳承工作。此外,贛南采茶戲演員對自身的專業基礎進行夯實,端正好自身的態度,提高的戲曲意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戲曲知識,對贛南采茶戲進行傳承和發展。
(二)傳播內容:重傳統和經典,因時制宜進行創新
在進行贛南采茶戲的傳播時首先需要對傳統以及經典加以尊重,重點打造贛南采茶戲精品劇目。由于人們的生活的改變使得人們在戲曲的審美觀上有了更加深層次和品質化的需求。因此,當代地方戲曲藝術也必須要進一步創新戲曲內容和傳播方式。贛南采茶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內涵,該戲曲當中充分反映了贛南地區客家人民日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勞動生產內容。為了更好地對這一地方劇種進行傳播,在進行贛南采茶戲劇目內容創新時必要以文化內涵作為主要基礎,對贛南文化背后內容進行大力傳播以及研究。此外,贛南采茶戲的傳播內容還必須要因時制宜,采取相關措施轉變人們對于贛南采茶戲的刻板印象,依據目前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審美取向對戲曲劇目進行創新。在進行贛南采茶戲劇目創新時不僅僅需要適當結合以往傳統劇目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英勇無畏、不屈不撓的革命英雄精神,對贛南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大力弘揚。例如目前所創建的《八子參軍》以及《客家兒郎》等現代化的贛南采茶戲劇目,目前所取得的反響也比較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現代觀眾對于贛南采茶戲的興趣,同時也打破了人們對于采茶戲的刻板印象。
(三)傳播渠道:地方政府以及媒體協同發揮宣傳效力,采取輿論引導措施
在進行贛南采茶戲傳承和保護工作期間,媒體必須要對其公眾議程設置功能進行充分發揮,積極培養出具備戲曲審美基礎的現代觀眾群體。因為贛南采茶戲相關演員培養情況不佳以及待遇較低的情況,導致這一地方戲曲依舊處于邊緣化的情況之下,人們缺少對于贛南采茶戲的了解度。因此,媒體必要充分發揮好自身的公眾議程設置功能,適當多增加一些弘揚地方戲曲的報道,轉變人們對于贛南采茶戲審美落后的認知進行轉變。
(四)受眾: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創建地方文化品牌
在傳承和保護贛南采茶戲工作中,受眾必須要多接觸各類戲曲文化資源。例如,可以在業余時間多走進周末惠民劇場、贛南采茶戲基地和博物館,對這一地方戲曲的歷史進行深入的了解。此外,廣大受眾還必須要樹立起地方文化自信,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復興贛南采茶戲。當前,贛南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態勢越來越高漲,在發展地區旅游業時可以逐漸形成以客家文化、紅色文化以及贛南茶文化等為基礎的贛南采茶戲劇種,吸引游客對贛南采茶戲的興趣。對贛南地區旅游品質進行提升。此外,贛南采茶戲相關工作人員還要充分挖掘贛南采茶戲這一地方戲曲所存在的優勢,樹立起地方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讓贛南采茶戲可以以更加積極和主動的姿態實現外向型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目前我國已經逐步進入到了信息化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對贛南采茶戲這一地方戲曲進行保護和傳承變得尤為重要。想要更好地傳承以及保護贛南采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必要著力于戲曲創新發展、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升贛南采茶戲人才地培養力度,進一步豐富文化多元性,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進而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付佐勇.贛南采茶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問題研究[J].福建茶葉,2018,40(03):94.
[2]侯林.大數據時代戲曲藝術保護與傳承的路徑重構[J].戲劇文學,2017,(08):125-131.
[3]趙躍.文化傳播視角下民俗藝術的傳承與再生產——以韓國四物游戲為例[J].民俗研究,2017,(03):150-156+160.
[4]溫麗君.新媒體視角下的戲曲藝術傳承與保護[J].戲劇文學,2016,(08):74-76.
[5]童顏.贛南采茶戲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福建茶葉,2019,41(05):208.
作者簡介:
歐陽劍,男,漢族,江西萍鄉人,贛南師范大學2018級藝術碩士戲曲研究生,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教師,高職助教,研究方向:贛南采茶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