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雅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了迎合快節奏生活背景下人們碎片化閱讀和娛樂的需求,微電影作為數字媒體的產物應運而生。在不斷涌現的系列微電影中,由肖央和王太利二人共同組成的“筷子兄弟”微電影制作組合的一系列作品在大眾中傳播尤為廣泛,其主要代表作有《男藝妓回憶錄》《老男孩》《贏家》和《父親》,涉及的題材包括青春、夢想、親情等。而作為“筷子兄弟”的成名作之一,《父親》(父女篇)在題材選取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本文主要從人物塑造對表現人物、推動情節、表達主題的影響角度探討“筷子兄弟”的微電影《父親》(父女篇)中肖利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
【關鍵詞】形象塑造;得失;表現人物;推動情節;表達主題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1-0063-02
微電影,顧名思義,其主要特點就是“微”,是在時長和人物數量有限的前提下,完整地敘事和表達主題的微型電影。不同于傳統電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敘事模式,微電影需要在較短的時間里快節奏地呈現給觀眾核心的內涵和深層次的主題思想,因此,在時間一定的限制下,人物的塑造對于微電影來說至關重要。
丹格斯基也認為,短片編劇從思考人物開始創作是最好的辦法,優秀的短片劇本總是以人物為中心。微電影作為一種在互聯網新媒體上傳播的短片,其劇本創作也應該先考慮人物,從人物形象著手構思故事線索和情節內容。而微電影除了以人物為中心外,情節和主題也是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一方面,人物塑造能夠推動情節的發展,深化主題。另一方面,人物形象也在情節的推進和主題的呈現中愈加飽滿和立體化。因此,在分析肖利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時,同樣需要結合情節內容和主題思想進行探究。
一、表現人物
常規電影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人物,但微電影由于結構單一、短小靈活,在人物的設置上較之常規電影來說也就相對簡單。在微電影《父親》(父女篇)中,主要人物是父親霍建國和女兒霍燕燕,次要人物是肖利。一般來說,次要人物的出現往往用來襯托主要人物,或者是制造與主要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以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表達主題思想。所以,肖利作為影片中的次要人物,除了其自身的存在價值外,對于襯托和表現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通常情況下,影視劇作品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內在形式,即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一種是外在形式,即通過人物的造型設計、拍攝鏡頭、構圖等方式刻畫人物形象。影片中,肖利的首次露面是一個特寫的電影鏡頭,在霍燕燕家里,父親霍建國拉開的衣柜中,他戴著黑框眼鏡,拿著牛奶,眼神中有一絲被人發現的慌亂和尷尬。在父親霍建國目光如炬地注視下,他甩了一下頭發,吸了口已經空瓶的牛奶,干咳一聲,心虛地解釋道:“叔叔,我是來復習功課的,叔叔。”
此處場景中肖利的造型、語言和動作,儼然一副現實生活中被家長抓到早戀后局促不安的少年模樣,貼近生活和實際,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如果說肖利的首次露面給人的印象還只是青澀的學生,那么他的第二次出場則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的具體化,并起到了表現主要人物的作用。
伴隨著歡快的音樂,肖利的第二個鏡頭是在游泳池里教燕燕游泳的中近景鏡頭,此處場景中,他戴著游泳帽,裸露著上半身,托舉著燕燕,一邊小聲地喊著“左右左,左右左”的口號,一邊心猿意馬地夸贊燕燕“你皮膚真白”。隨著鏡頭的緩緩拉近,肖利身上的文身、流出的鼻血以及情不自禁親吻燕燕等細節反映了這一人物深層次的性格特點,文身暗示了他的流氓、混混形象,不是個好學生,流鼻血和親吻燕燕的動作行為則進一步反映出他的好色屬性。
總之,在這一場景中,導演給觀眾展現的肖利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形象,是父親眼中的“壞孩子”。而霍建國作為父親,看到女兒和壞孩子在一起,必然是要制止的,對肖利狠狠丟出的瓜皮、讓燕燕“滾回家去”的大聲訓斥,既符合警察嚴厲、正直的性格特征,又體現了父親對女兒的關心和擔憂。女兒燕燕的人物性格在這兩處場景中同樣有所體現,肖利躲在衣柜被發現后她的緊張不安,說明她一直以來是個聽話的乖乖女形象;而泳池約會場景中她對肖利這種被當作混混的壞孩子毫無防備之心則表明她的天真單純,在被父親訓斥后羞憤地跑開以及“假上吊”說明她的自尊心極強。
常規電影敘事時間長,情節內容豐富,故事線索復雜,使得人物塑造空間更大,情感表達和內心刻畫更加細膩精彩。但微電影為了避免角色重復、內容繁雜、節奏拖沓,只能竭力塑造主要人物,用簡潔的電影鏡頭敘事,這就導致次要人物性格單一,不夠完整飽滿。
肖利作為一個次要人物,在時長和鏡頭語言有限的微電影中,在保證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實飽滿的前提下,就避免不了地被塑造得過于簡單粗糙,因此無論是他的優點還是缺點,都刻畫的不夠鮮明深刻。電影后續的場景中,表現肖利缺點的鏡頭也寥寥無幾,不管是拜訪父親時一身花里胡哨的打扮,還是在病房里和女護士的有說有笑,都只是停留在前文提到的人物性格層面,未能凸顯更多深邃復雜的人性。至于肖利身上的優點,整部影片中亦未多加提及。
二、推動情節發展
情節是電影敘事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由人物表現串聯起來的完整的故事片段。人物的塑造也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設置懸念,吸引觀眾興趣的重要方式。
影片中,肖利的前兩次出場便為后續情節發展埋下伏筆,第一次在燕燕家中被父親霍建國發現,既暗示了其與燕燕的早戀關系,為倆人在泳池的再次約會和親密行為做出了合理解釋,又為再次被父親發現并進一步引發燕燕與父親之間的矛盾做鋪墊,而第二次給父親留下的“壞孩子”印象也是成年后父親仍然不同意二人交往的重要原因。
影視劇創作中,通過塑造次要人物來構建主要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以此推動情節發展是常見的手段。燕燕與父親的第一次沖突是由于和肖利泳池約會被撞見,第二次是因為燕燕埋怨父親一把年紀卻還在公交車上見義勇為的行為,而第三次的沖突則又是來自肖利,燕燕和肖利確認關系后,帶肖利上門拜訪父親,但看到肖利的一身打扮,得知肖利的職業收入后,父親并不滿意,對于肖利的各種殷勤自然也是拒絕,最終肖利受不了父親的種種陰陽怪氣和不待見氣憤地離開進一步激化了父女之間的矛盾。
第一次矛盾的發生,燕燕羞憤地回家假上吊,卻不小心變成了真上吊,嚇壞了父親,倆人的矛盾也得以緩和。第三次矛盾的產生,使得燕燕搬離了家和肖利同居,父親在獨自一人回家的路上被曾經做警察時得罪過的犯人尋仇,傷及腦袋,得了失憶癥,父女之間的沖突再次消失,最終以燕燕照顧精神失常的父親,和肖利結婚作為結局。上述三次父女的矛盾中,兩次都是緣于肖利,矛盾沖突從產生到激化再到解決,推進了情節的發展,肖利這一次要人物的任務也就此完成。
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肖利這一人物身上的缺點有待考量,閃光點不足,如此說來,這樣的一個男人又是如何俘獲燕燕的芳心,讓她不顧父親的勸阻和他在一起的?雖然影片中有交代兩人重逢的背景是在燕燕工作失意之時,但是燕燕作為一個在寫字樓工作的小白領,身材勻稱,樣貌中上,身邊即使沒有品貌俱佳的青年才俊,也必定會有水平相當的同事好友,不至于說會看上開出租車收入不穩定“二三四五六七八千上下浮動”并且花心的肖利,即使影片里以燕燕的口吻“他對我特別好,我一加班就來接我”解釋了這一問題,但也過于理想化,就這一點而言,脫離了社會現實,缺少真實性。人物形象不夠豐滿立體的缺失進一步導致了情節的牽強,與現實世界的脫軌,背離了微電影取材生活的原則。
三、表達主題思想
主題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但不管是情節主題還是思想主題都得依托人物進行表達。不難看出,《父親》(父女篇)所要呈現給觀眾的主題思想是父愛,但如果只是父女之間從產生矛盾到達成和解這樣的故事內容往往很難打動觀眾,實現主題的升華。肖利的加入使得故事內容更加戲劇化,主題也在戲劇化的內容中漸漸彰顯,深入人心。
影片中,父親在被歹徒傷害后患了失憶癥卻依然記得女兒燕燕,仍舊敵視肖利,肖利一出現在病房中父親就暴跳如雷,看到肖利和女護士有說有笑時感到憤怒,神志恢復片刻的清醒去參加女兒的婚禮,但走到肖利面前時卻又只有小時候接送燕燕的記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隨著“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你變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背景音樂的響起,父愛的主題不言而喻,賺足了觀眾的淚水。與細致入微的母愛不同,父親的愛雖然含蓄但卻深沉,是擔憂女兒誤入歧途的嚴厲,是不愿體檢讓女兒擔心的倔強,是失憶后不忘牽掛女兒的執著,影片中的種種父愛就是在這些看似是矛盾沖突的背后得以彰顯。
一般來說,主題都是圍繞主要人物慢慢展現,影片中的肖利雖然是次要人物,但正是有了他的存在,才能構建出父女之間的矛盾,推動情節的發展,從而表現主題,升華主題。
參考文獻:
[1]丹·格斯基.微電影創作:從構思到制作[M].劉思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3,39.
[2]郝婷婷.淺析微電影中的人物塑造[D].河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