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余
【摘要】 祖先崇拜在中國的發展最為普遍、繁細,是具有宗教性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其根源于人類懼死向生的生命觀,展衍于“香火”綿延的家族意識,表現為對祖先的尊崇、敬奉和祭祀,具有祈福昌順、緩和精神沖擊、整合世代子孫、強化宗族意識和深化民族認同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 祖先崇拜;懼死向生;宗族意識;民族認同
【中圖分類號】C9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5-0044-02
死亡是人一生中最具破壞的事,是生命發展的最終形式和最終歸宿。求生是人的本能,渴望生命不朽是人類樸素的生命觀。對死亡的恐懼、對生的渴望,形成了中國人格外重視“香火”延續和祭祀祖先的風俗習慣。在費孝通先生著寫的《江村經濟》一書中,第三章——家,就談到了“香火”綿續。組建家庭更重要的因素是傳宗接代。家庭中更重要的關系是父母與子女。“婦女在生育了孩子之后,她的社會地位才得到完全確認。同樣,姻親關系只有在她生育孩子以后才開始有效。”[1]可見“香火”對于中國傳統家庭的重要性。費老先生也談到,“香火”綿續意味著家族要一直有人祭奉先祖,用以償還父母生前對子女的撫育之恩。而今,祖先崇拜的意蘊繁密深遠,具有原始宗教的特色,在追溯共同祖先,整合萬世子孫的基礎之上,形成了同宗同源的大宗族意識,對進一步深化民族認同具有現實意義。
一、永生信仰:追求生命無限延續
自然生命只有一次,是人類從事一切活動的現實依托。死亡會撕毀個人情感、解組家族結構,懼死向生便上升為人類崇尚永生的價值觀念。祖先崇拜即是一種對死亡的自然反對,認為人死后還有靈魂得以永生,是對生命永續存在的一種心理補償。“父死子繼”即為生,追求子孫的綿延不絕,是對自然生命的超越,是生命不朽的象征。
(一)懼死向生的生命觀。人類在長期的生存活動中,不斷感受因部族、親人離世帶來的悲傷與痛苦,巨大的死亡恐懼迫使人們尋求一種擺脫途徑——相信靈魂永生。靈魂觀念的產生是人類精神世界追求永生的結果。不愿相信生命的消逝,不愿接受與親人死別的痛苦事實。繁復的喪葬儀式和虔誠的祖先崇拜應運而生,使人相信死后靈魂不滅,會去到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活,以避免“死人歸天后,遭逢此絕大損失的生人,便墮入方寸皆亂的情緒中,這種情緒對于個人或社區都是很危險的。”[2]在各大宗教信仰中我們可以發現,喪葬儀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宗教形式。人死后衣著、入棺、守尸、儀式、葬地選擇、下葬時間、祭祀祭品、守孝規矩都有嚴格規定,作為生人對死者離魂的幫助,是生人與死人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互助,表現著人死后靈魂不滅的精神信仰。隆重的喪葬儀式在很大層面上給人以巨大心理暗示,讓人相信靈魂的存在,從而有坦然接受死亡到來的心理準備。如在一些地區,八九十歲的老人會為自己準備好棺木、遺像、遺囑、祭文,甚至是壽衣、冥衣,安靜地等待死亡的到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使其緩解死亡帶來的精神沖突,避免個人與社會陷入瓦解的狀態。
(二)“香火”綿延的家族意識。中國人自古就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孟子·離婁上》),“父死子繼曰生”[3]3的說法,講究“香火”傳承不滅,代代家傳有人,成為中國人盡孝道的根本基點。
在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中,費老也談到了婚姻中的重點—— “香火”綿續。婚姻家庭的組建多為父母之命,媳婦的挑選皆由父母做主。挑選條件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能否孕育后代,且必須要能夠生育男孩。如果婦女沒有順利誕育男孩,就會被視為沒能完成她作為媳婦的職責,“夫家就有很充足的理由將她遺棄而無需任何賠償。”[4 ]20這種以傳承香火為目的的組建家庭,在中國由來已久。中國人重視“香火”繼承,人丁興旺就是家族興旺。生命的意義已超出個人的范疇,轉化為關系家族宗族興旺發達的責任。所以人們懼怕無人繼后,這將意味著代際傳承的重任將在自己的手中斷層,辜負祖宗基業、隔斷祖先血脈,將會被視為背祖棄宗的不肖子孫。
二、祭奉形式:祖先崇拜的表現
傳統中國的祖先崇拜包括兩種不同的形式,那即是牌位崇拜與墳墓崇拜。雖然崇拜的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包含著對祖先的尊崇、敬奉和祭祀三方面的內容。
(一)尊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尊老是一種道德品質。因為,鄉土社會住著世世代代的同鄉人,經過世世代代的生產勞作,長輩們已積累下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后世子孫只需要根據祖先們留下的生產生活經驗便可以確保正常生活的運轉。一代代人經過勤勞的雙手傳承與積累家族財富,感恩祖輩的付出。為了弄清和紀念對家族做出巨大貢獻的祖先,人們會確認自己的祖先,然后在自己祖先的名字后加上“公”這樣的尊稱。這就是對祖先的尊崇,也是世代子孫祭奉先祖的開始。在眾多家譜中我們可以看到,家譜總是從一個祖先開始記錄、編寫,以血緣關系為依據,世世代代記錄傳承下去。每一代人都會對該家族的祖先報以最崇高的敬意。
(二)敬奉。敬奉是在確認祖先之后開始的。人們在確認祖先之后,便會將祖先的名字刻于牌位上加以供奉,這便是敬奉。敬奉又分為牌位敬奉和祠堂敬奉。一般的家族大多會選擇牌位敬奉,將祖先的牌位奉于家中,按時上香、祭拜、灑掃。有些家族或宗族則選擇建立祠堂或宗廟,將自己祖先或本宗族祖先敬奉起來。祠堂和宗廟規模有大有小,依據自家族人或宗族族人的重視程度修建。對于祖先的敬奉不僅僅局限于自家祖先。如在福建、廣州地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家庭會在大門處敬奉門神、財神。有些店鋪會在店鋪里供奉財神爺。有些工匠手藝人也會在家里或店面供奉行業本行業的祖師爺。還有一些地方政府會修女媧廟、伏羲廟、炎帝陵、媽祖廟等,來敬奉民族祖先。
(三)祭祀。祭祀是敬奉祖先的一種重要方式。祭祀一般包括燃點香燭、焚燒冥幣、燃放禮炮、叩拜禱告、擺放供品、敬奉花圈、宣讀祭文、配奏禮樂等。有些重要的祭祀場合,還配有與之對應的祭祀品,祭祀規格各有差異。如祭祀民族祖先,一般用生食、整畜,如生豬頭、生羊;祭祀家族祖先,一般白水熟食,如刀頭肉。我國將每年的4月5日定為國定假日清明節,用以祭祀祖先、民族英雄、烈士。每年清明,前去祭祀民族祖先的人絡繹不絕,各有所求。
三、社會功能:祖先崇拜的當代價值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祖先崇拜的民俗習慣,其歷史悠久、根脈深遠、形式多樣。中國人“深信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并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對后代的生活產生影響”,已成為中國人普遍信守的靈魂慰藉。蘊含于其中的精神信仰已上升為社會心理的一部分,在中國人代際相承的信念中,逐漸融入現代社會生活,并以獨特的社會功能彰顯其當代價值。
(一)祈福昌順、尊老敬長。祖先崇拜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質,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使人安神定心,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不順中獲得心靈上的解脫。世代以來,人們因為懼怕死亡,對于人死后去到哪里的問題總是向著美好,不愿承認人死后就是毀滅、消逝、不存在,而是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靈魂觀念認為人死后會去到到另一個和生前相同的世界,繼續生前的生活,且記憶永存,還具有了祈福降災的神秘力量,可以在另一個世界關照或督促著后世子孫。子孫可在遇到危難、逆境、困苦的時候向祖先禱告,祈福昌順。當家族或宗族有不肖子孫出現,還會降下災禍,對其處以責罰。但只剩靈魂留存于另一個世界的祖先要靠子孫供奉,沒有經濟來源,“這就是定時的燒紙錢、紙衣服和其他紙扎的模擬品。”[5]20生人與死人之間依然保持著一定的互助關系。人們通常認為祖先具有賜福和降災的權力,所以子孫對祖先懷有尊敬、敬畏、順從、依賴和信任的心理。辱罵、得罪、不祭奉祖先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受家族懲罰,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社會道德規范。追溯我國祖先崇拜蘊含的倫理精神與價值旨向,可發現其蘊含著孝親敬長、長幼有序、尊老敬賢等觀念。這些觀念發端于儒家思想,彰顯于宗教。每逢重要的祭祖儀式,家族推選的主持者必為族內年長且聲望高的老者,以示對長者的尊重。這一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成為不變的定律,也傳遞著“尊老敬長”的倫理觀念。
(二)調適作用:緩和精神沖擊。祖先崇拜具有的宗教性質使其具有一定的調適和引導的作用。出于對祖先的尊崇和信仰,祖先崇拜能夠煥發出宗教的獨特性質,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救贖人的內心、緩和精神沖擊,平復心緒。當人的生活、精神受到嚴重沖擊的時候,祖先崇拜可以在人的思想觀念、心理活動上進行調適,以解救處于精神壓迫下得人本身。祖先崇拜以其蘊含的人文關懷和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對人的負面情緒進行緩解調適。不僅如此,祖先崇拜對漠視生命的現象進行批判,倡導生命依屬,要珍視生命。祖先崇拜源于對生命的傳承與堅守,講究生命的無限傳承性。人的生命源自祖先、父母,珍視生命、呵護生命不僅是自己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肯定,也是祖先的訓誡與期許,是為人子孫所應承的責任與義務。這就讓人們將對生命的珍視與呵護放置于族群去延續個體生命的無線價值,減少社會對生命漠視的現象。通過與祖先靈魂的互助交流,人們獲得心靈慰藉,緩和精神沖擊,尋求祖先賜福,使這看似虛無的慰藉產生真實的治療效果。
(三)追本溯源:尋根問祖,整合萬世子孫。祖先崇拜以血緣為紐帶,具有整合功能,在民族認同的層面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血緣紐帶作為社會關系最廣泛的構成組件,在民族認同中產生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完善海峽兩岸關系的精神橋梁和價值紐帶。尋根問祖、宗教交流是近幾年海峽兩岸同胞相聚交流的重要活動。一股“祭祖”熱潮也在不斷加深海峽兩岸的同胞情誼。不僅如此,兩岸同胞還開展了家譜修繕和對接活動,以此追根溯源,認祖歸宗。中國人歷來講究落葉歸根,而“根”就是“祖”。祖先崇拜強調的敦親睦族、尊賢敬長、祭祀先祖成為海峽兩岸普遍的社會心理,成為維系宗族譜系的強力紐帶。從人類學民族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民族必定包含普遍的社會認同、共同的祖先認同、相同的文化認同,才會視為同一民族。尋根問祖,找尋共同的祖先,是連接海峽兩岸血親手足的血緣紐帶,這將極大地增強民族凝聚力,對深化海峽兩岸合作交流、最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2](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2.
[3](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清)孫希旦著,王星賢,沈嘯寰點校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王國軒,王秀梅.孔子家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