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娜

【摘要】 日本的小報是相對“大報”而言的概念,其讀者層以中下層階級為主,內容更貼近生活,更趨向大眾化。日本新聞史學家小野秀雄提出:小報是與政論本位的大報相對應的娛樂本位的報紙。日本小報創立于1869年,是不同于大報定位的大眾化報紙。小報的誕生和發展有其獨特的一面。
【關鍵詞】 小報;產生;發展;特點
【中圖分類號】G21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5-0093-02
日本近代報業是明治維新后接受西方文明開化的產物,其發展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日本近代報業的發展經歷了政論報紙、政黨報紙和小報的發展階段。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在于日本報業的生態環境的變化,日本的小報與大報相比有著插圖多樣、語言平實等特點,有其特定的讀者群,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一、日本小報產生的背景
日本報紙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1603-1687)的“瓦版”。當時人們將奇聞怪談刻在黏土做的瓦坯上,燒制成型后,拓印于紙上,故稱“瓦版”。由于商販們邊讀邊賣,所以也稱為“讀賣瓦板”,這是日本報紙的雛形。
1868年日本政府推行明治維新,在造紙、印刷技術的進步和文明開化思潮的涌入這二者的合力作用下,報紙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在近代報紙問世的十年間內,伴隨著日本政界“急進派”與“保守派”的對立,報紙經歷了政論性報紙和政黨性報紙的發展歷程。這些報紙由于售價高昂、報道語言晦澀難懂,讀者多為社會上次階層等原因,被稱為“大報”。
由于“大報”報道內容單一,大多局限在各黨派勢力的唇槍舌劍,讀者層也多限于官僚、知識分子等階層,報道語言也晦澀難懂。加之多數政論性報紙因報道政治性事件而受到政府壓制,逐漸走下坡路。
在自由民權運動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原先對政治不關心的市井階層也對各方面信息有了較大需求,于是與以往“政論性報紙”和“政黨性報紙”的社會定位層不同,以社會中下層為定位的“小報”應運而生。
日本最早的小報是創立于1869年的《開知新報》,1873年創刊的《東京假名讀新聞》和《每日平假名讀新聞》也是創刊較早的小報,但由于內容較為單一片面,未能獲得讀者認可便無疾而終,但它們首創了使用日語的表音文字假名來排版印刷的模式,使得報刊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二、日本小報的發展歷程
(一)小報發展的產生階段
真正意義上的小報是由柴田昌吉、子安峻、本野圣亨三人于1874年創立的《讀賣新聞》,創刊之初的印刷量為200份,但三個月之后便增至1000份以上,次年5月1日起由各日發行改為每日發行。
此外1875年4月創刊的《平假名插圖新聞》,于1876年后更名為《東京插圖新聞》,由于大量使用插圖,簡單易懂,備受讀者青睞,東京的小報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1875年《浪花新聞》于大阪創刊問世,1879年1月25日《朝日新聞》問世于大阪,因此大阪的小報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朝日新聞》從創立之日便深刻認識到新聞事業的重要性,并取得飛速發展,成長為日本屈指可數的知名報紙。
(二)小報的繁榮發展階段
1877年日本爆發了西南戰爭,戰爭為報紙報道提供了大量的新聞來源,增加了讀者的閱讀需求,極大程度地刺激了報紙的發展。
此時期小報如雨后春筍般在日本各地創刊問世,如1881年7月宮城的《仙臺插圖新聞》、1882年7月福井的《越陽插圖新聞》、1882年10月和歌山的《弱山插圖新聞》、1882年11月熊本的《熊本插圖新聞》、1884年1月愛知的《名古屋插圖新聞》等諸多的地方小報相繼創刊。另一方面小報在發行量上也迅猛增長。
比如1877年《東京插圖新聞》年發行量為185萬份,日發行量為6000份;同年,《假名讀新聞》年發行量為156萬份,日發行量為4400份;1877年《讀賣新聞》年發行量為545萬份,日發行量為18000份(具體數據見表1)。特別是創刊于1874年的《讀賣新聞》,其發行量在短短三年內就超過了當時的東京四大報紙。可以說小報無論從發行量上還是報紙種類上來說,都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
(三)大報對小報的評價和態度
小報產生于大報沒落之際,以其獨特的辦報風格和準確的讀者定位成功開辟了一條新的報道之路,并在19世紀70年代獲得了比肩大報的巨大銷量。在此情形之下,大報對小報的低評語歧視也不絕于耳。
小報的記者曾經憤慨地表示:“于官也好于民也罷,小報都承擔者與大報同等的權利與義務,然而有人卻將小報記者視為戲作小說作家之流或狂言師的化身,在低位上也低看一等,此乃誰之過也”成島柳北師最早批判對小報歧視、堅定擁護小報的主編,他曾于1889年在《繪入朝野》一報上投稿《何為報紙的大小之別》,來支持小報并提出小報也應該提高見識、承擔起社會責任。高田早苗曾于1888年在《讀賣新聞》發表應該廢止大報、小報的稱呼。
可見,當時社會對小報的態度并不是十分寬容,小報要想取得更長遠的發展,需要打破社會的成見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格局。
三、日本小報的特點
小報之所以能夠取得較好的發展,與其辦報特點不無關系。由于日本“小報”的讀者定位為社會中下階層,與“大報”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報道風格不同。小報鮮少刊登政治評論性文章,不關心政治。小報一般沒有社論和政論文章,小報更傾向刊登社會新聞、淺顯易懂的時事解說。
第二,讀者定位不同。小報的讀者定位為社會中下層階級,故對民間流言、坊間傳說等帶有娛樂色彩的報道較多。此外,小報經常以連載形式刊登偵探小說、文藝性小說和紀實文章。
第三,編輯與記者不同。相較于政論性報紙和政黨性報紙的執筆人多為知識分子或政黨精英,小報的編輯和記者多為幕府末期則戲劇文學工作者,他們更接近和了解中下層民眾的實際情況和閱讀嗜好,因此小報的行文措辭更加通俗易懂,符合讀者大眾的閱讀水平和興趣。
第四,銷售價格不同。大報一般以大開本的形式發售,而小報的版面短小精悍,以小開本形式發售,通常是通過街頭叫賣出售,售價低廉。
第五,版面形式不同。小報版面形式靈活多樣,經常刊印各類插圖,以吸引讀者關注。
第六,漢字使用比率不同。與大報大量使用漢字、報道語言晦澀相比,小報鮮少使用漢字,大部分文章使用平假名和片假名,通俗易懂。由于小報具有以上特征,使其從產生之日起,便受到眾多中下層讀者的青睞,因而順利發展壯大。
值得一提的是,小報在經營策略方面尤其獨到之處。首先,小報的廣告收入成為維持正常運營的重要保證之一。當時的知名小報《繪入自由》《繪入朝野》等廣告數量均維持在每期12至16件,《自由燈》的廣告數量平均每期超過10件,最后的四版幾乎全是廣告。廣告收入成為小報經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小報的獨特售賣方式——叫賣。小報售價低廉,版面采用小開本,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采用叫賣的方式銷售,對中低層讀者頗具吸引力。在快速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報童沿街大聲叫賣新聞,開拓了小報獨具魅力的經營路線。
四、結語
日本近代報業誕生于明治維新,經歷了政論性報紙、政黨性報紙,小報這幾個發展階段,并最終走向商業報紙的發展模式。本文主要探討了日本近代小報的產生背景和原因,小報的發展可以分為發展初期和繁榮期兩個階段。
與報道風格嚴肅、措辭生硬的大報相比,小報更加貼近底層民眾的閱讀需求,用叫賣的形式和低廉的售價為其發展拓寬了道路,其發展模式對近代日本報業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日)五味文彥.日本史研究[M].山川出版社,1998:388.
[2](日)西田長壽.日本明治時代的新聞與雜志[M].至文堂,1961:16-17.
[3](日)土屋禮子.大眾報紙的起源——明治時期的小報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86-192.
[4]孫繼強.侵華戰爭時期的日本報界研究(1931—1945)[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38-41.
[5]趙子薇.日本明治時期小報的發展歷程[J].青年記者,2017,(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