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鋼琴奏鳴曲》Op.2 no2是貝多芬早期的鋼琴作品,是其首次添加了詼諧曲的鋼琴奏鳴曲作品。這首奏鳴曲的誕生,不僅明顯地體現了貝多芬未來的創作意識方向,在內容上非常絢麗多彩,富有蓬勃朝氣,表達出貝多芬想要通過自己的才華尋求出一條獨特道路的愿望,其中的表現欲望與思想情感都極其熱烈,是具有極大學術研究價值的貝多芬早期作品之一[1]。
【關鍵詞】貝多芬;《第二鋼琴鳴奏曲》;音樂藝術;情感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6-0069-02
一、貝多芬的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維也納古典音樂流派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家。“他并不高大,卻有著粗狂剛硬的臉部線條,他的肩膀結實又寬厚,留著一頭茂密的黑發,嘴角緊閉,帶著一絲嘲弄;因為天生的傲慢性格,他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嚴酷且不近人情,似乎并不好相處”這是羅曼·羅蘭在對相關的史料進行研究后在其《貝多芬傳》一書中對貝多芬的體貌進行的描述。貝多芬的童年時期并不快樂,他的父親的教育方法十分殘暴,使得貝多芬形成了敏感、倔強的性格,然而正是因為貝多芬的個性十足與不拘一格,從青年時期開始就陸續創作了眾多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如著名的《命運》交響曲、32首鋼琴奏鳴曲等,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各種音樂體裁幾乎都有所涉獵。貝多芬極具張力的表現力以及作品所具有深度與內涵,為古典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了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2]。
二、《第二鋼琴奏鳴曲》的背景與藝術風格
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處的時代正值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戰爭時期,整個歐洲正掀起著一股革命新思潮,封建主義即將被資本主義所代替,這也促使貝多芬產生了不一樣的心境。另外,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以及莫扎特、海頓、薩里耶利等眾多學者與音樂家對他的指導,貝多芬進而又受到了“狂飆運動”的影響,他的內心開始渴望自由與正義,相信人人平等,不滿于被封建專制主義所壓迫。在這種混亂的革命年代下,盡管社會條件十分陰暗,但是貝多芬依然一直堅持創作,對音樂充滿熱情,始終為了爭取平等幸福以及自由的生活而奮斗著[1]。
在貝多芬19歲時,他對哲學、倫理學、希臘文學方面進行了學習,這段在波恩大學的學習經歷對貝多芬初期的創作思想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他極力希望通過自己的音樂去理解人生,把握世界,在他的旋律中蘊含著深深的哲學意味,因此也可以說貝多芬的音樂在本質上也是哲學。《第二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藝術生涯的一個創新之作,集中了來自海頓的民間曲調、巴赫的真實與革新精神,以及莫扎特的優雅與細膩的情感,這些前輩們的音樂創作精華使得這首曲子如潮水一般撫慰人心,激蕩人的心靈。當時的他在混沌的社會生活下,在各種矛盾心情的交替中,心中依然無時不充滿熱情,通過這首《第二鋼琴奏鳴曲》表達了他內心對自由與幸福的渴望之情。
三、《第二鋼琴鳴奏曲》賞析
(一)先抑后揚,明朗愉悅
第一樂章是以舒暢愉快為主題的,快速且先輕后重的音符被輕快地彈奏出來,前奏非常輕快活潑,深沉渾厚的低音伴隨著輕松愉快的旋律,不斷變換跳動的鋼琴旋律,層次豐富,逐漸將細碎的片段連接起來,像建筑建構一般具有立體感,逐漸在聽眾的心中塑造出一個機智活潑且富有男性氣概的形象。隨著曲調逐漸充實,最后以悠揚的尾調平靜結束。貝多芬生活在當時的混亂年代,依舊能夠創作出如此舒暢愉悅的旋律,也正體現了他不安于現狀的性格特點,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為人們的自由與幸福生活貢獻力量。
(二)寧靜柔和,充滿古典風情
第二樂章更具有當時的古典風格,雖沒有激昂的情感表現,卻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寧靜柔和的情感。貝多芬生活在以宮廷貴族為文化生活中心的地區,他曾有過一段在樂隊中擔任中提琴手的經歷,因此在第二樂章中能夠感覺到低音部分似乎像弦樂器大提琴地撥弦一般,幽怨肅穆,尤其在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不同的音調相互交織,仿佛在時而互相傾訴、時而爭辯抗衡,不僅具有女性的柔情似水,更充滿了阿波羅式的陽剛氣質,讓這首音樂充滿了奇妙的感覺,讓人耳目一新。第二樂章的尾奏較長,像秋天的一片樹葉落入原本平靜的水潭中,輕盈地轉著圈,擴散出細小的波紋,讓人回味無窮。通過聲音的濃淡、節奏的快速與舒緩,以及音區的高低變化,給音樂加上了一層寧靜的沉思與悲哀之情,他把內心的激動之情克制在單調的旋律中,讓音符聽起來平靜祥和,如詩歌一般,把滿腹愁苦化為柔情。這種悲切的情感,來源于貝多芬當時生活的不幸以及發現自己患有耳疾的煩悶。
(三)情感升華,展現不甘于現狀的情懷
第三樂章是這首奏鳴曲的精髓與升華,貝多芬在原本的古典音樂風格上,又增加了一些戲劇舞曲的元素,使得這段樂章聽起來更加詼諧幽默,與前面的曲調產生了很大的對比。這也是貝多芬第一次鋼琴奏鳴曲中添加詼諧曲部分。所謂詼諧曲,是一種由三節拍構成的曲調,極具有古典主義風格,在當時的時期及其受到人們的喜愛,它聽起來輕快活潑,強弱對比明顯,有著“戲謔”的意味,讓聽眾感覺驚奇、幽默。這種曲調風格獨特,具有很強的戲劇性特點,最初是由海頓在奏鳴曲的寫作中使用。貝多芬在《第二鋼琴奏鳴曲》中添加詼諧曲,雖然沒有其中期作品那樣激烈和幽默,但卻表達了他的獨創性,也為后來的曲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樂章在快速的節奏中,體現了貝多芬對藝術的追求,其中蘊含著歡樂的情感以及近乎狂熱的情緒,這種與巴赫、莫扎特等前輩的藝術風格是完全不同的[3]。用心賞析第三樂章部分,能夠感受到音樂就像一只終于沖破牢籠的鳥兒一樣,擺脫約束一飛沖天,在藍天中唱起了自由快樂的歌,充滿了青春活力,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當《第二鋼琴奏鳴曲》響起時,你可以從這跳動的音符中,從震撼的旋律中探尋強者的足音。無論生活多么艱辛困苦,都沒有剝奪貝多芬對藝術的熱情,以及其對大自然的向往。
(四)火熱激情,表達美好愿望
曲子來到第四樂章,整體的風格更加優雅浪漫,充滿了柔和的情感,給聽眾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感到輕松舒適,內心舒暢無比。這一段的曲調更富有詩意魅力,像山澗安靜流淌的清泉,清澈且優雅。在一個安靜的清晨,太陽緩緩升起,陽光灑向人世間,帶著晨露的花朵輕輕搖擺,充滿了溫柔甜美與無憂無慮,燦爛而又祥和的大自然在這首曲子中被展現出來。在后半部分,精力充沛的曲調富有層次地展開,伴隨著強有力的節奏,讓第四樂章增添了熱烈與華麗,更加凸顯了這首鋼琴奏鳴曲的迷人魅力。曲調中還能夠聽到管弦樂的聲音,與琴聲相互交織纏綿[4]。節奏清晰、重音強烈、音調震撼等特點不僅凸顯了貝多芬倔強、堅強、勇敢的性格,更擴大了音樂的張力,使得整個樂章閃閃發光,充滿了藝術氣息,洋溢著興奮快樂的情感。在尾奏部分,樂聲逐漸恢復平靜,回歸了貝多芬所處年代盛行的古典風格,緩緩結束整首曲子,這與貝多芬其他表達“狂飆突進”的協奏曲相比,更加迷人充滿魅力,高級感十足。
《貝多芬百年祭》這篇專為紀念貝多芬而作的文章中認為:貝多芬有著一種能夠將自己的心情與音樂完美融合的魔力。正因為這種力量,讓聽眾每次沉浸在他的音樂中時,都能夠在心中感悟到新的內容。他運用自己創作的音符,不用言語就能夠很好地把自己的感情傳達給聽眾。在溫柔中爆發如瀑布般的熱情,這是筆者對貝多芬的音樂的感受。貝多芬通過自己的創作,為音樂藝術的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
四、結語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非常廣泛,他所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更是被稱呼為新約圣經,不僅在當時時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現如今也是所有鋼琴學習者都必須學習的內容。爆發于平靜、狂怒與溫存在貝多芬的音樂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他的作品是劃時代的杰作,富含深意與哲理。用心聆聽并感悟貝多芬《第二鋼琴奏鳴曲》中的情感與內涵,能夠感受青春的快樂與爽朗,更加深入地了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與高尚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希.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早、中、晚三個時期代表作品的風格比較[J].藝術科技,2013,(01):86-86.
[2]孫祖洪,易希平.貝多芬《第二鋼琴奏鳴曲》藝術特色解析——以《第二鋼琴奏鳴曲》(作品2之2)第三樂章為核心[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9,028(001):117-120.
[3]朱林蕾.鍵盤上的交響——貝多芬對鋼琴音響表現力的挖掘與探索[D].上海音樂學院,2010,(03):13-14.
[4]肖晶心.積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之先河——貝多芬《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音樂評論[J].青年文學家,2012,000(017):141-142.
作者簡介:
高鵬,男,吉林人,滿族,吉林市群眾藝術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