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摘 ? ?要】音樂高考生根據生源地的不同在應對高考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域特點,農村考生往往存在基礎薄弱、缺乏素養拓展等一系列的不足,和城市考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區別。那么如何針對農村高中音樂生做好高考培訓工作?本文中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談我的看法。
【關鍵詞】高中音樂 ?農村高考 ?音樂培訓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3.162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我國各階段的教育教學呈現一種蓬勃生長且自我糾錯逐步走向良性循環的態勢。一方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素養的發展,這就預示著各學科在各個教學過程中一律平等,徹底打破了以往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下“唯考試學科馬首是瞻”的情況,尤其是讓音體美等藝術類學科迎來了“出頭之日”,也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另一方面在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之下,我國最基礎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在逐步的改革更新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我國的中高考制度改革,從調查研究顯示開始實行等級劃分制度之后,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分數“一分定生死”的作用,糾正了學生優勢學科死命學,劣勢學科都放棄學習的認知,從而更加促進了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績的均衡發展,例如通過高考3+X的方式,真正的選拔出在某一方面有潛力、有天賦也有興趣的人才,為我國對口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所以,本文中我想探究的就是高考制度改革之后,在當前新的教學形式下關于藝術類考試培訓的相關內容。
在素質教育形成的學科平等的教學環境下,社會及家長、學生對于學習的認知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再是和傳統學科“死磕”,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多途徑的尋找出路,藝考就是其中的一種。當前,藝考的升溫有目共睹,尤其是音樂、美術等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就以本文中我所要探究的農村為例,農村本身在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方面就和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在當前三農政策影響下,解決三農問題依舊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所以經濟和文化建設的差距勢必帶來教育方面的差異性,尤其是在一些農村普通高中,憑借文化課通過高考的幾率甚至遠遠不如藝術類通過幾率高,因為藝術類尤其是音樂對于考生的文化課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從調查來看,音樂是大多數農村藝考生選擇的升學出路。但是依舊是受經濟發展因素的限制,農村藝術類學生在接受學習培訓過程中依舊會受到地域資源缺乏的影響,這就普遍導致農村音樂高考生的底子薄弱、素養拓展范圍小,靈活應對能力較弱等等問題。那么,本文中我就想針對農村音樂高考展開探究,從農村音樂高考生的教學培訓方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夯實基礎,全面應對高考內容
從我所接觸到的農村高中音樂生來說,其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根基不牢。因為大多數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接觸音樂的機會較少,所以往往認為音樂也就是唱歌、彈奏,因此在認知方面也就會忽視最基本的視聽練耳、對應樂理知識的學習等。但是當前新高考制度下,高考更加重視考察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而不僅僅是唱得好、彈得好、跳得好。因此農村音樂高考生培訓方面我們要從夯實基礎入手,全面對應高考內容實現學生的基礎全能。
首先,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先從考試需求出發,做到全內容、全掌控。例如,針對當前的新高考我們要明確考試內容,新時期高考音樂專業考試通常包括了聲樂演唱、樂器演奏、樂理和視唱練耳四個部分。聲樂和樂器演奏主要測定考生的嗓音、音準、節奏和音樂表現力;樂理則是考查學生對于音樂基礎知識的了解,屬于純理論;而視聽練耳則是從音樂基礎素養出發,考查學生的音樂聽覺條件,根本上也和節奏有關。那么我們在準備教學內容過程中就要從這四個方面出發,輻射教材,根據農村高考生的薄弱點來確定教學和練習的重點,從而在最有效的時間內實現教學效率最大化。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從基礎入手,做到應對不同學校考試的針對性。從我國當前的高考制度來看音樂專業通常是某個學校提前招生,考試的內容大多也是自己學校定制。而農村音樂高考生在認知上的局限性也就體現出來了,所以在教學培訓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要充當好先鋒作用,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對不同考生所要報考的學校進行針對性的研究,通過分析歷年考試方向,高考題目出題規律等,從基礎入手進行有重點的確定培訓的方向和內容,避免學生做無用功。
二、注重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以及臨場應對能力的塑造
音樂是一門注重表現力的學科,并且當前新的高考制度使得音樂考試更加注重實踐性和藝術性,而不是單純的理論性。所以考試現場對于學生能力的評斷方式更加靈活,因此這也就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臨場反應能力以及具備較為深厚的藝術審美素養做支撐。所以農村高中音樂高考培訓我們還要從教學手段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音樂素養。
首先,在農村高中音樂高考培訓中,我們要從理論和能力兩個方面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構建學生的藝術理解思維。以聲樂演唱和樂器演奏為例子,表現一首歌曲,一方面需要學生具備標準的演奏技巧,如節奏、音準等讓學生能夠符合考試的標準;另一方面則是更加需要學生在演奏過程中融入情感的表達,進而讓音樂可以散發美、打動人心。所以音樂培訓中我們可以針對考試內容給學生準備范例型的樂曲,但是更多的是要以此為參照讓學生不斷地進行反復的練習實踐,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和審美能力,從內容、節奏、旋律中發現情感和內涵。
其次,在農村高中音樂高考培訓中我們要注重學生臨場應對能力的塑造。就如上文所講,高考考得是學生的綜合素養,并且藝術類學科更多涉及的是主觀性的內容。而農村音樂考生客觀存在“見識少”、“底子薄”的特性,所以臨場反應、臨場發揮往往是短板。所以培訓過程中我們就要針對性地塑造學生的這種靈活應對能力,如采取情景式教學的模式,教師不斷地制造問題,提出要求,讓學生將課堂當作考場,不斷地應對教師拋出的問題,解決意外等。總之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處變不驚、靈活應對能力。
總之,對于新高考制度下的農村音樂高考培訓來說,我們最根本的是立足于當前農村音樂考生的現狀,明確其弱點和未來的考試需求,進而在教學培訓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做到缺點的補足和學生潛力的挖掘,并且針對音樂高考最普遍的內容以及不同學校特色化的內容進行整合,實現共性和個性的統一,為更多學生邁入更高等的音樂學府深造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關.農村中學音樂高考教學經驗點滴[J].2013(19):36-36.
[2]蒙哲.如何提高農村普通高中音樂高考生視唱練耳能力[J].北方音樂(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