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燕
【摘? ? 要】勞動精神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當代青年來說,勞動精神更是創造美好人生的必要條件。在我國高專院校中,加強對學生的勞動精神教育已成為重要課題,因此有必要研究勞動精神與高專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
【關鍵詞】勞動精神? 高專院校? 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177
勞動是創造財富的源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保證,現代文明的一切成果也都是在勞動中創造的。人類要從勞動中獲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滿足個人及家庭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進個人及家庭成員的發展,從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當今社會,勞動更是推動國家繁榮富強、民族興旺發達、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勞動精神是一種民族精神,更是一種時代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魅力。繼承和發揚勞動精神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當今時代的召喚。
所謂勞動精神,就是一種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愛崗敬業,并甘于為社會和國家奉獻的偉大精神。近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領導下,國家大力弘揚勞動精神,表彰勞動楷模,將勞動精神作為一種時代精神來引領社會發展,并要求各級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對當代青年而言,崇尚勞動精神、掌握勞動技能、加強勞動鍛煉,有利于提高勞動能力、增強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素質教育背景下,勞動教育更是現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之材,是新時代的接班人,要承擔起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高專院校作為我國專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主要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所培養出的大學生大多將從事技能型崗位,在基層工作中不斷鍛煉和提升自己,因此,更需要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勞動精神,鞭策和激勵自己要努力承擔起工作職責,兢兢業業,在平凡的崗位中造就不平凡的成就,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因此,在目前高專院校的思政教育中,有必要融入勞動精神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構建完整的勞動課程體系
在現代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對學生的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同等重要。勞動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結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高專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勞動教育同樣有著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學生學習勞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但從目前來看,高專院校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還不完善,教育效果并不顯著。
對此,學校應在思政教育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的勞動課程體系,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學校應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在設置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的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特點,將勞動教育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使勞動教育貫穿于每個課堂,讓學生深刻領悟勞動精神。另外,學校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學校勞動周或勞動日,讓學生參與到學校的各種勞動中,如打掃教室衛生、清理草坪垃圾、種植樹木等,讓學生感受勞動的不易和偉大,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勞動、熱愛勞動。
二、引導學生向勞動楷模學習
當今社會,有許許多多偉大的勞動者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恪盡職守,艱苦奮斗,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生,為社會、為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身上所表現出的勞動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他們是時代的楷模,是當代青年學習的榜樣。
為了讓學生學習勞動精神,感悟勞動的意義,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宣揚我國勞動楷模的偉大事跡,弘揚勞動楷模精神,引導學生向勞動楷模學習。如植樹綠荒山、堅守精神家園的楊善洲同志,主動放棄組織給予的進省城安度晚年的優厚待遇,義無反顧地扎根大亮山,為改善家鄉生態環境義務造林13年,帶領家鄉人民植樹造林5.6畝,最后將林場捐贈給國家,被評為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要讓學生在了解勞動楷模英雄事跡的基礎上,學習和發揚勞模精神,努力學習、積極進取,不斷完善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將來為國家、為人民做出貢獻。
三、積極開展校外勞動實踐活動
勞動教育不僅要在學校的勞動課程中進行,還應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讓學生在真正的勞動過程中學習勞動精神。開展校外勞動實踐活動是進行勞動教育、培養勞動精神的重要途徑,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更有助于學生樹立勞動意識,培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除了要在校內進行勞動精神教育外,還應積極開展校外勞動實踐活動,將勞動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勞動精神。學校可以與當地社區或各類公益組織聯合,舉辦各種公益性的活動,讓學生擔任勞動志愿者,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可以去社區義務勞動,保持社區清潔衛生;去公園清理垃圾,保護公園環境;去偏遠山區支教,幫助小朋友讀書識字……讓學生在這些服務性的勞動中感受勞動的意義和勞動人民的偉大,樹立勞動最光榮及為人民服務的觀念。
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
高專學生畢業后將走出校園、步入社會,踏上職業的征程。在求職的路上,很多人不止一次地迷茫過,不知道自己要從事怎樣的工作、自己能夠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工作的意義又是什么。有的人因為自己不努力而把工作做得很糟糕,反而嫌棄是工作不好,怨天尤人;有的人認為不好的工作會拉低自己的身份,讓自己很沒面子,這些觀點都是非常不正確的。因為工作就是在勞動,勞動都是有意義的,勞動者也是平等的。
因此,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讓學生理解勞動的意義。在思政教育中,學校要積極開展對學生的勞動觀及職業觀教育,為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工作沒有好壞之分,勞動者也不分高低貴賤,無論怎樣的工作,都是在為社會和人民而勞動。無論在一個怎樣的崗位上,只要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努力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都是偉大的、有意義的。指導學生要正確看待每一個職業和每一位勞動者,樹立職業平等觀,熱愛每一個職業,尊重每一位勞動者。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將勞動精神融入高專院校思政教育已是大勢所趨。高專院校不僅要構建完整的勞動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向勞動楷模學習,還要積極開展校外勞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讓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
參考文獻
[1]凌新文.高職院校構建勞動課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的思考與實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24).
[2]高潔.立德樹人視域下勞動精神融入高職教育的思考[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32(0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