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僑
摘要: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際和語文本身的特點,課前引導學生參與新課感知活動,培養學生的設疑能力;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析疑感悟能力;課后引導學生參與延伸練習,培養學生解疑的能力。
關鍵詞:創新能力;設疑;析疑;解疑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應以學生為主體,結合語文本身的特點,在字詞句段篇等雙基教學中培養,在聽說讀寫等語言訓練中進行,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強化學生主體地位,讓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課前引導學生參與新課感知活動,培養學生的設疑能力。
課前參與新課感知,有利于獲得對新知識初步的感性認識,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教師要善于設疑,力爭把學生引入探究發現的學習過程中去,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佳的狀態,調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新課的學習活動。設疑的方法很多,可引導學生預習,在觀察中設疑,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設疑,以造成認識的矛盾沖突,使學生有不足之感和求足之心,內心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產生求知需要,自覺學習。在預習中,讓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激起學生的釋疑興趣,從而動腦思考,一石激起千層浪,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對學習新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析疑感悟能力。
1、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參與。
(1)以寓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于一體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激趣。比如:課本劇表演、謎語、兒歌、游戲、操作和音像媒體的使用,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學得活,記得牢,有利于知識向技能轉化。
(2)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能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愿望,因此,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談心、拉家常、講故事、做游戲的方法與學生間架起感情的橋梁。
(3)進行合作,培養合作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方法、經驗和感受,啟發旁人,生與生,師與生融為一體,做到接觸零距離,溝通無障礙,營造自學思考和平等對話的良好氛圍。
2、學生充分動口、動腦、動手,讓學生來參與。
(1)參與動口,訓練表達能力。
引導說話,使動口活動始終貫穿在語文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是學生主體充分發揮的重要手段。
——給足時間參與說。為了滿足學生參與說的愿望,除了課堂上讓學生回答問題,發表見解外,開展課前2分鐘演講活動,讓學生輪流口述新聞,給學生提供極好的語言鍛煉機會。對于學困生千萬不可忽視,要盡量讓他們參與回答,只有面向全體學生,把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讓給學生,才真正是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惜時如金。
——形式多樣參與讀。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同學有讀的欲望,想讀樂讀。老師應壓縮講解時間,讓他們去讀,并從參與讀中發展語言和思維;在參與讀的過程中要講究方法,引導學生把自己當做課文中人物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感受課文,以聲傳情。
——各抒己見參與評。讓學生參與對教學內容的評點,不僅能發展學生口頭語言,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辨真假、善惡、美丑的能力。
(2)參與動腦,發展思維能力。
——重視利用課文“空白”。課文中的不少“空白”為我們提供了“想象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補充這些“空白”,使他們的想象縱橫馳騁。
——重視使用課文插圖。課文的插圖絕大多數是與文章重點相配合的畫面,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積極引導學生去細致地觀察,合理地想象,準確地表達,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思維更活躍。
(3)參與動手,鍛煉技能。
愛動好動是兒童的性格特點。教學中不能強制、壓抑,要正確對待,根據教學要求,遵循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動”點,設計“動”法,精心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動手中鍛煉技能。
①以動制動,參與圈點批注。要用恰當的動手形式來調節學生好動的習慣。如自學時,有什么問題或體會,在課文空白處進行批注;朗讀時圈上重音,點上好詞疑難詞,畫上優美的句子;聽課時,在課文的無頭無腳處做橫批、眉批等。用恰到好處的動手方法把學生好動的習慣引上正軌,為基本功訓練服務。
②以趣激趣,參與課文表演。喜歡童話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愛聽、愛說,喜歡童話,常常幻想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在教學時,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內容,我時常截取一些有趣的片斷。采用童話的形式組織學生表演,激發興趣,幫助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3、總結學習方法,使學生愛參與。
除了讓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外,還必須使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參與。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必須以知識教學作為載體,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認真去總結學習方法,學會思考問題,在學習的每個環節會參與。
三、課后引導學生參與延伸練習,培養學生解疑的能力。
教學一篇課文,堂上的分析講解結束,并非意味著課文學習的任務完成,課后的復習鞏固,為學生的參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和更高的要求。課后的參與,主要引導學生在復習新知識的基礎上做一些綜合性的延伸練習,指導學生寫學習札記,解決課前自己提出的問題。
語文活動課是學生課外參與的大課堂,特別在課外閱讀中,開展興趣讀書,積累詞匯,既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又增強了閱讀的積極性。正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所說,教者要“有意識地將課內的知識延伸到課外,進行興趣遷移,再把課外的有關知識引進課內,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讀書的濃厚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參與學習應是全程性的,特別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要參與——能參與——會參與,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結語:總體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任務。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經驗,摸索出更適合創新教育的教學之路,讓語文課堂變化創新的樂園,讓學生在創新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新桃.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散文百家(下),2018,(12):109.
[2]李妹.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語文課內外,2018,(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