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華
摘 要:備考是美術生參加美術統考的準備階段。在該階段,如果學生們能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將有效地應對統考。備考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是需要講求策略的。在本文中,本人將立足山東省2020年美術統考的變化,介紹高三美術生統考備考策略,為廣大高三美術生提供備考借鑒。
關鍵詞:山東省;高三美術生;美術統考;備考策略
備考是學生們參與考試的準備階段,如果學生們在此階段,能做好充分的準備,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從當前高三美術生美術統考備考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在這個關鍵階段,無所是從,不知道如何備考,每天恍恍惚惚,白白浪費時間。還有部分學生卻背道而馳,每天埋頭訓練,覺得只要自己多練習,就可以熟能生巧。不成想,給在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備考壓力,且備考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之所以出現如上問題,是因為學生們在美術統考備考階段,沒有把握本省的美術考試內容和要點,沒有采取有效的策略備考。為了解決此問題,在組織美術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對山東省的美術統考情況進行分析,發現,2020年美術統考增加了一項新的考查內容,這無形中給學生們帶來了挑戰。立足于此,總結不同的備考策略,希望能借此有效地指導學生們備考,使學生們順利地參加統考。
一、專業課訓練,確保時間
一般情況下,美術專業的學生需要在統考中考試分數過線,才能繼續參加校考。所以,在進行美術統考備考的時候,學生們要做好復習時間的安排,確保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專業訓練。根據2020年山東省美術統考考試內容,增加了新的考試項目,需要學生們增加專業課的訓練時間,每周至少要進行3天的專業訓練,如此在不斷的訓練活動體驗中,夯實基礎。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繼續調整專業訓練時間,牢固地打好基礎。
二、大量積累,提升弱項
所謂的專業課是指針對美術統考中的考試科目,立足考試內容,進行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我們常說,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要想切實地提升繪畫技能水平,在備考階段,學生需要下大力氣進行反復訓練,鍛煉自己的技能。具體地,學生可以將所考的三項內容,每天都拿出來練一練,借此在不斷的訓練中,擴大練習面,就算無法做到精煉,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在參與訓練活動的時候,學生們也要靈活調整訓練內容,在不斷的變化中,磨練技能。比如,在素描人像的時候,可以穿插著男女老少進行練習。2020年山東省美術統考素描由常規的桌面靜物素描,變成了場景素描。這一改變也為學生們備考指出了方向,即靈活練習,多多練習不同的內容。再比如,進行色彩練習的時候,要分門別類對色彩、材質等方面進行練習,如此做到有序且有效。在這樣的反復練習和多樣練習中,學生們不僅可以磨煉自己的繪畫技能,還可以積累豐富的繪畫知識,為在考試中機敏地應對多變的考查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受到個性差異的影響,在參與日常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們的繪畫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且,自身在不同的繪畫方面也有明顯的差異。比如,有的學生速寫功底扎實,但色彩基礎較差;有的造型基礎較好的,但是速寫較差。統考是在從整體角度檢驗學生們的美術水平,所以,在考試項目上,學生們是不能存在瘸腿現象的,否則將拉低考試成績。對此,在備考階段,學生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把握自己的薄弱點,就此擴大練習時間,練習量。比如,我執教班級有一名學生,色彩感很好的,但塑造不好。在發現了他的此弱點之后,我在備考階段,鼓勵他在做好專業練習的基礎上,著重地進行單個物體的塑造。在這樣的有針對性的練習中,學生可以查漏補缺,實現整體發展。
三、疏導心理,積極應對
高考是人生的一道檻,甚至有些老師喜歡將高考比作是人生的轉折點。卻是,對于學習了數十年的學生來說,高考是尤為重要的。尤其是美術生,他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不僅要學習文化課,還要學習專業課,每天練習繪畫,付出的努力要對普通學生多。面對美術統考,他們的心理壓力會很大。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每年有不少的美術生正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沒能通過統考。美術統考不僅是一場美術技能的較量,還是一場心理較量。積極的心理,在統考中是加分項。因此,高三美術生在進行統考備考的時候,不僅要積極地參與專業練習,提升自身的繪畫技能,還要學會自我疏導,排遣心理壓力。我在指導學生們備考的時候,會鼓勵他們每天早上跑步,將不良清晰發泄出來。當出現心理壓力的時候,可以聽聽音樂,也可以與教師進行溝通,借助多樣的途徑排遣自我,塑造健康心理。
總之,在高三美術生在進行美術統考備考的時候,要學會把握統考內容和要求,安排備考時間和練習時間,積極參與專業訓練和日常練習活動,夯實基礎,尤其要立足自身的薄弱項,有針對性的練習,整體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同時,還要學會自我疏導,塑造積極心理。如此,扎扎實實地搞好備考,為參與統考,取得好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蘭香.放低眼光,促進美術生成功——把新課改理念引入到高三美術班數學教學中[J].學周刊,2014(34):147-148.
[2]李斌.美術高考備考之我見[J].美術教育研究,2012(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