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文科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闌尾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00例闌尾炎患者,根據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n=200)接受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觀察組(n=200)接受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和臨床療效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腔鏡與常規開腹各具優勢,但腔鏡的預后更好,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
【關鍵詞】闌尾炎;腹腔鏡;常規開腹
中途分類號:R714.2
闌尾炎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發生率為6%,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常規開腹手術雖然具有一定效果,卻存在較大的手術風險,影響患者恢復[1]。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被廣泛運用于臨床,本研究就探討其治療闌尾炎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00例闌尾炎患者,根據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n=200)接受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齡20~68歲,平均(51.24±1.68)歲;發病時間1~8h,平均(2.14±1.02)h;觀察組(n=200)接受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其中男117例,女83例;年齡20~70歲,平均(51.30±1.52)歲;發病時間1~8h,平均(2.15±1.02)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1)符合闌尾炎診斷標準者;(2)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研究;(3)無凝血障礙者;(4)無潰瘍史者;(5)無其他嚴重疾病者。本研究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硬膜外麻醉,麻醉劑量根據患實際情況選擇,于右下腹麥氏點切口,至闌尾保留,再行切斷,結扎縫合傷口,常規應用抗生素。觀察組:全身麻醉,頭底腳高位,于臍上緣切口做觀察口,臍與右側腹直肌外側緣交點5mm作主操作孔,趾骨與臍聯合線中點3mm穿刺作副操作孔,臍下方弧形切口,建立氣腹,使用腹腔鏡吸出膿液,分離粘連部位,切除暴露闌尾,常規應用抗生素[2]。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和臨床療效以及并發癥發生率。臨床療效: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闌尾病灶去除<50%;一般: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闌尾病灶去除>50%;臨床癥狀消失,闌尾病灶完全去除。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取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3。
3 討論
闌尾炎為臨床常見的急腹癥,各年齡段均可發,炎癥發生后,由于闌尾壁間質壓力升高,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腹膜炎、腹腔膿腫等并發癥,給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開腹闌尾切除術是臨床常見的術式,具有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其技術很成熟,但對于肥胖患者,小切口很難準確尋找到闌尾,也難以在術中尋找病因,且由于其切口相對較大,因此也容易發生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3]。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其相比開腹具有4項優勢:(1)能降低傷害,促進康復;(2)診斷和治療可同時進行,不需二次切口;(3)判斷更加準確;(4)術后并發癥少。結果顯示,觀察組除手術時間外,其余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的優勢。雖然腔鏡優勢眾多,但臨床研究表明[4],其還具有一些缺陷:(1)不適用于惡性腫瘤、感染性粘連和穿孔者;(2)氣腹壓力可能影響其他臟器;(3)影像學和病理學也不能避免隱蔽性疾病漏診;(4)該術式需要昂貴醫療設備,可增加醫療費用,且手術操作時間長。說明腔鏡與常規開腹各具優勢,雖然但腔鏡的預后更好,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
【參考文獻】
[1]伍江波.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08):134-135.
[2]曾玉斌,方瓊.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傳統開腹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療效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04):497-498.
[3]錢東.對急性闌尾炎患者進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23):57-58.
[4]胡鵬舉.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療效及安全性[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9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