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文章強調,只要我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夠徹底戰勝疫情,迎來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求是》4月16日)
民族自信從來不是吹牛吹出來的,不是造謠造出來的。
——針對多篇題為“某國渴望回歸中國”的微信文章,4月15日晚,微信方面稱此類文章涉及夸大誤導,現已刪除相關違規文章227篇,對153個公眾號進行了封號處理。對此,《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表示,要警惕某些標題黨的“愛國主義”生意經。(俠客島 4月16日)
決不做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
——近日,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該通知要求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始終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實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決不做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新華社 4月15日)
像防病毒一樣防形式主義復燃。
——抓好疫情防控下的全面復工復產是目前多數疫情低風險省份的重要任務。但據媒體采訪,部分地方在推進復工復產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更有甚者,設置重重門檻,還要企業處處配合演戲,讓本已復產困難的企業遭遇更多煩心事。對此,媒體人陳廣江如是評論。(《新京報》 4月14日)
解決好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
——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做出的莊嚴承諾。日前,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郝立新接受《中國紀檢監察報》專訪,就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何實現等問題進行了深入闡釋。(《中國紀檢監察報》4月13日)
對查處微腐敗要做到事無巨細。
——近日,廣東、江西、安徽、新疆、甘肅等地相繼查處通報一批“微腐敗”典型案例,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微腐敗”,看似微不足道,卻損害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揮霍著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對此,時評人王玉鑫如是評論。(《中國紀檢監察報》 4月14日)
哪有什么官,都是服務員!
——4月11日,湖北鄂州召開全市作風建設大會,市委書記王立在面對全網直播時,痛斥干部作風之弊。此前的2月18日,鄂州一女子在朋友圈當中曬出了一段水果和蔬菜的視頻,引發市民和網友關注。她在視頻當中說:“我老公派出所的幾嗦彪(厲害、牛)啊,這個水果4箱子,今天又發了這么多菜。”(《楚天都市報》 4月12日)
讀書的意義是無邊無際的,悠悠萬事,閱讀為大。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之際,人民網文娛部聯合中國出版集團舉辦春風十里·書香如你“云端”讀書沙龍,邀請多位文藝名家“線上”暢談讀書心得。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認為,既要對經典要抱有尊崇之心也要用批判眼光去發現問題。 (人民網 4月23日)
對于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事件,有關各方需要增加事實供給,用事實抽薪止沸。
——“企業高管鮑某明涉性侵養女案”迎來最新進展,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已派出聯合督導組趕赴山東,對該案辦理工作進行督導。西南政法大學教授蔡斐認為,事實是破解案情的唯一“鑰匙”,也成為厘清法律和道德問題的基本依據。(《新京報》 4月13日)
爭搶“不打工男”,這些公司病得不輕。
——36歲男子周某,因盜竊四次入獄,因為說了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啦”,搖身變成了網紅。在其出獄后,竟然有超過30家網紅經紀公司希望與周某簽約,200萬、300萬的簽約價都有人提過。對此,《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周某眼下這個被網紅公司奉上的轉機,透著機會主義式的虛無。(《人民日報》 4月20日)
要在常識范圍內說話、做事,發表負責任的意見,而不是圖嘴皮子痛快。
——日前,《南方人物周刊》以“疫情時期的作家與文學”訪談了作家李洱,在被問及疫情面前作家應有怎樣的思考時,李洱表示,知識分子應該不斷創造健康的公共空間,這也是知識分子對自己應有的要求。(《南方人物周刊》4月21日)
自私、仇恨、攻訐從來不是正確的選擇。良知、互助、感恩才是強大的力量。
——4月2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際社會給予中方真誠幫助和大力支持,對此我們銘記在心。當前,中國雖然面臨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巨大壓力,但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向國際社會提供支持和幫助。(中新社 4月22日)
干部帶頭消費,要守住“不強迫且非公款”的底線。
——在疫情影響下,很多行業受到沖擊,迫切需要刺激消費來振興經濟。此時領導干部以接地氣的方式消費,無疑能產生一種帶頭示范效應,加之很多地方向市民發放消費券,這一系列組合拳定能起到一定的激勵消費作用。對此,《南方都市報》發表短評,提醒在倡導和激勵之間要做好平衡,避免好心辦了壞事。(《南方都市報》 4月15日)
環評報告能抄,綠水青山是抄不來的。
——深圳一個項目的環評報告竟頻頻出現“湛江”字眼,不少內容與湛江某項目的環評報告存在雷同之處。生態環境部4月15日回應稱,環評文件暴露出抄襲、造假問題,性質十分惡劣。對此,新華社發表評論稱,只有把好的作風、新的理念落實到每一個項目、每一個細節中,讓環評回歸科學和公正,真正從源頭上嚴控生態環境風險,才能讓綠水青山更美、金山銀山更大。(新華社 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