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眼下,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但全球疫情正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疫情蔓延呈現全球化的爆發式特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可避免會對相關國家的政治生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沖擊,特別是短期內帶來的綜合影響不可忽視,各國的社會生活不僅被嚴重打亂,政治活動乃至政治生態也都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會帶來長遠的深遠影響。
“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將永遠改變”
至本文截稿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并且正愈演愈烈。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全球性危機,需要全球各個國家做出應對反應。“該病毒已蔓延到如此多的國家,大流行的威脅已變得非常現實,”譚德賽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但這將是史上首次可控的大流行,底線是我們不會受疫情的擺布。
不過,從國際關系視角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對世界相關國家的政治影響,視角也許不一樣。世界各國的官員和學者都不無憂慮地指出,疫情下的的世界經濟進入衰退,政治生態惡化。
據央視記者報道,當地時間4月3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華爾街日報》刊登評論,指新冠肺炎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基辛格在文章中指出,目前美國民意分化,必須有一個有效率、有遠見的政府來克服當下在規模上和全球范圍內“前所未有”的困難,因此維持公眾的信任對于社會團結、社群關系和國際和平穩定是至關重要的。
“國家的團結和繁榮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即國家機構能夠預見災難、阻止其影響并恢復穩定。而當新冠病毒大流行結束時,許多國家機構將被視為失敗,”基辛格說,“事實是,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將永遠改變,現在爭論已經過去的事,只會讓必須做的事情更加困難。”基辛格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政府的“最終測試”將是,聯邦政府將如何阻止病毒傳播并消滅病毒,同時能夠讓美國公眾保持對于自身治理的信心。
基辛格指出,美國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上有義務在三個領域作出努力:首先,增強全球對于傳染性疾病的適應能力。我們需要開發新技術和科技控制傳染,研發相應的疫苗。各級政府也應該隨時準備,通過儲備及科技前沿技術保護人民。其次,要努力治愈經濟受到的創傷。他說當前新冠肺炎對經濟影響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加復雜。為阻止病毒傳播的一系列舉措都會傷害到經濟發展。另外,任何經濟刺激計劃應該減輕疫情對弱勢群體的影響。最后,要維護當前自由流動的世界秩序。
基辛格呼吁,當前,在國內政治和國際外交中,各方都必須克制,將控制疫情置于首要位置。在全文的最后,基辛格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時代。各國領導人面臨的歷史性挑戰在于,要應對危機的同時建設未來。而失敗可能會讓世界萬劫不復。”
疫情下的全球經濟受到重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也受到重創,疫情下的世界經濟形勢同樣令人擔憂。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破壞和損失,目前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但毫無疑問地是,全球經濟形勢估計不容樂觀。
那么,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到底有多嚴重?據《經濟日報》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4日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估計此次疫情在2020年和2021年對全球GDP造成的累計損失約為9萬億美元。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4月15日在春季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IMF預計世界將出現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下滑,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將萎縮3%,2021年將實現部分恢復,預計增長率為5.8%。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這是他這一生遇到的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可能比1873年大蕭條還要嚴重。比爾·蓋茨說,貿易不會降到零,但確實會減少,全球GDP會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可能比1873年大蕭條還要嚴重。比爾·蓋茨在蓋茨基金會承諾投入1億美元后,宣布追加1.5億美元,將用于支持研發新冠病毒診斷工具、藥物和疫苗等工作。目前,比爾·蓋茨已經捐出十幾億美元,用于資助研發應對傳染病的工具,并盡力在全球解決傳染病問題,包括可能造成大流行的傳染病。
知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認為,新冠病毒既是蝴蝶翅膀,又是個灰犀牛,是對經濟實實在在的傷害和打擊。雖然今年再發生類似于1929年那樣的大蕭條是小概率事件,“但新冠肺炎疫情繼續持續下去會怎樣?我們還沒有看到公司大批破產倒閉的報道,但是裁員的已經很多了。現金耗盡,公司破產,它的負債就變成銀行壞賬,馬上就會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風險在于疫情反復長期沖擊,影響實體。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不可避免,而且這次衰退的時間會比較長,“衰退周期一定超過2008年危機。”
“這次防疫再一次證明,全球化必須繼續推進,否則我們連這個病毒都防不住,如果沒有全球的協調,你能防住么?我們扛過了第一波,現在來了第二波,叫做輸入型病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的疫情不控制住,我們也不得安寧。”許小年如是說。
“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
面對兇猛異常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巨大沖擊,各個國家都在采取措施應對。我國在經過艱苦的抗疫后,已經率先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的局勢。“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但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繁重。”那么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如何?我們該如何積極應對?
無疑,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視。《人民日報》報道稱,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并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兩方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
具體來說,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表示,疫情影響與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現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為對沖疫情影響實行擴張性宏觀政策。我們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就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做的判斷。
IMF研究部世界經濟研究處處長馬爾哈·納布爾4月15日表示,中國在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政策反應迅速,幫助保護受影響的民眾、企業和最困難群體,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由于貿易環境變化,中國經濟要注意面臨來自外部需求減弱的挑戰。IMF金融顧問兼貨幣和資本市場部主任托拜厄斯·阿德里安4月15日表示,得益于及時采取有效的“組合拳”應對疫情沖擊,包括嚴格的公共衛生健康措施,以及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等,“中國經濟秩序正在快速恢復正常”。此前,格奧爾基耶娃也多次表示:“中國經濟具有較強韌性,通過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中國經濟正在重返正軌。”
(本文綜合了媒體報道及相關資料,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