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






核心閱讀:在酉陽縣涂市鎮地靈村,村黨支部要帶領群眾發展村集體經濟,把荒山變成茶山,可是缺乏啟動資金,村民參與度不高,怎么辦?同一個鎮上的涂家寨村,眼看著良田撂荒,村里決定引導村民發展優質水稻,可是村民沒信心,積極性普遍不高,怎么辦?是村黨支部帶領黨員挺身而出,出錢出力以身示范,用實際行動帶領村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成為村民小康路上的“領頭雁”。
Core Reading : The village Party branch of Diling Village, Tushi Town, Youyang County is deterinined tolead the villagers to a path of collective economy, turning the barren hills into tca mountains. However, they areencountered with a lack of start-up funds and low engagement of villagers. What should they do? Tujiazhai Village,in the same town with Diling Village, seeing fertile fields abandoned, decides to lead the villagers to plant high-quality rice, yet is disappointed by the villagers who lack both enthusiasm and confidence. What should it do? Thevillage Party branch then stood up, contributing money and efforts to help the villagers develop industries and shakeoff poverty with practical actions, thus becoming the "bellwether" on the way to a well-off society for the villagers.
地靈村,酉陽縣涂市鎮離縣城最近的一個村。
雖然名字叫地靈,可這里過去卻是酉陽出名的貧困落后村:山多地少,沒有任何村集體收入,村民消極怠惰,生產生活一片蕭條……
怎么帶領村民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多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地靈村黨支部書記冉茂勇。
脫貧攻堅黨旗紅
Party Flag Flying over the Road to Povertv Alleviation
7月的一天,我們來到地靈村3組。45歲的村民蘇紅梅,正在村里的高效農業基地里挖折耳根。
近年來,當地村民自發組織成立了折耳根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家抱團發展高效農業。
“種這個折耳根還是很賺錢,現在賣五六塊一斤。”蘇紅梅雖然僅入股了半畝地,但是跟著合作社種植折耳根、芹菜等蔬菜,一年能收入近萬元。農閑時,她還到基地其他種植大戶那里務工,一天能掙70元工錢。
“除了種菜和到基地里務工,我還有3畝土地入股了村集體發展的茶葉基地。”蘇紅梅說,自家已經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一年下來一家三口人均收入少說也有五六千塊錢。
多年前,蘇紅梅可想不到山溝溝里種植的茶葉能讓她擺脫貧困。
早在2018年,地靈村黨支部就開始廣泛征求黨員和村民們的意見,發展什么產業來帶動村民們增收致富。
冉茂勇回憶,當時有說發展油茶的,有說發展青花椒的,最終討論決定依托當地海拔較高、大霧天較多等優勢,開墾荒山發展高山云霧茶。
事實上,地靈村的種茶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算得上優勢傳統產業,村里至今還有200多畝的老茶山。
雖說有著較好的發展基礎和相對成熟的種植技術,但發展之初,仍有一大堆問題亟需村黨支部解決:村集體缺少產業發展資金,村民對茶葉種植沒有信心,參與度也不高……
“這時,黨員和駐村扶貧隊的隊員們站了出來。”冉茂勇回憶,為籌集荒山開墾啟動資金,大家東湊湊、西補補,湊足了37萬余元;為了提振村民們的信心,動員大會開了一個又一個,一次次到村民家做思想工作;為了趕工時、搶進度,大家在荒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午飯都是派人送上山的……
黨員的模范力量是無窮的,地靈村光禿禿的荒山野嶺,如今變成了一片綠油油的茶山。
看到村集體的茶葉種植大有起色,村民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信心更足了,紛紛加入了茶葉種植合作社。
目前,村里已建成新老茶山基地1000余畝、優質水稻基地280畝、優質蔬菜基地130畝、智慧農場(微田園)50畝,全村貧困戶參與村級集體經濟人均年收入達到4357元。
同時,地靈村堅持黨支部引領,探索建立了“1+2+3”幫扶帶動機制。
所謂“1+2+3”幫扶帶動機制,就是通過1名村黨支部委員聯系2名能人黨員,1名能人黨員聯系3戶貧困戶的形式,確保黨員與貧困戶充分對接,全面開展結對幫扶,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當好小康路上“領頭雁”
Bellwether on the Road to a Well-off Society
離地靈村不遠,是同屬涂市鎮的涂家寨村。
在村里見到村黨支部書記李康祥時,他正在田坎上查看水稻長勢。看著青翠茂盛的稻田,李康祥笑得合不攏嘴,“以前這里是一片撂荒地,現在大家都種上優質水稻了,村民致富也有了盼頭。”
涂家寨村地勢平整、土質肥沃、水源充沛、陽光充足,適合優質大米生長。
以前,村民零零散散種植水稻只是為了口糧,多余的稻米才拿到集鎮賣,價格低也不好賣。打工潮興起后,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很多良田逐漸成了撂荒地。
“我們村的山林大多是退耕還林用地,是絕對不能動的,要想發展產業還得從這1200余畝良田想辦法。”李康祥說,眼看村里的土地大量撂荒,村支兩委急在心里。經過研究討論,村里決定引導村民發展優質水稻,助農增收。
不過,大多數村民可不相信種水稻還能做成產業賺錢,積極性普遍不高。有的村民甚至說:“李書記,要種水稻,我的地免費送給你們種,只要保證地不荒就行。”
面對當時的狀況,村支兩委成員決定黨員先要當好“領頭雁”,逐步帶動村民共同發展。
流轉土地種、自家土地種……全村30余名黨員一共種植了400余畝水稻,即使是一些年紀大的老黨員也種了兩三畝。李康祥更是流轉土地發展了40余畝,其中有20畝還和縣農委合作建成了新品種試驗田。
“規模形成了,但效益如果不提高,大家肯定還是沒干勁。”李康祥與村里的綜合服務專干彭光君、彭衛德等人商量,成立了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
與此相配套,村里還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機械化生產一條龍服務;村里通過電商平臺、聯系公司收購等方式,免費幫村民銷售稻谷。
如今,涂家寨村種水稻不缺技術、不愁銷路,已帶領全村400多戶農戶發展水稻1100余畝,其中包括30余戶貧困戶。
“接下來,我們將采取‘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再發展水稻100余畝,帶領全體村民走上致富路,讓涂家寨村變得更加美麗。”李康祥說。
無論是地靈村還是涂家寨村,在鄉村欣欣向榮的變化中,無不閃動著黨員的身影。他們用行動,講述著一個個抓黨建促脫貧的生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