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微
近年來,巴南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面推進脫貧攻堅,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巴南區是全市有扶貧開發任務的15個非重點區縣之一,全區有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015年底全部脫貧銷號,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2%下降至0.01%。
脫貧路上,巴南區貧困戶一個不能少,一個不掉隊。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巴南全區已經形成了“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發展格局,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均在脫貧標準線以上。

兜住底 讓生活看得到盼頭
自2014年以來,巴南區投入脫貧攻堅財政支出超過5億元,用“看得見的手”把貧困戶“扶上馬”,讓曾經的“短板”成為保障脫貧政策的有力“撐板”。
在雙河口鎮塘灣村的新屋基社,小伙子葉波在“金枼餐館”里忙得不亦樂乎。當天是趕場天,也是葉波的餐館最熱鬧的時候。
在村里,葉波有個代號:孝順小老板,他是村里為數不多留在家里的年輕人。
葉波最初留在村里的原因很有些無奈。他原本是市區某房地產公司的白領,但父母年老多病,尤其是父親葉興海,身患心臟病、靜脈曲張等多種病癥,長期住院。為照顧多病的父親及幼女,葉波不得不放棄市區的工作。
回到老家,葉波收入驟降。同時,給父親看病及孩子的教育費用,讓葉波有些捉襟見肘。
隨著脫貧攻堅各項政策的實施,葉波發現生活悄然發生了變化。葉波的第一個感受,就是父親看病住院的費用報銷比例提高,花費的錢越來越少。同時,女兒還享受了教育扶貧政策,生活費與學費這兩塊大頭一去掉,葉波瞬間輕松了不少。
2018年,葉波的餐館生意走上正軌,收益逐漸穩定。葉波還養了19頭豬和190余只雞,幾年下來,他已經有了一點積蓄。
在石灘鎮,貧困戶賴清政家的情況更棘手。賴清政的父親患有嚴重精神病,屋漏偏逢連夜雨,賴清政的兒子又患上了白血病。一家人種地的收入難以支撐高昂的醫療費用。
同樣是依靠不斷提高的醫療報銷比例,為她家減輕了負擔。而且石灘鎮衛生院還聘她到醫院做保潔員,讓她又多了一份收入。
兜住底的,不光有醫療。二圣鎮幸福村劉家全一家的幸福生活,是從搬進新家開始的。
50歲的劉家全家里有快80歲的老母親,積勞成疾的妻子和還在讀書的兒子,他是家里的頂梁柱,重擔全都壓在他一人身上,生活捉襟見肘。家里的老房子雖已破舊不堪、千瘡百孔,而且處于地質滑坡點,多次出現險情,劉家全也沒有能力修繕。
2015年,二圣鎮黨委政府針對他家的特殊情況,為他量身定制了精準扶貧計劃,首先解決的就是他家的住房安全問題。
劉家全用政府資助的3.5萬元和自己借的一部分資金修建了新屋,又得益于惠農政策,購買雞苗和豬仔發展養殖,當年就收入3萬元。現在,劉家全養雞養豬的收入每年就有約三萬元,閑時還會到附近打零工,一個月也能掙個2000元左右。
在“三保險”“兩救助”“兩基金”多重醫療保障體系下,巴南貧困人口基本參保率、大病救治率、家庭醫生慢病簽約服務管理率、重病兜底保障率均達100%,因病致貧的家庭再度亮起了生活的曙光,近6000戶人家完成了危房改造,所有貧困戶都喝上了自來水。
脫窮根 “扶志扶智”齊頭并進
扶貧先扶志。為掐斷窮根,巴南區制定了《脫貧攻堅“志智雙扶”專項行動方案》以及“扶志扶智”工作重點任務。
在巴南區,9所區內優質中小學分別與18所區內貧困村所在鎮學校結成幫扶對子,全面提升中小學辦學質量,為鄉村未來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除了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的義務教育有保障,巴南區還積極利用專業技能教育,讓貧困人員有一技之長,為未來生活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
目前,巴南區組織了8家機構開通網上技能培訓課程,開設照料老年人、護理病人、電工等緊缺工種12個,免費為重點群體提供線上技能培訓。在全市率先組織實施了首個建卡貧困人員線下技能培訓專班,開展火鍋調味、小面制作技能培訓,分批將有培訓意愿的貧困群眾送至區外參加“雨露計劃”培訓,增強致富能力和本領。
巴南區雙河口鎮北隘口村堡上社建卡貧困戶徐昌友,就是靠著專業技術,有了穩定收入來源。
徐昌友的妻子患有多種疾病,基本喪失勞動力,兒子徐遠鑫為方便照顧母親,只能在周邊打零工,一個人的收入養活一家五口,家庭經濟狀況很拮據。
針對徐遠鑫的特殊情況,雙河口鎮結合村里和周邊建設項目多、磚工人才少、工價高的實際情況,鼓勵并幫助他學習磚工技術。有了專業技術,徐遠鑫現在僅務工一項,每月就有3000~5000元的穩定收入。再加上發展養殖、養老補貼和土地流轉收入,徐昌友一家年總收入超過了6萬元。
在巴南區農村,通過專業技能培訓,有500余人和徐遠鑫一樣,成為了建筑工匠。
近年來,通過繼續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政策”,駐村干部一對一幫助貧困戶發展到戶產業,落實增收項目,深入開展“智志雙扶”,不斷完善帶貧益貧利益聯結機制,貧困農戶之間出現了“趕幫超”的好氣象,從“要我脫貧”走向“我要脫貧致富”。
“我要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讓安瀾鎮有名的“懶篾條”黃澤強變成了“大牯牛”。
2018年,黃澤強還是典型的“等靠要”建卡貧困戶。“管他的喲,反正政府要給我想辦法,我也懶得操心,就等政府給我送來。”這是黃澤強曾經的口頭禪。黃澤強懶到什么程度?鎮扶貧辦為他修的新房完工了,他卻因為懶得辦通水電手續,遲遲不入住。
為了給黃澤強治懶根,鎮上幫扶干部索性帶著他一起干。領著他辦完新房通水電的各項手續,領著他養起了黃牛。
3頭小黃牛讓黃澤強看到了靠產業脫貧致富的希望,也讓他下定了“我要脫貧致富”的決心。

村里要開展花椒種植集體經濟試點,開荒時并沒有安排黃澤強出工,他主動請纓加入勞動。因為在勞動現場勤勞肯干,他還被選為小班頭。“黃澤強,你娃能干喲,一早把牛牽出去,白天就在花椒基地上班,簡直成了大牯牛,曉得找錢顧家了喲。”村民們這樣調侃黃澤強。
如今,黃澤強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利用金融政策,貸款一萬元發展養雞、養牛產業。“今后你們走了,我都沒得問題。”他向扶貧干部拍胸脯保證。
興產業 通往致富的列車已啟動
在興產業的路上,貧困戶發展信心滿滿,其中大部分人都有了利用扶貧小貸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勇氣。
惠民街道曉春村桂花社組村民廖常偉靠種莊稼供孩子讀書,為患有心臟病的妻子看病,在納入建卡貧困戶前,“一年忙到頭,還是窮得叮當響”。
2013年底,村里開始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廖常偉順勢抓住機會種起了蔬菜。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家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一家人也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他還利用結余的錢購置大棚材料,建了8個蔬菜大棚,成為一名脫貧致富的先行者。2016年,廖常偉租用了本社其他農戶閑置的10畝田,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那個時候,他家每年種植的蔬菜純利潤就有近8萬元了。
2018年9月,借著扶貧小額貸款政策的“東風”,廖常偉成功申請到5萬元貸款作為流動資金,他的蔬菜生意越做越大。
受到扶貧小額信貸幫助的還有許許多多發展自家“小產業”的貧困戶。自2018年扶貧小額信貸工作正式啟動以來,截至今年8月31日,全區累計貸款金額4066.5萬元,貸款戶數1627戶(次),貧困戶獲貸率51.95%,其中今年新增發放貸款367戶843.5萬元,無貸款逾期情況。
謀振興 新生活里的新起點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眾多的個案,只是巴南區脫貧攻堅的縮影。
巴南區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巴南區為全區198個村“一村一策”制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方案,141個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打捆投入涉農資金4000多萬元,14個產業基礎較好的行政村由中央財政資金直接補助50萬元,打造黨建引領先行發展示范村。

2018年,巴南區“空殼村”數量全部清零,農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已達124個。巴南區還積極發揮黨員中心戶帶頭作用,17名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與62戶貧困戶簽訂帶動協議,人均年收入增加5600元。推行“黨建+產業+合作社+示范戶”模式,建立與貧困戶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0余家,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125元。
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產業興則鄉村興,生態好則鄉村旺。巴南區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左鵬介紹,巴南區正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一產打基礎、二產做加工、三產增收入”的思路,推動茶葉、果蔬、漁業、糧油四大支柱產業朝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生態康養、民宿度假、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延伸農產品價值鏈,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巴南區圍繞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廁”七要素,因地制宜對鄉村環境進行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先后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示范區縣,斬獲“首批國民休閑旅游勝地”稱號,“村村是美景,處處留鄉愁”正在成為現實。
目前,巴南區已基本形成以“巴南銀針”為代表的品牌茶葉、以接龍蜜柚為代表的精品果蔬、以月亮灣漁村為代表的生態漁業、以“稻+N”復合種養模式為代表的特色糧油四大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
此外,巴南區還積極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春觀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正逐漸成為市民近郊休閑度假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