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微
9月16日,是巴南區雙河口鎮塘灣村一個特殊的日子。這天,村里的產業扶貧分紅大會舉辦,所有貧困戶都領到了產業分紅。
近年來,雙河口鎮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基,以產業扶貧、改善塘灣村基礎設施為要,走出了決戰脫貧奔小康的路子,不但讓塘灣村的43戶貧困戶130人全部“摘帽”,還讓鄉親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產業分紅展笑顏
今年,雙河口塘灣村喜事連連。7月,村里成功舉辦了首屆巴南羊鹿山采梨節,實現銷售5萬余斤,銷售額37萬余元。9月中旬,村里又舉辦了產業扶貧分紅大會,55戶建卡貧困戶、“四類人員”及一般農戶共享產業扶貧的果實。
2014年,塘灣村還是市級貧困村。為破解“空殼村”發展難題,當年,塘灣村村委會變財政投入的扶貧幫扶資金為股金,集體“三資”為股本,創辦紅股農業公司,打造了特色水果基地,發展特色水果968畝。此外,基地還陸續發展了300畝“奶油西瓜”、南瓜等林下果蔬種植項目,全面推進塘灣村特色扶貧產業發展。

果園管護片區小組長瞿天云,之前在南岸區茶園務工,聽說家鄉要種果樹,辭職返鄉參與果樹種植。現在,瞿天云是村里的種植大戶,也是紅股農業公司入股農戶之一。多年來,除了管護好自己的梨園,他更多的時間是幫助社員提高管護技術,將梨園管護得更好。他的妻子楊仁芳也一同在果園務工。
9月16日當天,瞿天云拿到了兩萬多元的現金分紅,捧著一沓簇新的人民幣,他激動地說:“我家有11畝地入股,我不僅有分紅,每個月還要拿公司發給我的管護工資。前幾年果樹苗沒長大,又把土地占了,大家心里沒底。現在,100多畝梨子換來了豐厚的收入,如果全部量產,再加上輪作西瓜、蔬菜這些,那就更有奔頭了!”
果園建好后,塘灣村與西南大學達成了“產學研”合作,向管護專家引智借力、發揮區鎮產業指導員作用,積極培育“土專家”,累計開展實地種植技術培訓60余次、800余人次。這也讓像李宗港這樣因缺乏知識和技術致貧的貧困戶有了一技之長。
今年,李宗港不僅學會了管護技術,成了基地的管護員,還收到分紅26053.74元。“我以后要繼續好好學習種植管護技術、管好果樹。”他說。
雙河口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個基地入股農戶350戶,覆蓋“四類人員”35戶(其中建卡貧困戶18戶)。為了讓其他貧困戶受益,第一次分紅時按入股農戶與公司7:3的比例分配,第二次分紅時,公司將集體收益部分分配給其他貧困戶。
定制扶貧“微產業”
雙河口鎮在制定產業發展計劃時,還充分考慮到鄉村留守老人較多、干不了重體力活的實際,為老人或缺乏勞動力的家庭制定了針對性的“微產業”發展計劃。
為貧困戶量身打造的禽畜養殖就是重要的“微產業”扶貧項目,旨在補齊塘灣村產業扶貧短板,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按照貧困戶產業扶持補助標準,給予養殖貧困戶一定的飼料或畜仔補助。
何朝容是塘灣村羊鹿口社的建卡貧困戶,丈夫耿品煜患有骨髓炎并致四肢肌肉萎縮,喪失勞動力,全家的重擔都落到了何朝容一個人肩上。
何朝容利用“微產業”的幫扶,發展起土雞養殖產業,每年的養殖收入過萬元。2018年,扶貧小額信貸工作正式啟動后,何朝容在幫扶干部的支持下,第一時間提出貸款意向申請,得到了2萬元的產業扶持貸款,隨后立即新增雞圈護網,擴大了養殖面積,增購雞苗和生豬。目前,家中共養殖150只雞,4頭生豬。更為可喜的是,因醫療扶貧政策的幫助,耿品煜得到有效醫治,病情大為好轉,可以幫助何朝容做一些簡單的農活。此外,村里還聘請何朝容為保潔員,每月增加了500元至600元收入。
眼看著生活越來越好,何朝容感慨:“脫貧致富靠雙手,日子過著有盼頭。”
雙河口鎮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的根本之策,按照“一戶一增收”的要求,積極鼓勵、支持和指導困難群眾大力發展禽畜養殖微產業。雙河口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塘灣村將在禽畜養殖“微產業”項目基礎上,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農旅融合等方式擴大畜禽產品銷售渠道,打造品牌,鞏固塘灣村脫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