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韜
郴州市北湖身處郴州市的中心城區,建設好核心城區、經營好城市經濟將是未來北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那么,服務于生產、生活的第三產業將是打造未來北湖城市經濟的重要引擎。
一、北湖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需要面對的問題
近年來,北湖區第三產業經濟總量逐步提高,行業結構漸趨優化,競爭能力逐步增強,為今后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雖然多年的建設,北湖區第三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然存著一定的差距,在總體水平、產業聯動、結構調整、高端服務、競爭能力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總體發展相對滯后。北湖區第三產業總量、規模偏小,比重偏低,發展水平和檔次不夠高,對外影響力、輻射力還不夠強。
2.產業聯動不夠緊密。第三產業發展與一產、二產的聯動不足,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對服務業發展的帶動不甚明顯,第三產業發展對一、二產業的配套支撐能力仍然太弱,產業集聚效應沒有充分發揮。
3.內部結構亟待調整。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房地產、交通運輸和郵政通訊等傳統服務業仍居主導地位,新興的倉儲物流、商務服務、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夠,科技服務、生產性服務、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發展層次有待提高。服務基礎設施落后,服務業科技水平低。
4.企業競爭能力不強。第三產業缺乏龍頭企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實力不強、競爭乏力、行業內部集聚度低,亟需做強做大。生產型服務企業配套服務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不高,缺乏發展后勁。
5.高層次人才引進乏力。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多集中在傳統型服務行業,總體素質不高,高層次、高智力的創新人才稀少,服務外包業務人才少且缺乏有效聚合,極大制約了服務外包業務的加快發展。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打造北湖城市經濟發展新引擎的具體建議
(一)樹立三產活區的思想,以第三產業為依托盤活城市經濟
圍繞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著力優化服務業空間布局,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民生服務業,增強服務業綜合功能,激發服務業內在活力,加快內部結構調整,積極拓展發展領域,推動服務業產業集聚,逐步構筑起產業層次較高、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服務業發展新格局,把北湖建成大湘南服務業發展最強區域。
把握四大原則,促北湖第三產業健康發展
1、以產業聯動促發展的原則。
2、以結構優化促發展的原則。
3、以城市化推進促發展的原則。
4、以引導調節促發展的原則。
落實六大舉措,促北湖三產穩定發展
1.加大宣傳引導,營造第三產業發展新氛圍。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具體介紹第三產業發展動態和有關政策,全面提高全社會對第三產業的熟悉水平,充分調動人們從事和興辦第三產業的積極性,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廣泛重視、參與、發展第三產業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第三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2.強化組織協調,建立第三產業發展新機制。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區域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領導,抓好落實,強力推進。做實現代服務業工作機構,理順工作機制,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聯系,搞好與市有關部門的協調溝通,為項目運作和企業發展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建立健全北湖區現代服務業統計體系,準確反映發展狀況與變化趨勢,為決策提供依據。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考核各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的重要指標,調動各方面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積極性,形成發展合力。
3.加強政策扶持,優化服務業發展新環境。建議出臺《北湖區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及《北湖區服務業發展優惠辦法》,從資金、稅費、土地、人才等方面支持鼓勵服務業發展。有關部門要制訂并細化發展重點及支持方向,對重點服務業項目,重點支持。抓住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擴大內需、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科技教育投人的契機,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我區服務業基礎項目的投入,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群眾組織以及個人直接投資服務業。同時,強化各部門的服務意識,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和工作效能。
4.擴大招商引資,增添服務業發展新動力。實行服務業招商引資與工業、農業統籌謀劃、統一部署、整體推進。一是創新發展招商引資模式。以承接產業轉移為契機,創新招商方式,拓寬招商渠道,引進知名企業、知名品牌、新型業態、新興行業等,努力提高我區服務業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二是加快服務業招商引資步伐。圍繞生活、生產服務業,有針對性、選擇性、目標性的上門招商,推動我區服務業轉型升級。三是補充完善招商引資項目庫。“兩園兩區”、各相關職能部門及鄉鎮、街道,要及時溝通,有針對性的擬定服務業招商項目計劃,補充完善招商引資項目庫,篩選、包裝、推出一批優勢項目吸引外商投資。
5.加強隊伍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新體系。根據服務業行業發展的需要,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專門人才。重點培養現代服務業急需的信息服務、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各類中介服務、服務業政策與管理,以及熟悉國際服務貿易規則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實行與大專院校聯合辦學,鼓勵企業和私人辦學,提倡大企業為小企業培養人才。積極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參與我區服務業發展和建設,為服務業發展構建起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