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國雄 梁瑩瑩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世界許多國家都在努力降低貿易壁壘。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已開始研究貿易過程的合理性對貿易的影響。各國開始重視跨境貿易過程中制度和技術方面的障礙,并研究這些方面在貿易便利化進程中所發揮的任何重要作用,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已開始研究貿易過程的合理性對貿易的影響。
關鍵詞:貿易便利化
1.貿易便利化的含義
WTO定義為“國際貿易程序的簡化和協調”,包括商品國際交易所需的資料交換,收集,提交,傳達,處理等活動,慣例,程序等。與海關有關的代表性國際機構WCO規定:“國際貿易中,為轉移貨物所要求的數據的收集、提示、溝通、處理等公共程序、慣例活動等國際貿易程序的協調和簡化。”UN/CEFACT把貿易便利化被定義為出售人和買主之間的貨物移動和支付貨款時相關的定義和程序簡化、標準化、協調。這些定義表明貨物的物理移動在供應鏈中很重要,而且有關信息的流向也很重要。WTO,WCO,UN/CEFACT等國際機構一致將貿易便利化定義為通關程序及文件簡化及合理化,并把重點放在進出口的行政程序、檢疫、國境控制、文件、物品運輸等方面的邊境措施。綜合各機關提出的概念,貿易便利化是指將商品的國境間移動障礙——貿易程序,規定,手續費的征收,文件要求等各項程序的簡單化,使貿易走向更加便利,這最終可以減少物流和金融費用等,提高交易的效率性,因此也成為評價國家系統效率性及國家競爭力水平的標準。另外,貿易自由化和貿易便利化概念的比較,貿易自由化主要集中在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等貿易壁壘的緩和上,但貿易便利化的目的是通過簡化通關程序和標準化減少貿易費用。
貿易便利化的主要特點是幫助邊境貿易更迅速,更低廉,更可預測,保障其安全。另外,在供應鏈中,簡化與協調多樣的當事者間信息和文件相關的交換等公共程序的過程。貿易便利化的具體內容可以分為規定改善側面和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的改善側面。首先,規定改善的貿易便利化部分包括簡單的規則和程序,如重復回避,與業界簽訂諒解備忘錄(MOU),程序的調節和遵守國際合約,貿易咨詢,透明度與操作可能性的規則和程序,運營上的流動性,為政府行政提供顧客服務,修改和上訴的機制,公正和有一貫性的執行,對危險進行管理和立法的比例原則(禁止過度措施的原則),運輸所需的時間的措施,危險管理和對貿易業者授權等。其次,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改善的貿易便利化部分包括文件和電子數據的要求、標準化、自動化、貿易資料的國際電子交換、單一窗口等。
2.貿易便利化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取得的成就聞名遐邇。2013年,中國憑借超過4萬億美元的貿易總額,排名全球榜首位置,奠定了貿易大國地位。然而,金融危機使得全球貿易發展步履維艱,慶幸的是,在“貿易環境越便利,越有利于促進貿易的發展”這一點上,各國已達成了共識。世界貿易組織經過多輪談判,關稅壁壘已降到歷史最低水平,許多關稅和非關稅障礙已經減少或消除,極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入世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活動、重視貿易便利化舉措、嚴格遵守相關協定、致力于加強區域合作交流,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便利度有顯著提高。在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跨境貿易營商環境排位由2018年的65位上升至2019年的56位。中國貿易便利化指數在最近幾年間持續提升,2019年總分76.93(百分制),相比2017年繼續提高。
截止目前,我國已簽署自貿協定17個,涉及25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毛里求斯、中國-格魯吉亞、中國-韓國、中國-冰島、中國-秘魯、中國-新加坡、中國-智利、中國-巴基斯坦、中國-東盟、中國-馬爾代夫、中國-澳大利亞、中國-瑞士、中國-哥斯達黎加、中國-新西蘭、中國-新加坡升級、中國-智利升級、中國-巴基斯坦第二階段、中國-東盟("10+1")升級的自貿協定,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13個,分別是中國-海合會、中日韓、中國-斯里蘭卡、中國-以色列、中國-挪威、中國-新西蘭自貿協定升級談判、中國-摩爾多瓦、中國-巴拿馬、中國-韓國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中國-巴勒斯坦、中國-秘魯自貿協定升級談判、中國-柬埔寨和《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RCEP)協定談判。此外,正在研究八個自貿區的可行性,分別是中國-哥倫比亞、中國-斐濟、中國-尼泊爾、中國-巴新、中國-加拿大、中國-孟加拉、中國-蒙古及中國-瑞士自貿協定升級聯合研究。本文對于近年以來中國已簽訂貿易協定或升級議定書中有關貿易便利化的內容進行了整理匯總,詳情見表1。
3.我國的貿易便利化措施
除了與貿易伙伴國簽訂貿易協定,我國也積極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給予貿易便利化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以穩固其發展。2018年10月13日,國務院印發《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工作方案》(國發〔2018〕37號)。其旨在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創新監管方式,優化通關流程,提高通關效率,降低通關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口岸營商環境,促進外貿穩定健康發展。對于《工作方案》中的所提出的20條工作任務,本文具體概況成“減少單證”、“優化流程”“提高實效”、“智能應用”“降低成本”四個方面。
(1)在“減少單證”方面,按照“能取消的就取消、能合并的就合并、能退出口岸驗核的就退出口岸驗核”要求,進出口環節驗核的監管證件在今年11月1日前減至48種,除安全保密需要等特殊情況外,2020年底前,監管證件全部實現網上申報、網上辦理。
(2)在“優化流程”方面,深化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推進海關、邊檢、海事一次性聯合檢查;全面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從一般監管拓展到常規稽查等全部執法領域;推廣應用“提前申報”模式,非布控查驗貨物抵達口岸后即可放行提離;推進關稅保證保險改革,推行進口礦產品等大宗資源性商品“先驗放后檢測”,推廣第三方采信制度。
(3)在“提高時效”方面,推進口岸物流信息電子化和口岸查驗智能化,提高口岸物流服務效能和查驗準備工作效率,加快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創新邊境口岸通關管理模式,加快開通農副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加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主要業務應用率2018年底前達到80%,2020年底前達到100%。到2021年底,整體通關時間比2017年壓縮一半。
(4)在“智能應用”方面,將“單一窗口”功能覆蓋至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相關區域,對接全國版跨境電商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將“單一窗口”功能覆蓋至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相關區域,對接全國版跨境電商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加大集裝箱空箱檢測儀、高清車底探測系統、安全智能鎖等設備的應用力度,提高單兵作業設備配備率。
(5)在“降低成本”方面,加強口岸通關和運輸國際合作,清理規范口岸經營服務性收費,嚴格執行行政事業性收費清單管理制度,未經國務院批準,一律不得新設涉及進出口環節的收費項目,今年10月底前對外公示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公開通關流程及物流作業時限,建立口岸通關時效評估機制。到2020年底,相比2017年集裝箱進出口環節合規成本降低一半。
參考文獻:
[1]張曉靜,李梁.“一帶一路”與中國出口貿易:基于貿易便利化視角[J].亞太經濟,2015(03):21-27.
[2]孔慶峰,董虹蔚.“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測算與貿易潛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5(12):158-168.
[3]朱晶,畢穎.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深度和廣度的影響——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18(04):60-71.
[4]路若琳.貿易便利化水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雙邊貿易的影響[J].福建商學院學報,2019(05):21-27.
[5]陳若鴻.以《貿易便利化協定》推動跨境電商的發展——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視角[J].區域與全球發展,2017,1(01):37-48+155.
[6]匡增杰,孫浩.上海自貿試驗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8(05):73-77.
[7]曹曉潔.貿易便利化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策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5(2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