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
摘要:本文在分析大數據時代會計專業人才需要具備的基本數據能力和當前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從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角度,探討在大數據時代,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并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幾個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會計人才培養;改革
在“大數據技術”的影響下,會計行業遇到了極大的挑戰。信息系統替代了許多傳統的會計工作。因此,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求,會計人員不僅需要掌握傳統的會計、財務和審計等相關知識,還要具備原始數據采集、原始數據分析、原始數據清洗以及數據挖掘建模分析等能力。本文基于當前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現狀,從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角度,探討在大數據時代,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
1.文獻回顧
夏菁,周婉怡(2018)認為在大數據時代,會計人才需要掌握大數據的相關知識,而高校需要建立包括大數據知識在內的全新培養路徑和培養課程等。章君(2019)對“互聯網”人工智能視域下,高職院校專業改革進行研究,認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的應用會導致一般會計人才的需求量減少。面對沖擊,一般高職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行改革。首先,要重構會計學科結構,將“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會計學相結合;其次,引導傳統的核算會計向管理、決策型會計轉變。謝詩蕾(2020)提出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普及的時代,高校需要結合實際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師資團隊、多元化教學平臺和產學研一體化等五個方面進行改革。宮義飛、李佳玲和李沛樾等(2020)認為在智能財務時代下,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實踐平臺搭建以及綜合評價系統等方面都需要結合智能技術進一步的完善。
2.大數據時代會計人才所需能力
大數據時代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傳統會計核算工作的可替代性程度較高,當代的會計人員必須從側重于會計核算的財務會計向側重于戰略分析決策的管理會計轉型,做到協助管理層進行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制定。然而,只有熟練掌握傳統財務會計知識,同時又具備原始數據采集、分析、清洗以及數據挖掘建模分析等能力的會計人員才能在海量的數據環境中挖掘、整理和分析歸納出有利于企業管理層進行經營戰略決策的數據資料。具體而言,首先,原始數據采集能力是指會計人員可以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憑證信息,通過收集、整理和格式轉換等手段,使其成為大數據會計系統可識別的計算機信息的能力。其次,原始數據分析能力是指會計人員對前期采集的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從而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相應的決策信息的能力。第三,原始數據清洗能力是指會計人員能夠通過技術將真實性存疑的相關財務數據識別出來,從而加強進入大數據會計系統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的能力。最后,數據挖掘建模分析能力是指會計人員能夠使用大數據會計系統中的海量相關數據信息,通過進行建模分析發現企業的生產、財務、營銷等風險的能力。
3.目前會計人才培養現狀
在會計理論教學方面,大部分高校的理論教學目標依舊是培養學生的會計基礎核算能力。就會計教學方法而言,教師多采用直接講授的方式。就教學內容而言,大多數高校會計教學內容側重于會計基礎知識,而大數據相關知識并未包括在內。在會計理論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向學生傳授知識,教材內容滯后于會計實務,而課程體系中鮮有涉及大數據的相關課程。同時,在會計實踐教學方面,絕大多數高校會計專業的實驗教學仍然側重于基礎會計核算。就教學目的而言,會計實驗教學的目標還是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正確填制憑證、登記賬簿、正確計算成本和編制會計報表的技能。在教學手段方面,會計實驗教學的手段多采用手工操作與電算化相結合的模式。就教學內容而言,由于當前的會計實踐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會計實驗教學的內容依舊還是采用,將某個企業或單位某一特定會計期間的若干筆基本經濟業務編入教材,讓學生利用財務軟件或者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完成會計基礎核算的練習。就教學方法而言,基本遵循老師演示,然后學生們依據教學資料進行反復機械的演練。在演練的過程中,學生們一般都是獨立完成各個會計相關崗位的工作,很少采用與實際財務工作更類似的,分崗的模擬實驗教學模式。
通過以上對當前高校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現狀的分析,我們可知,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會計人才的培養都和大數據技術結合的不夠緊密。會計人才的教育還是傾向于培養偏重于基礎會計核算的低層次財務人員。而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社會亟需的是能夠通過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基本的會計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為企業提供決策相關信息的管理會計人才。因此,在當今的大數據背景下,大多數高等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結合新時代會計人才所需的能力,進行進一步的改革。
4.大數據時代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4.1培養目標的重構
大數據時代,高等院校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育出具備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基于當今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高等院校應該要求學生在掌握現代會計學、財務管理學以及審計學等傳統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擁有大數據思維,并且能夠將大數據知識融于財務會計工作當中。因此,無論是在理論教學方面還是在實踐教學方面,教師們都需要基于培養目標,引導學生在熟練掌握業務的基礎上,結合技術將業務引申到會計智能信息化的領域,幫助學生將傳統財務會計知識和大數據技術進行融合運用。
4.2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為了實現大數據時代會計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高等院校需要結合大數據相關知識對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就會計理論教學而言,高等院校首先應該重視相關課程的設置。教師們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時,除了要考慮會計、審計和財務管理等傳統的核心課程以外,還應該考慮設置包括數據分析、數據挖掘、財務建模等課程在內的與培養會計人才原始數據采集、分析、清洗以及數據挖掘建模分析等能力相關的理論課程。
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為了做到理論層面和應用層面的深度融合,會計實踐教學內容也應該同步改革。就會計實踐教學而言,應該設置專業課程實驗,綜合課程實驗以及創新課程實驗。其中,專業課程實驗設置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夯實專業基礎。綜合課程實驗設置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戰略思維和決策能力。創新課程實驗設置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探索宏觀規律。而這些課程的設置在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教學內容中都有體現,然而,在大數據環境下,高等院校應該考慮創建實驗教學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多方資源,為學生實現各階段實踐學習,提供海量數據支持。
學生們通過對改革之后的理論和實驗課程的學習,就可以基本掌握基礎的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并且具備了組織中數據挖掘、創建、共享和分析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高等院校在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重塑的過程中,應該秉承著培養掌握大數據技術的會計人才的教育理念,重視大數據相關知識與會計專業知識的科學合理結合。
4.3教學方式的改進
在理論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日益發展,大數據在會計實務當中的應用也日益普遍。為了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大數據思維,高等院校應該建立智能化的大數據案例教學平臺。大數據案例教學平臺中的案例,應該主要包括以企業在經營范式、組織架構和信息系統上的轉型升級作為應用背景,將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完美融合的案例。教師們可以在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傳授教材中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結合大數據案例教學平臺中的經典案例,組織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幫助學生全方位構建大數據思維。
在實踐教學方面,高等院??梢酝ㄟ^加強校企合作的方式,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數據時代下的會計實務工作。由于會計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為了培養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會計人才,高等院校需要建立起產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和體系。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建立實踐基地,進行多渠道、各種模式相結合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培養熟練掌握大數據技術的會計專業人才。第二,通過設置校外導師機制,聘請大數據實務專家參與到大數據時代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當中,邀請大數據實務專家講授部分實踐課程以及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指導。第三,鼓勵實務專家帶領會計專業學生完成科研課題,幫助學生了解大數據技術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邀請大數據會計實務專家與學生定期展開溝通交流,分享大數據技術與財務會計工作融合的經典案例。
此外,高等院校還可以邀請校外的會計實務專家參與探討大數據時代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在充分了解會計實務界大數據技術運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制定并及時調整會計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謝詩蕾.探索信息化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的轉型之路[J].財會月刊,2020,(1):81-85.
[2]武莉莉,任潔華.“互聯網+”時代提升財經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J].職教論壇,2020,(4):143-147.
[3]宮義飛,李佳玲,李沛樾等.智能財務時代下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路徑選擇[J].會計之友,2020,(16):44-50.
[4]郭兆穎,齊天華.“互聯網+”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探索,2017,(5):65-67.
[5]夏菁,周婉怡.大數據背景下會計人才的全新培養模式思考[J].財會月刊,2018,(2):124-128.
[6]程平,王文怡.基于AGIL的“互聯網+會計”MPAcc人才培養改革——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J].財會月刊,2018(14):29-35.
[7]章君.“互聯網+”人工智能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改革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58-63.
[8]程平,王爽.基于SECI的“互聯網+MPAcc”大數據智能管理會計人才培養[J].財會月刊,2018,(19):34-38.
[9]耿云江,趙曉曉.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的機遇、挑戰與應對[J].會計之友,2015,(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