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政策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施,需要大量精通兩國語言文化的高素質人才作為中泰交往的橋梁;人才培養需要從培養方案和具體課程教學研究著手,泰語口譯課程作為泰語本科人才培養的必修課,學生通過這門課程掌握基礎的口譯理論和技巧;本文通過總結《泰語口譯實踐》課程的特點進行教學安排和設計并探討存在的問題,以尋求適合于本科階段泰語口譯實踐課程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課程特點;課程安排設計;問題探討
泰語口譯實踐課程有別于其它翻譯類課程,“口譯教學的原則是,講解口譯程序,通過推理訓練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口譯技能意識,掌握口譯技能。”因此這是一門理論與技能訓練相結合的課程,強調通過口譯訓練達到既定目標,提升口譯技能。要上好這門課就得對課程特點有足夠的了解,進行合理的教學安排和設計,探討存在的問題并尋求決解方案。
1.口譯實踐課程特點
綜合性強。口譯具有即席性、限時性、交互性、現場性等特點,所以對于譯者要求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和綜合知識技能。扎實的語言功底包括泰語和漢語的語音、詞匯、句子以及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綜合知識技能包括較強的記憶力或速記能力,廣博的知識積累,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學生需要綜合地運用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等多方面能力才能修好這門課程。
1.1無固定教材
目前泰語口譯實踐課沒有固定的教材,從多年我們所使用的參考教材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的口譯理論教材如:《口譯教程》,國內沒有泰語版多為英語版,因理論相通可以借用;另一類是翻譯技巧類的教材如:《泰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實用泰漢翻譯教程》、《泰語翻譯教程》,這類教材的優點是針對漢泰互譯有大量例文,但多為筆譯,也只能作為參考。
1.2著重技能訓練
口譯實踐課程課時僅為每周3課時,需要把翻譯理論和技能的講解和實戰訓練以及總結點評結合在一起;課程所涉及的面特別廣,包括:外事接待、商貿、旅游、文化交流、醫學、教育等各種題材;因此任課老師必須分專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上和課后訓練,讓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本門課程的學習,將有限的口譯技能運用到無限的口譯題材中,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
2.口譯實踐課程安排和設計
2.1教學安排
《泰語口譯實踐》是我校本科泰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本門課程開設的時間為:第七學期(即學生在國內學習了兩年基礎課程并在泰國學習生活了一整年后,第四學年的上學期);課程的性質為:專業必修課,翻譯模塊課程54學時,3學分;教學目標:通過口譯基礎理論和技巧的教授,使學生將口譯技巧、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認識口譯及其特點,進行口譯練習,掌握口譯技巧,能夠準確地進行泰漢互譯,進一步提高學生交替傳譯的能力,為將來同聲傳譯訓練奠定基礎;教學要求:通過口譯實踐訓練達到教學目標;考核方式:過程性評價考核與期末口試考核相結合。
2.2教學設計
課前。教師需要認真制作教學大綱,安排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步驟設計,把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對應到每個主題,把教學重點和難點細化到每個課時,以16個學時周計算,分為16個主題,4個技能模塊;每次課前通過微信、網絡教學平臺或者其它渠道安排學生分組準備課前主題材料,每班30個人每6人一組分別負責資料查找、資料整理、PPT制作、材主題演說解、主題翻譯、總結,每個主題6個人輪換角色;任課老師必須通過書籍、譯稿、新聞、網絡選取難易適中、實用性強的主題口譯材料,作為學生實戰訓練的材料。
課中。通過問題直接導入或情景導入到具體主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第一課時以講授口譯理論知識為主,結合實例進行技巧教授,重點通過PPT或板書呈現,注重理論與技巧的傳授,以考勤分記錄到平時分;第二課時以小組訓練為主,進行課堂討論或課堂匯報,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和小組成員間的團隊合作,以小組作業記錄到平時分;第三課時模擬現場翻譯,觀看視頻或現場材料,教師隨意指定學生翻譯,不足或不當之處由同學相互指正,教師做總結,注重口譯技巧的運用,以課堂表現分記錄到平時分。最后,安排課后口譯任務和小組準備主題作業。
課后。教師需要批閱安排學生的口譯任務,即:檢查以音頻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的課后作業如:整理小組作業或對話口譯、報告口譯等,通過課后作業查檢學生對課程重點和難點的把握以及學生口譯技巧的運用情況,記錄學生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下次課上統一進行講解,以平時作業分記錄平時成績并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難易度和進度調整。
3.存在的問題以及決解方法
備課量大。從海量的書籍、譯稿、新聞中梳理出適合的口譯素材工程龐大,要兼顧學生層次良莠不齊、技能訓練多樣性、譯稿時效性等方面時,任課老師不得不花費數倍的備課時間用于主題材料的甄別上;另外,批閱語音課后作業也需要花費批閱紙質作業數倍的時間。
評價難。口譯有別于筆譯,按傳統的閉卷考試不能有效檢測出學生的學習效果,過程性評價即把平時成績與期末口試結合在一起能相對公平的檢測出學習成效,但課前需要參照課程目標制訂評價表,體現需要評價的各個維度的權重比例與標準,按照學生各維度的得分才能真實反應學生各目標的達成情況。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所有的評價必須有體現過程性的原始數據可查,并能讓學生做階段性自我檢測,才能逐步達到課程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
實踐性強。口譯實踐課程重在實踐,要求泰漢兩門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和口語技巧等多種能力共同得到提高,但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因此,必須通過教學時必須合理利用多媒體、口譯教室以及部分口譯軟件模擬情景進行現場翻譯,引入“項目”式教學法,慕課、微課等翻轉課堂教學法以及運用現代科技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
4.結語
“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使社會對泰語口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泰語口譯實踐》是提高泰語口譯能力的必修課,合理的教學安排和設計是提高泰語口譯人才培養的關鍵,語料庫的建設、評價機制的完善和多種教學法的運用是決解存在的問題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仲偉合.專業口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3):5-7,31.
[2]王華樹,張靜.信息化時代口譯譯員的技術能力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10):25-32.
[3]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1.
作者簡介:周建玉,云南師范大學,講師,泰國語言文化,碩士研究生,亞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