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敦
內容提要:楊海蒂的作品有巧奪天工的妙,有純情唯美的真,有悲憫為懷的善,有敦厚拙撲的美,有縱橫天地的靈,有艷壓群芳的鮮,有敬畏自然的愛,然后有放下自我的大自在。她的散文集《走在天地間》不失為一部中國地理地域風土人情的小百科,堪稱當代中國行走散文的珍品。
關鍵詞:楊海蒂? 散文? 《走在天地間》? 意象之美
開卷有益,楊海蒂的散文集《走在天地間》中滿是超凡脫俗的意象之美;合卷回味,我的身心呈現出大自在的狀態。
一本作品能有這樣和美吉祥的能量場,那么,作者一定有不同凡響的閱歷和學識。在我看來,它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后的提煉與升華,故而,《走在天地間》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散文集。
《走在天地間》的開卷之作是《高原之上,雪山之下》,楊海蒂在文中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去西藏!”為什么呢?她用飽蘸情感的筆調寫道:“那里有最高的宮殿,那里有最長的史詩,那里有最清的湖泊,那里有最深的峽谷,那里有最純的笑容,那里有最美的歌舞……那里是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高聳入云;那里有不朽的傳奇,雅魯藏布江萬古奔流。”僅憑這段詩一樣的文字,來斷定作者擅長抒情筆調的話,可能偏離了事物的本相,其實,楊海蒂身軀里有一顆海納百川的大心臟,造就了她察看天地的犀利眼光和描繪山川的蒼勁筆法。
“或許,信仰并非告訴人們世上有無所不能的神靈,而是讓我們知曉,在這個未知的世界上,人類需要心存敬畏和謙卑。”楊海蒂的弟弟是為藏族音樂著迷的音樂家,她本人也對藏族音樂心領神會——“每次聽到,心頭都會涌上地老天荒之感,宛若回到了無限久遠的過去,又仿佛走入了無限遙遠的未來。”從音樂角度聆聽和窺見西藏的純美,在眾多贊美西藏的詩文中獨樹一幟,這是楊海蒂散文獨辟蹊徑的美妙之處。
“對不少藏族人來說,比風水更大的是善心,比法律更大的是因果。千百年來,藏族人一直如此:承受著身軀的苦,享受著靈魂的樂。”這段文字,是楊海蒂到過西藏后發自內心的書寫。她有一顆多愁善感的心靈,能用女性的纖細情感去感知事物,但她還有明銳的觀察、哲人的思辨、真誠的寫作,這就使得她能寫出令人既信服又感動的作品。
《黑竹溝》一篇文采飛揚,楊海蒂在文中把峨水之濱、峨山之麗的彝族自治縣峨邊,寫得讓人無比神往。類似的作品還有《神農架》《尼阿多天梯》《景東美如斯》《大河家,小麥加》《在美麗的黔東南》《在美麗的黔西南》等,它們誘惑著我們想出門遠游,想去看看這些美景圣地是否真如作者所描繪的那樣。“曾經夢到德州,平生足跡未至,夢中情景歷歷,卻似故地重游……馬大師說:你的前世在德州。他開了天眼,能看穿人的前世今生。”讀著妙趣橫生的《古貝州之春》,真想跟隨她到德州一探究竟。
散文有意象才是美的,但僅有意象是不夠的。楊海蒂不會滿足于文字停留在淺層次的抒情描寫上,而是要寫出歷史的經緯走向,寫出厚重而引人沉思的大散文。在《歷史深處的涇川》文中,她借華夏文明之腹地的大西北重要歷史文化名城涇川,通過去三千年前西王母古國境域,考察任職涇川的歷史名人——詩人李商隱、北魏名將奚康生、隋文帝之父楊忠、唐代名臣段秀實、北宋文豪范仲淹等,以及著重描寫元世祖忽必烈的圣旨碑“鎮海之碑”,借用諸多史料、碑刻、古跡、民俗來驗證涇川王母宮才是享有“天下王母第一宮”的美譽,最終得出結論,“還沒有哪個地方像涇川一樣,在短短五十年內先后三次發現佛舍利;也沒有哪個地方像涇川一樣,先后有過十四位帝王下詔或赦賜興辦佛事”,為此,她不由地感慨:“歷史風雨無堅不摧,隋唐修筑的佛塔無存,但地宮遺址尚在,世間珍品金棺銀槨猶在,至尊至貴的佛祖舍利無損,這是涇川之幸。”
楊海蒂似乎對陜北情有獨鐘,《走在天地間》(單篇)、《隱匿的王城》、《回望》、《北面山河》都是寫陜北的佳作。在《走在天地間》篇章中,她贊美“天之高焉,地之古焉,唯陜之北”,贊嘆延安“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隱匿的王城》文中,她開篇寫道,“站在高高的石峁古城上,耳畔獵獵作響的朔風仿佛來自上古洪荒”,展現在她眼前的是一座三重結構的石城,“以石破天驚之勢赫然出現,面積至少一千萬平方米。想想看,一千萬平方米是什么概念,有十四個北京故宮那么大!”她掩飾不住心中的驚喜,同時保持從容大氣;在這座“中國乃至東亞最大史前古城”面前,她的作家光環褪色了,轉而用考古學家和史學家嚴謹細致的邏輯審視這座石城的前世今生,“哪個才是正解?被掩埋湮沒數千年的石城緘默不語。或許,對于尚未確證的事情,最好的態度是偏向于懷疑?”《回望》中她寫道,“在渡船上,毛主席一次次戀戀不舍地回望陜北,主席深情回望的照片深深地打動了我。一年后,整整一年后,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向北平進發,去建立新中國。為什么又選擇3月23日動身,與東渡黃河的日子一天不差?天意從來高難問。也許,吳堡東渡,在主席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分量,有著難以言喻的意義。”《北面山河》是篇大散文,有小說的結構布局端倪,類似于張承志名篇《北方的河》《黑駿馬》那樣冷峻闊遠的風格,有別于余秋雨引經據典般的說史手筆,它引發文壇廣泛關注、引起讀者強烈共鳴,我以為,正是這篇力作讓她走進當代中國散文名家行列里。
從楊海蒂的“陜北組章”來看行走散文,我得出結論:要寫出有內涵有品相的好散文,選材至關重要。有些文章得不到讀者回響,究其原因還是作者浮光掠影,筆觸停留在表層沉不下去,沒有深入到事物的內核寫出自己的所想所感。打動不了自己的文學作品,怎么能贏得人們的青睞呢。
而在《漢之玉》文中,楊海蒂已不是在文中縱橫捭闔的那個作家了,盡顯小女子之態,性情展現和情感流露,讓讀者看到神女落入凡塵,她說自己看過由白先勇小說改編拍攝的影片《玉卿嫂》后,她的首飾漸漸演化為手飾:玉鐲;見識過漢之玉后,她的手飾夢想壯大了:金香玉手鐲。當她來到廣西“中國觀賞石之鄉”合山,她盛贊“合山之石,可以攻玉”,爭分奪秒大買特買,“是夜,將寶貝們安放枕邊,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然后,又睡了一個美美的好覺”,文筆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不呆板不媚俗不炫技,清新的格調讓讀者耳目一新。
散文要打動人心,須有真情實感,讀者追捧名家散文,是想了解其對所到之處的見識與感想。同一個名勝景點,普通人走馬觀花圖熱鬧,而作家學者則不同了,要看出門道講出典故,要梳理出上天入地的牽扯關聯并深入淺出地寫出來。人們希望看到名家內心的真實感受,洞悉作家的內心活動從而嫁接自己的心理體驗,一旦與心靈深處的共鳴點相吻合,便會油然升起一種認同歸屬的親切感。
放下執著,像大自然那樣無欲無求時,人們會抵達世間大自在的境界。或許,創作且營造這些意象之美,反映楊海蒂內心涌現很多意會不可言說的意識,把這些意識轉變成形象和文字,與人們共享自然之美和藝術之妙,是她散文集《走在天地間》的顯著寫作特征之一。
美人寫美人,最能直抵心靈入木三分。《懷美人》由三篇寫美人的小散文組成,分別是《姬別霸王》《洛陽懷洛神》和《生長明妃尚有村》,讀來別有一番風情。“恍惚之間,我看到了虞姬淚流滿面,聽到了她的心聲……一代佳人,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豪氣干云,力壓群雄,最是讓我拜服;‘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恨漢,不負君恩是楚腰’,清朝詩人何溥這首《虞美人》,最是讓我肝腸寸斷。”在水一方,她追思《洛神賦》中的“洛水之神”,為曹植、甄宓的愛情唏噓不已,感嘆“亙古流傳的,永遠是愛情悲劇”。楊海蒂說,“流芳后世的中國古代美人中,我最敬佩虞姬,最憐惜王昭君”,因為“虞姬最有氣節,多情又堅貞;昭君有絕世美貌和才情,卻‘不為妃而遠嫁匈奴’,受盡顛沛流離之苦、懷鄉思親之痛”,這恐怕是她自己的心聲吧。
作為江南女子,楊海蒂對祖國的南方自然飽含深情,在《揚州慢》一文中,她對仙人騎鶴之鄉大加贊嘆:“揚州,怎樣的物華天寶,怎如此這般地靈人杰?”《登黃山記》《徽州行》讓人們見識了安徽的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以及被民間傳得神乎其神的績溪龍川,她由衷感嘆“徽商文化真是了不起啊,徽文化更是了不起”。寫嶺南的一組也篇篇精彩,《越王山下》《南澳漫筆》《墩仔寨》《觀音山》《從文天祥到彭湃》系列,讓我在紙上飽覽了南中國的大好河山。
楊海蒂對海南可說是偏愛有加,當她置身于云南中甸“香格里拉”時,瞬間想到的就是漫山遍野鮮花怒放的海南。海南在她眼里好像什么都是美好的,長篇散文《面朝大海》就是她獻給海南的戀曲。《面朝大海》由六章散文組成,分別是《大海的呼喚》《英雄的宣言》《西島女民兵》《陽光與我同行》《瓊中禮贊》《洋浦的前世今生》,通篇語言可說是迤邐多彩,一些段落和語句完全是散文詩的形式,比如“海南的精神父親五指山在此傲然聳立,海南的母親河萬泉河從這兒起源,海南島上的彩云也是從這個地方飄出去的,她的名字叫瓊中”。“我抬頭仰望天空,天際線退得很遠很遠,陽光穿越云朵的縫隙,在海面上熱烈地迸射出萬道光芒,空氣中彌漫著鮮花草木沁人心脾的清香”,這是文中一個美好的意象;“無邊無際的南中國海,明天又將翻開嶄新篇章,一個新的時代正乘風破浪而來”,這是《面朝大海》的結束語,不僅意象深刻而且意境悠遠。
(作者單位:現居深圳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