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微

驅車從永川區朱沱鎮馬道子村一路往沙井,鄉間的柏油路兩旁,“永川”與“合江”字樣的路牌不斷交替出現,提示著人們此時已進入川渝交界地段,而公路實際上是在川渝兩省市的地界上不斷來回穿梭。
沙井,是一條“T”字形的場街。街道兩側,是當地居民自己修建的帶門面的小樓,多為兩三層,門面前的壩子上,晾曬著剛剛收割的谷物。街上的商鋪不多,稍微大點的只有一家日用雜貨店和一家建材店。
這條街從模樣來說,和川渝地區多數的場鎮大同小異。與眾不同的是,有一條四川與重慶的省界線從街道中間穿過,街道兩邊分別屬于永川區朱沱鎮馬道子村與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參寶鄉望川場。如果從朱沱方向過來,那么左手邊是重慶,右手邊是四川。
一口水井養兩地入
沙井不大,街道中部一個小土坡前的一塊界牌于是顯得十分醒目。界牌一面寫著“重慶永川”,一面寫著“四川合江”。界牌旁,幾名當地居民正圍著一口井聊天。因為“喝慣了井水的味道”,所以直到現在,當地人都在井里取水飲用。幾個熟人約個時間,一邊打水,一邊聊天,是當地人的習慣。
沒人知道這口井到底存在了多少年,只知道“從小就喝它”,這里的地名“沙井”便由此而來。當地人對這口井寶貝得緊,不僅在井口裝了鋼板,還給水井旁的小土坡鋪了水泥、嵌了瓷磚,以防沙土滑落到井里。
瓷磚貼得散亂,但瓷磚本身卻大有來頭。重慶直轄以后,當地用瓷磚在公路中央貼出了重慶與四川的省界線。沒用完的瓷磚,被村民做了水井的裝飾。只不過隨著這些年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街上原本的水泥路變成了柏油馬路,橫亙在路中間的省界線,也隨之拆除。
這口省界線上的水井,到底屬于四川還是重慶?
重慶人王中華搶先開口:“這口井自古就在重慶境內?!?/p>
不過王大媽很不認同,馬上反駁:“你亂說,這口井一直都是我們合江的?!?/p>
眼看著又要為水井的歸屬地爭執不下,正在打水的程志喚當起了和事佬,“這是我們的友誼井,在我們這里,四川和重慶,就是戶口本上幾個字的區別,不管怎么說,這么多年我們都喝著同一口井里的水?!?/p>
聽了程志喚的話,王中華也附和:“也對,反正我們都是喝著這口井里的水長大的。”
“花克拉”和“回及咯”
鄭俊瑞一家,在水井斜對面重慶的這一側。他家的堂屋里擺著兩張大圓桌,不論是街這邊的同村人,還是街對面的四川人,街坊鄰居都愛進來聚一聚,喝個茶,擺擺閑龍門陣。
坐在一起不分彼此,但離開時,四川人與重慶人立刻能區分出來。兩邊居民雖同處一條街,但一說“回家了”,口音卻不相同。重慶這邊因為最初屬于江津,口音更接近江津話,回家了說成“回及咯”,而四川人則說“花克拉”,更偏向合江話。
在這條街上,同鄉不同俗的,不僅是口音。
比如當地居民要辦個酒席,需要請鄰居搭把手幫忙的,如果主人家是四川人,提前一天去幫忙的人,會從家里裝一小包米帶上,意思是“我就是鐵了心來幫忙,不多吃你家米”。而重慶人辦酒席,則沒有這方面的講究。
街道兩側的路燈因為分別是兩個地方安裝的,模樣也大不相同,當地人對此倒是不太在意,“反正都是亮的。”
也有人試圖調和其間的不同,至少在麻將方面,居民們做得比較成功。當地居民經常把“成都麻將”和“重慶麻將”的規則結合到一起,創造出了獨屬于這條街道的“混合麻將”,任大姐覺得這樣兩邊的居民都能照顧到,“人多好耍些?!?/p>
不過讓當地小孩遺憾的是,這里有玩伴卻沒幾個同學。因為戶口不同,街道兩側的孩子只能分別在四川和重慶的學校就讀。
在一堆人中,要屬任炳興嘟囔得最厲害,說起他的土地,他就哭笑不得。任炳興是四川人,但他的土地卻在重慶地界上,準確地說是一塊飛地?!拔液椭貞c人種一樣的地,干一樣的活路,到頭來拿的‘土肥’卻要按照四川的標準來,活脫脫少拿三十塊錢?!?/p>
兩部座機到暢通無阻
在沙井閑逛,聽居民聊起和省界相關的趣事,話頭前大多會有“以前”二字。
那間雜貨鋪的老板,是望川場的趙玉蓮。十多年前,她家還有一項業務,那就是長途電話。那時候,她的雜貨鋪里裝了兩部電話,每當有人來打電話,她都要先問:“打四川還是重慶?”
唐明友早年間在鎮上跑“摩的”生意,很早就用上了手機,“那時候用手機接業務,從來不在水井上面打電話,過了水井就要遭漫游費,貴得很?!碧泼饔颜f的“水井上面”是指水井的南面,那是通往四川合江的方向。
不過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這里比絕大多數地方更早取消了手機漫游費。
沙井別看街道不大,卻是要道,往來于合江縣參寶鄉和永川區朱沱鎮的省級客運班車來回穿梭著,一路上川E和渝c牌照的車來來往往。
距離沙井不遠的,是同屬朱沱鎮的轉龍村,也同合江交界,不過界線大多在鄉間農田上,當地人對省界更是沒有概念。村民馮斌的母親,就是四川合江人,“我們祖祖輩輩一直都這樣,在周邊鄉鎮娶媳婦,不存在四川重慶的區別?!?/p>
對當地人來說,不管戶口在省界線這邊的重慶,還是省界線那邊的四川,彼此的生活從來沒有被隔開。
正如讓人尷尬的“趣事”已經越來越少,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進,這里讓人向往的融合“趣事”會越來越多,相信很快,同一條街道上的玩伴都能夠成為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