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






7月28日,南岸區海棠溪正街。站在一棟筒子樓里,保加利亞小伙喬治拿著相機,仔細打量著幽暗的樓道。
這是一棟修建于上世紀90年代末的1 3層居民樓,因為電影《少年的你》取景而走紅。樓中間八邊形的環形走廊連接起每層樓的八家住戶,站在樓底往上看,就像是一個八邊形的天井。這些走廊、天井以及z字形的樓梯,構成了繁復而美妙的畫面,讓喬治著迷,“我能想象他們以前在這里生活的場景。”
“環形走廊將每戶人都聯結起來了,鄰居出門就能看到對方,彼此一定很熟悉,生活肯定熱鬧得很。”按下快門后,喬治回頭一笑,蹩腳的普通話里夾帶著重慶方言的腔調。
老街老巷有驚喜
和很多來到重慶的外國人一樣,喬治很喜歡重慶的老街老巷。煙雨路兩旁大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樓,高高矮矮的黃葛樹和小葉榕枝繁葉茂,遮擋著烈日。走在這樣的路上,喬治感覺“整條街都充滿了故事”。
一棟居民樓前,一位頭發花白、身穿紅色印花布衣服的老婆婆坐在小板凳上,正搖著扇子納涼。
“婆婆,我給你拍張照,要得不?”喬治走上前去和老人家搭訕。
“要得啊,你拍嘛!”婆婆笑著說,“要擺啥子姿勢不?”
“不用不用,坐著就行。”喬冶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婆婆姓鄧,四川南充人,跟著兒子來到重慶,已經在這棟樓里住了20年。她一邊配合著喬治,一邊擺著自己年輕時的龍門陣,仿佛面對的只是一個街坊的孩子,一點沒把喬治當“外人”。
的確,喬治在老街里轉悠,走走停停拍拍,感覺輕車熟路,就像一個老“土著”。
往海棠溪正街去的一條石階旁,有一個叫老油碟的老火鍋店。火鍋店房子低矮,十來平方米,搭了四五張桌子,墻上還貼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明星海報。看到喬治停下來對著火鍋店拍照,老板陳阿姨出來熱情招呼。
“來,吃個火鍋嘛!”
“不了不了,現在吃火鍋還有點早,我就住在南濱路,下回來。”雖然是第一次來,喬治還是像熟人似的和老板打著招呼。喬治喜歡吃火鍋,他說這種老巷子里的火鍋才最有味道,“這家店應該不錯,下次要來吃一頓。”
離開火鍋店,喬冶轉頭扎進了一條不知名的小巷子,開始“咔咔咔”地按動快門。從外往里看,小巷子黑黑的,有十來米深,一旁是居民樓,另一旁是高約五六米的石壁。在石壁上方與居民樓連接的懸空處,雜亂搭著些木材。透過木材縫隙往上看,可以看到藍天和黃葛樹,石壁的上方還有一條街道,能看到過往的行人。
“重慶是一座立體的城市,很多建筑都是修在坡坡上,或者是山上,每次到一個新的地方,都能發現不同的驚喜。”喬治說,他喜歡像這樣邊走邊看邊拍,常常一出門就是四五個小時。
鏡頭里面講故事
今年38歲的喬治算得上“老重慶”了。八年前,他應一家餐飲公司的邀請,來重慶擔任創意總監。
2015年,喬治離開那家公司,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開始從事商業攝影,他想拍出他眼中不一樣的重慶。
在喬治拍攝的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個重慶人的故事——
解放碑的一條巷子里,一個老婆婆坐在縫紉機旁,身前還有一條小狗;
人民公園,一個中年人坐在椅子上看報紙,椅子旁還放著一杯熱茶;
一個拉二胡的老人,對著鏡頭開心地笑;
一個小女孩睜大了眼睛,好奇地看著舞龍表演;
喬治在拍攝人物時喜歡和對方交流,他覺得這樣的照片才有生氣,有的聊著聊著就成了朋友。比如2013年他拍過北城天街對面的一個燒烤攤,后來燒烤攤老板成了他的好朋友。“他爺爺是黑龍江來的,一直在重慶做燒烤,已經很多年了,他家的燒烤非常好吃。”
“與重慶人相處沒有距離感,坐在一起喝杯荼、聊聊天,就能成為朋友。”喬治說,“重慶就是我的家,每次出差去其他城市,回到重慶就像回家一樣。”
除了人,喬治當然也關注城。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幅長約1米的重慶兩江四岸全景圖,從南山一直拍到江北,“一共拍攝了56張局部照片,光是拼接處理,就花了10個小時。”
喬冶說,重慶一直都在變化,他要用鏡頭記錄下這些變化。
“從我家陽臺看出去,就能看到渝中半島。半島下面是老建筑,上面高聳的是新建筑,這種新舊對比很明顯,看上去也很震撼。”天氣好的時候,喬治都會在家里架起三腳架,拍攝渝中半島的延時視頻,“我喜歡在林立的新舊建筑中,感受天空中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