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成 李瑞芹
摘要:本文認為,針對當前新課改存在的一些阻隔因素,教師需要加強“零”思考。主要有,備課需要“零”教案,課堂交往“零”距離,教學方式“零”霸權,教學效果“零”泡沫,課外作業“零”負擔。如此,課堂教學才能實現“簡練、真實、和諧、高效”的理想目標。
關鍵詞:新課改;課堂教學;零
在新課改的沖擊下,當前的課堂教學正在發生著可喜的變化。一方面我們為取得的成效感到振奮,另一方面,又感到束縛課堂教學改革的因素依然不少。表現在教師的教學創造熱情還沒有得到徹底的釋放,一些教師在師生交往、教學方式、追求效果和作業布置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今天,在新課改大力倡導“簡練、真實、和諧、高效”的教學理念影響下,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教師加強“零”思考,實施“零”改革。
一、備課需要“零”教案
所謂“零”教案,就是教師可以不寫那些有著固定套路的“純文本”教案,也不再為寫假教案而照搬照抄、費時費力。要解放教師,還教師最大的熱情和潛力,賦予備課更大的創造性,使教師養成一種積極主動、注重實效備課的習慣和風氣。實施“零教案”改革,并不是全盤否定一切教案,只是不再寫那些機械煩瑣的以應付檢查的教案。“零教案”更不是“零備課”,該做的工作還是仍然要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自由選擇備課形式。如,讀一讀,即讀那些與教學相關的課程標準、教材、教師用書和一些報刊資料等;劃一劃,即在教材上劃出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知識點等,假如教師有獨特看法,可以在書上直接進行批注;談一談,倡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與平行班教師談,與同學科教師談,與所教班級學生談,這種談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搜一搜,即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分享各地同行的經驗體會以及成熟的資料,如教案、課件等;記一記,即把教學框架和思路設計記到課本上,要體現教師的個人風格,力圖杜絕互相抄襲的現象;改一改,指在往年備課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尤其適用于利用計算機進行備課;貼一貼,即教師要做有心人,要留心報刊上有價值的資料、圖片,制作成卡片貼于教科書之中。時間長了,這些都會成為一筆寶貴的教學素材。
二、課堂交往“零”距離
一要擺脫對講臺的依靠。教師不能再把講臺作為“永久根據地”和身體的支架,要摒棄居高臨下的姿態,走下講臺,走進學生,這樣,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可以多起來。
二要學會傾聽。傾聽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接納,是一種寬容和包含,它會減少師生交往中的誤會和沖突,是一種真正的“教學相長”;通過傾聽教師可以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捕捉學生言語背后的思維過程;傾聽還可以體現教師的熱情期待,在情感上走進學生,達到思維共振和心靈的敞亮。
三要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教師不僅要做信息的發布者,更要體現信息交流的平臺價值。讓學生進行交流和分享,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共同成長。
三、教學方式“零”霸權
一要轉換角色。以往,教師是高高在上的講壇霸主,習慣于從“出色演講”中獲取成就感,課堂變成了教師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的舞臺,在教學語言甚至神態上的表現為無所不知;在對學生評價中,教師仍以自己對內容的理解作為學生見解的惟一評價標準,不知不覺成了學生自由發表見解的最大阻力。
二要消解對教科書的盲目依靠。教師的權威和專制主要來自于對教科書的先期“占有”和絕對信仰,以及不能容許學生對教科書和自己的懷疑。實際上,“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教師要擯棄那種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義,及時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
三要正確對待參考資料的“標準”答案。語文、歷史、政治等文科的內容解釋,都是在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生成,沒有預設答案,因為文本的學習是由師生對文本的扣問、質疑、延伸來完成,是對文本的再加工和再創造過程。
四要鼓勵學生敢于和權威辯論。日本學者認為“課堂是個試錯的場所”,我國當代教育家孫維剛先生也主張堅持課堂“無錯原則”,所謂“無錯”并不是無視學生的錯誤,而是認可它的必然性,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變錯誤為教育的契機。
四、教學效果“零”泡沫
一要教師以生為本,擯棄演練作假的成分。以生為本就是要求教師不能課前操練,課中表演,少數參與,多數旁觀;以生為本就要求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不能把學生當做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以生為本就要求教師應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
二要教師珍視教學生涯的真實歷程。從根本上來講,課堂是師生的一種生活體現,是一段生命歷程記錄。筆者以為,教師上課,不是為了獲得什么贊賞,也不是為了取悅于專家的認可,更不是為了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風流倜儻,妙語連珠,而是讓自己和學生一起愉悅,互相促進,這45分鐘的生命才顯得有意義。
三要教師應敢于承認教學瑕疵,追求過程的動態生成。生成的課堂應該是學呼喚著教,教催生著學,教師與學生在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共同成長。
五、課外作業“零”負擔
一要摒棄無效作業。在一定程度上,學生之所以對學習產生厭煩、逃避甚至抵觸,正是因為繁雜苦澀的作業抑制了他們對待學校生活的熱情,致使他們對學習的渴望轉變為失望最終到絕望。所以,實現作業“零”負擔,首先就要摒棄那些對學生身心成長無效的作業。
二要培養學生的作業自主能力。教師對待作業的策略,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相信學生,確立“人人發展”的思想,培養“人人參與”的能力,激發“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動手”的機會,給予“人人成功”的喜悅。
三要改進作業批改方式。從減輕教師負擔角度來看,教師可以考慮不同形式的學生組合,以組長為核心對部分作業進行批改;從范圍來看,可以實行“免檢制”,根據不同學生情況,有選擇地對作業進行批改,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教師加強課堂教學的“零”思考,不是絕對化的“推翻重來”,而是對課改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建設性的思考,是一種“盡可能達到”的價值取向。倘如此,我們的課改步子就會更順利,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成長就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