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城潔
摘要:新媒體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已經漸漸成為傳播文化的重要路徑之一,而新媒體的普及和發展不僅為人們帶來了諸多便捷,也為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鑒于此,本文分析討論了新媒體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困境與機遇,提出了利用新媒技術突破困境,抓住機遇,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具體措施,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困境;機遇
引言:
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其中還包括了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建設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經之路和重要任務,也是實現文化強國的中堅力量。新媒體的發展對我國文化的繁榮和傳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文化傳播方面,媒體的進步無疑為其提供了更多便捷,使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加快了步伐,優化文化傳播方式的同時,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新媒體簡述
新媒體是以數字化傳播手段為基礎,以手機、網絡等媒體作為媒介而新興的媒體形式,它的“新”不僅具有新舊之意,而是更多的蘊含了“新鮮”和“創新”的意思。無論是在傳播方式、傳播過程還是傳播主體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性:第一,傳播主體多樣性。傳統媒體的傳播主體是單一的,信息在傳播過程和制作方面都具有可控性,而新媒體則不同,在傳播主體和信息來源方面,有著多樣性特征,比方說現有的微信、微博、博客等平臺都具有自媒體特點,新媒體背景下,每位網民都可能會成為信息和文化的傳播主導者,并在網絡平臺發布評論講述自己的觀點。第二,交互性特征。傳統媒體由于受時間以及空間的制約,人們在傳播并表達自己看法和觀點時缺乏快速傳播的途徑和機會,而新媒體平臺則不同,在傳播信息與文化的途中有著交互性特征。人們隨時可以在平臺進行互動交流并且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第三,復雜性特征。可以說新媒體技術使人們的交流文化、新聞、各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由于新媒體方向發布、瞬時傳播的特征,傳播的信息量逐步增多,并且在傳播內容與結果方面變得極為零散、復雜、難以預測[1]。
面臨的困境
缺乏傳承文化的意識
新媒體技術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來講,不僅有利,也有弊端,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抓住機遇前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打破當前的困境。由于地理因素和歷史原因,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都聚集于經濟落后的區域,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生活環境較差,再加上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缺乏傳承文化、保護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地傳承者缺乏專業性
現如今,出現了諸多傳播內容不專業的現象,這是由于當地的傳承工作者多數來自媒體產業、商業、民間等不同的領域,大部分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業余愛好者,雖說這些傳承者擁有責任感和傳承文化的基本意識,但是在內容發掘和傳播方式方面不夠專業,對新媒體領域的技術掌握不夠充分,因而導致了傳播內容出現誤傳、誤解、誤讀等現象。
文化內涵被破壞
眾所周知,新媒體有著明顯的娛樂性與商業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少數民族文化內涵被破壞。現如今,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通常與經濟發展掛鉤,過于功利化,再加上新媒體技術的娛樂性,嚴重破壞了文化內涵與特色,使文化傳承失去了其本應存在的意義,民族精神漸漸流失[2]。
抓住機遇、打破困境的措施
樹立傳播意識
新媒體背景下,想要抓住機遇,就需樹立起堅定的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意識,打破約束文化傳播的枷鎖,拓展文化傳播的視野。新媒體是展現少數民族文化魅力,突破傳播困境的關鍵性渠道。首先,通過新媒體傳播民族文化不僅是提升民族自信的基本需求,也是保護文化多樣性、傳承文化的重要渠道。想要使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就需緊跟時代步伐,建立先進的文化傳播意識,運用新手段、新技術、新方法傳播文化。其次,文化自信與自覺的培養。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少數民族文化有助于加強少數民族文化自信,當地民眾需要樹立起自覺主動傳播文化的意識,讓每位民眾都有可能成為文化的傳播者,使文化傳播變得生活化、日常化[3]。
加大投資,培養人才
文化傳播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撐和物質支撐,新媒體發展更是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需要重視起人才的培養和資金的投入,而以往單一的政府投入機制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新媒體時代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資金需求,此時,就需打破傳統資金投入機制,構建起多方面、多層次的資金來源,比方說引入基金會、公益組織等社會資金參與文化傳播,大力倡導企業投資文化傳播等。與此同時,需要優化文化傳播的基礎建設,尤其是在人力資源方面,需強化人才的培養措施,著重篩選并培養一批即精通新媒體傳播技能又非常了解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人才,打破現實困境,牢牢抓住文化傳播的機遇。
經營少數民族線上書店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以及購物的習慣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從以往的“線下”漸漸大規模轉移至了“線上”,因此,可以專門建立經營一批線上的少數民族書店,提供給群眾更加便捷的閱讀服務。客戶不僅可購買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的書籍,還可購買與之有關的其他物品。如此一來,不僅可達成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目標,還可增加一項文化傳播的資金來源。
少數民族新媒體博物館的建立
將新媒體作為載體,建立起生態化、動態化、網絡化的民族博物館。第一,在篩選傳播內容時需要體現民族性,同時視頻展演、3D博物館影像使人們在家就可感受不同的民族風情。第二,在文化傳播時實現對稱性。通過建立新媒體博物館,改變以往單向信息傳遞的狀況,實現文化傳播的雙向性與對等性。第三,實現市場營銷。通過市場化的少數民族博物館,吸引更多的社會團體和民間公益組織投資新媒體博物館,在獲取收益的同時,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產生更多的社會效益,實現文化傳承的可持續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下,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并不僅僅指傳播形式的轉變和與新媒體的簡單結合,最重要的是要將文化特色融入新媒體中,打破當前少數民族人才缺失和經濟落后的困境,抓住機遇,探索更多的文化傳播路徑,使少數民族文化與新媒體技術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金.新媒體時代下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8(23):36+54.
[2]烏蘭.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渠道分析[J].新聞論壇,2018(05):80-82.
[3]米楠,劉衡宇.新媒體背景下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問題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6,40(09):15-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