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摘要】目的? 探究品管圈護理模式對重癥科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的改善。方法? 選擇2015年~2019年我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品管圈護理模式,比較兩組的護理治療、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等。結果? 觀察組護理質量、護理人員的護理的護理能力、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品管圈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重癥科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促進護理效果的提升,對重癥監護室的護理質量與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品管圈護理模式;重癥科;護理質量;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5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0)07-53-03
隨著近年來臨床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醫院內也出現了各種護理管理模式。醫院內開展的品管圈活動(QCC)是指科室內護理人員自發組成的護理小組團體,通過小組對患者的系統性分析,發現問題并通過組內討論,通力合作,解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達到提升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的目的。由于重癥監護室(ICU)患者的病情較重,品管圈的活動就顯得更為重要。我院對既往ICU患者行品管圈護理模式進行了科學、系統性的回顧性分析,現將其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2019年我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所有患者均建立人工氣道。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2~74歲,平均(45.6±4.6)歲;人工氣道建立時間52~302h,平均(174±21)h;其中顱腦外傷15例,呼吸衰竭11例,其他14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1~70歲,平均(45.3±4.8)歲;人工氣道建立時間49~298h,平均(171±23)h;其中顱腦外傷16例,呼吸衰竭12例,其他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人工氣道建立時間比較上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口腔護理、氣道護理和吸痰護理等,并對患者的癥狀進行觀察,及時進行對癥處理。
1.2.2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品管圈護理模式,具體如下:①首先對護理人員進行品管圈理論知識培訓,讓護理人員了解相關知識,保證護理人員知道如何通過品管圈來提高ICU的護理質量,同時能掌握品管圈的相關工作方法。②對科室內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點并提出解決的方法。③成立品管圈小組,通常在對相關問題進行梳理后,成立4~6個品管圈小組,包括質量控制管理小組、護理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護理安全管理小組、藥品管理小組、溝通協調小組、護理教學小組,同時根據護理人員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分組,每組2~4名護理人員,并選擇資歷較老、能力較強的護理人員擔任組長。④根據品管圈小組進行實踐,并在此計劃的基礎上,將工作落實到實處,遇到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并對問題進行討論、評價,完善相關問題并進行改正。根據本次所選擇的建立了人工氣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品管圈計劃對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進行原因分析和討論,并設定“擬計劃”、“擬對策”。擬計劃主要針對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進行改善,而擬對策主要是針對經鼻插管的方式進行改善,降低經口插管時引發的拔管率升高,選擇“8字型”或是“工型”進行膠布固定。⑤建立評估小組,對護理效果進行評估,同時結合護理小組對護理措施進行優化,提升ICU的護理質量和護理效果。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與護理滿意度,①護理質量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表進行評估,包括護理操作技能、行為規范、消毒隔離、安全管理,由護理質量監控小組對患者的護理質量進行評價,每項分數滿分100分,評分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好[4]。②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人員素質調查表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進行評價,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品管圈手法、協調溝通能力、責任心、團隊凝聚力五方面進行評價,按照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分數1~5分,分數越高,代表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越好。③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表,包括護理操作、護理過程、心理護理以及護理結果4方面,根據患者家屬或患者進行打分,每方面滿分為10分,36~40分為非常滿意,28~35分為滿意,27分及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10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檢驗;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操作技能、行為規范、消毒隔離、安全管理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1.
2.2兩組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比較
觀察組護理人員解決問題能力、品管圈手法、協調溝通能力、責任心、團隊凝聚力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3.
3討論
ICU科室開展品管圈活動,能有效提升各項工作的細節處理,例如,通過品管圈活動能有效應急各種緊急預案,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方案進行實施。品管圈活動還制定了患者在ICU護理中針對滿意度和護理工作質量的調查報告,保證小組每位護士負責的工作都落實到實處,使護理工作具有延續性。在品管圈活動中,ICU護理人員會主動的參與到整個相關事宜中。長期以來,護理人員作為醫院的被管理者,要讓其主動參與到日常護理工作中相對困難,品管圈活動能讓護理人員主動的參與整個護理過程,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激發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保證護理工作的質量,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增加護理人員的責任感。除此之外,品管圈活動還能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讓每個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都能根據自身的護理工作進行質量監督,從而發現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和處理,不僅提高了護理質量,還能促進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品管圈屬于小組活動,讓每個護理人員在工作上都分工明確又相互配合,不僅要聽從組長的安排,同時要保證護理的質量,讓每位成員根據自己的工作提出相關的意見和看法,促進護理工作的發展與進步,增強護理人員的團隊意識。限于品管圈活動開始前,大部分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都不足,再加上相關護理理論并不充分,所以通過品管圈活動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術水平。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護理質量、護理人員的護理的護理能力、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品管圈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重癥科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促進護理效果的提升,對重癥監護室的護理質量與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鄧春艷,楊寶義,郭學珍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預防ICU綜合征的效果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122-124.
[2]鐘博華,黃善三,李艷青等.品管圈活動在ICU床邊交接班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22(3):218-220.
[3]蔣承慧,魏薇,周玉潔等.TISS-28在老年ICU護理人員動態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4):63-65.
[4]鄧春艷,楊寶義,汪蓉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預防ICU綜合征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3):487,508.
[5]黃麗玉,趙麗霞,戴小明等.品管圈活動在ICU多重耐藥菌病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1)[J].護理研究,2014,27(31):3916-3918.
[6]史敏,陳麗英.護理人文關懷在ICU病房氣管切開術后患者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6):737-739.
[7]詹昱新,王羨科,樂革芬等.品管圈活動提高神經外科ICU患者護理滿意度[J].護理學雜志,2015,30(14):58-61.
[8]宋世麥,房小利,孫永青等.品管圈活動在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32(5):49-50.
[9]孫雪梅,郭玉潔,張芳等.品管圈活動在提高ICU胸部腫瘤患者術后有效咳痰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6):20-22.
[10]瞿靜華,楊玉敏,沈孝峰等.品管圈在重癥監護室探視家屬手衛生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