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容 謝景連
【摘 要】“雙一流”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民族學學科迎來了發展機遇,但也存在困難和問題。筆者以凱里學院為例,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對外交流等方面指出了民族學學科的問題和困難,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雙一流;凱里學院;問題;對策
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學專業研究機構于1928年成立,標志我國民族學學科正式建立。之后,一些高校和研究所開始陸續進行民族學學科的建設。目前全國有22所高校開設了民族學專業,大多處于西部民族地區。下面我來解剖一只麻雀,以凱里學院民族學學科為例,談談民族學學科的發展現狀、問題困難、原因分析、對策建議。
一、發展現狀
凱里學院的民族學于2014年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獨立出來,單獨招生,六年的發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表現在:
1.人才培養質量逐步提高
凱里學院民族學專業第一屆于2018年畢業,至今有三屆畢業,考上研究生的人數在逐年增加,2020年20人考研,考上20人,全班總共才50人,占到百分之四十的比例。
2.師資隊伍水平明顯提升
通過學科建設,優化組合了原有的科研工作人員,凝聚了學術隊伍。學科組成員共計63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6人,博士21人,18人獲得貴州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吉首大學、揚州大學、濟南大學等校的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
3.科學研究成果日漸豐碩
2015年以來,獲得國家重大項目一個,即“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獲得國家項目15個,省部級項目14個。立足清水江流域豐富的民間文獻,對貴州東南歷史過程與文化實踐進行深入研究,特色鮮明。對清水江文書進行系統收集、整理與研究,建立了“苗族侗族研究論文、資料全文數據庫”、“清水江文書數據庫”等,凱里學院已成為清水江文書研究重鎮之一。
4.社會服務能力普遍增強
在對黔東南苗族、侗族文化的研究基礎上,相當一部分成果得到轉化。比如凱里酸湯產品研發項目、苗族銀飾專利戰略研究項目、健康產業的生態與文化基礎研究項目、全域旅游視覺下的黎平縣“百里侗寨”旅游開發研究項目、侗戲藝術資源的文化產業開發研究項目、鰲頭南片區農村地籍調查項目等等。
5.對外交流合作日趨擴大
民族學專業近三年共主辦、承辦的會議主要有“民間文獻的理論與實踐:清水江文書(錦屏文書)與地方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第二屆‘汲古黔譚’論壇”“清水江文書與中國地方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等3次國際性學術會議;主辦、承辦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原生態高峰論壇”“2016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論壇”“中國家祠文化·天柱論壇”“第十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2017第四屆錦屏文書學術研討會”“2017年全國民族典籍翻譯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研究高層論壇”等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或論壇;此外,近三年來,本學科成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共計260余人次,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來校講學50余人次。這些學術會議的舉辦,以及學者的積極參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也引領學術發展。
二、問題困難
1.人才培養能力不強
人才培養能力薄弱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培養模式落后。學生培養模式要與時俱進,近幾年學校在學生田野調查上花了很大氣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因經費及報賬等因素的限制,田野調查的力度還是欠缺。二是教學研究脫節。學生很少能進行科研訓練,沒能參加一些國內外的會議。三是創新能力欠缺。
2.學術成果質量不高
學術成果質量不高表現在:一是標志性成果較少,除清水江文書之外,其他民族文化、非遺等方面的成果很少,幾乎沒有有影響力的成果;二是教材出版數量有限;三是項目結題率不理想,存在重申報輕結題的現象。
3.科研創新平臺不實
為應付上面要求,建立了許多科研非編機構,但這些機構中相當一部分是有名無實。創新平臺少,缺乏競爭力,不利于產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平臺管理松懈,由于教師有自己的科研教學任務很難兼顧平臺建設。
4.尖端人才數量不多
人才數量,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數量不多。就博士教授數量都有限,別說國家層面的,比如長江學者、千人計劃等。
5.社會服務能力不足
為解決國家和民族地區重大問題,雖有一定的智庫作用,但明顯不足。
三、原因分析
1.生源質量不高
民族學報考人數少,凱里學院前面兩屆都難以招滿,正是因為如此,學校曾在2018年甚至有人建議將民族學停辦或隔年招生。近兩年情況有所好轉,但民族學學生的質量還是無法和漢語言專業相比。
2.經費投入不足
由于民族地區大多是西部欠發達地區,學校靠地方財政撥款辦學經費有限。在基地建設、圖書添置、科研經費、人才引進、學生培養等方面投入不足。
3.課題報賬不暢
課題報賬管理過于死板,民族學學科課題大多要下鄉調查,票據獲得則是很麻煩,課題開展則有一定難度。
4.人才穩定不易
雙一流建設,促進了學校和學科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人才的爭奪。出現一些名校爭奪人才的現象,一方面民族院校處于西部邊遠地區,在區位和待遇方面無法和東部地區競爭。
5.科研評價不妥
當前科研評價是看課題項目和論文數量,并且年度考核,于是要求快出成果。而民族學學科研究方法特殊,需要長期的田野調查。
6.校地合作不緊
學校和地方的合作不緊密,各自為政,學校的成果很難轉化。
四、對策建議
1.科學制定發展規劃
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過程正需要一批了解鄉村、了解基層,了解民族地區鄉村社會與農民生活的干部人才隊伍。民族學作為一門注重培養學術實踐能力與基層工作方法的學科,在當前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2.建設一流師資隊伍
通過引進和培養,著力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通過隊伍建設,人才培養, 為民族學學科建設儲備大量高素質專業骨干人才,使其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后續潛力。
3.完善管理機制
首先要完善師資隊伍管理機制,健全教師績效考核制度,成立人才領導小組,明確獎懲條例,提高教師待遇,增強工作動力,進行人文關懷,開展語言培訓,營造學術氛圍。
4.提升科研水平
首先要打造高水平科研平臺,進一步加強“貴州省原生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平臺建設,并以此為基礎做好傳統村落民族志調查研究,積累豐富的民族民間文獻資料。在此基礎,組建“黔東南特色村鎮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實現學術研究與地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聯動。辦好民族學人類學專業期刊《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不斷提升該刊的學術影響力,實現進入“核心期刊”的辦刊目標,擴大本一流學科的資源平臺的社會影響力。其次要創新科研評價機制,根據學科特點,可延長考察周期,讓學者有寬松自由的環境從事科研。加大對重要成果的獎勵。再次要.完善科研平臺管理,讓科研非編機構真正發揮其作用,而不是擺設。在非編機構里聘請些科研助理從事日常工作,讓科研工作者從繁瑣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最后要.爭取學科建設經費,要多途徑爭取國家、省、州里的財政資金支持,對民族學重點學科建設的專項撥款要及時到位。
通過學科建設,不斷提升本學科科研水平,到2021年力爭獲得省部級以上課題立項20項,出版高質量專著20部,撰寫專業教材4部以上,發表高級別論文30篇以上,完成高水平調研報告10篇以上
學術理論生產方面,一是從生態民族學、生態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視角,探討“文化”與“生態”之所以成為黔東南乃到貴州兩大寶貝的學理基礎,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等工作提供理論指導與相關產業發展布局咨詢;二是從歷史人類學、政治人類學與區域社會史等跨學科的視角,探討歷史事件與區域社會轉型的文化邏輯,進而理解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力爭在跨學科研究上產生一批有理論原創性的成果。
5.培養創新實用人才
一要加強學位點建設,爭取早日取得碩士點。二是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民族學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三是推進個性化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和創業意識、創造能力,以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四是確保所培養的人才質量較高,能通適應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新農村建設的崗位要求,滿足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的人力資源需要。
6.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將民族學學科建設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加大應用民族學研究力度,著力推進成果轉化,爭取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科研成果,力爭5項以上科研成果被地方政府采納,并運用于社會經濟發展。 現對10-20個黔東南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庫存的盤點,積累上百萬字的田野調查資料,推動地方政府啟動“一村一書”工程。完成1000人次的非遺傳承人培訓工作。進一步規范黔東南發展研究的智庫建設工作,讓5-10人入選黔東南州政府政策咨詢專家(州管專家)。進一步編輯出版黔東南歷史文化研究叢書5-10部。編輯出版黔東南特色民族村寨文化叢書5-10部。
7.擴大國內外交流合作
積極與國內其他優秀民族院校合作,借鑒他們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經驗,提高民族學學科的水平。定期派教師和學生到其他學校交流學習,組織師生參加民族學的學術會議。定期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拓展師生學術視野。
五、結語
民族學學科作為民族地區院校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也是民族地區院校的特色和優勢,要抓住當前“雙一流”建設的契機,提高學科水平,努力將民族學學科建設成一流學科。
【參考文獻】
[1]查永軍.“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困境及突圍[J].理論與爭鳴2020(1)
[2]譚益民.“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0(2)
[3]宋能能.新時代民族院校民族學學科建設研究——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D].廣西民族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