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灌洋 林銀花
【摘 要】線上課程這一教學新模式早在幾年前就廣泛流行于各高校之中,在此次大規模疫情的背景下,線上教學第一次大范圍的扮演了替代線下教學的角色。如今線上教學的各類APP與網絡平臺層出不窮,也為線上課程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本文立足于疫情背景,以廣州工商學院師生為例,主要分析疫情背景下線上教學現狀、優勢與弊端,著力創設線上資源庫建設和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融合新思路。
【關鍵詞】疫情;高校;教學模式;新思路
一、疫情背景下線上教學現狀
疫情如洪水猛獸般襲來,工廠停工,學校停學,唯有醫院人滿為患。此次疫情的規模大危害深,致使社會各層級皆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疫情的延續性,為防止人群聚集,有效防控疫情,全國各地絕大部分高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皆采用了線上教學以替代傳統意義上的線下教學模式,廣州工商學院也不例外。
廣州工商學院是民辦本科高校,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堅持“以質立校、以生為本、突出特色、崇尚創新”的辦學理念。疫情期間學校根據上級教育部門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部署和相關會議精神,結合學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實際情況,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指導思想。為了確保教學秩序的有序開展,2月20日學院發文《關于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延期開學及教學組織工作的通知》,通知對理論和網絡通識課程線上教學的組織和安排做了部署,要求授課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要求,科學制定教學進度表、過程考核方案和成績評定方案,開展線上教學。2月26日學院發文《關于發布線上教學工作指引手冊的通知》,并對全校師生的涉及線上教學的設備、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調查摸底工作,要求各系部對教師線上教學平臺的選擇的把控,以及加強教學平臺的培訓工作,做到以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深度融合教學改革創新,推進教學方式變革,努力保持教學進度、保證課程容量,確保線上教學質量。
二、廣州工商學院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樣本對比探究
本次調研對象為廣州工商學院商科專業學生,圍繞學院開展線上課程適應性及對線上線下課的教學模式效果進行對比探究:
(一)線上教學的優勢
線上課程是利用網絡平臺為師生搭建一個教學平臺,使所有教學活動都可以在手機或是電腦上完成。調研結果顯示,我院商科專業學生每天在線學習時長2—6小時人數占比為68.66%;線上教學平臺主要使用超星(學習通)、騰訊課堂、YY直播等軟件。其中64.68%學生會主動觀看和檢索感興趣的課程內容,61.60%學生喜歡課程內容相關的線上教學資源(視音頻資料、文本資料)。與線下考試相比,48.76%學生由于主觀題難度低、無紙化、便捷高效等原因更青睞線上考試。
線上教學同樣也為教師提供了很多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方法,課程老師直言云班課、騰訊課堂等軟件創設的簽到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督促。而基于數據支撐,也可以更好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從而進一步的制定出更好的教學計劃。在線上教學過程中,由于網絡視頻的可錄性,學生在沒有理解本堂課知識內容時,可以自行進行回放繼續溫習功課。
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把控,學生也可以直接在網絡平臺上積極討論,這些優點是傳統線下課堂無法做到的。
(二)線上教學的缺陷
線上教學屬于云教學的形式,雖不受時空局限,卻也難以避免網絡問題。由于在云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直播或錄播的教學方式,這些方式對于網絡的要求較高,我們發現不是所有學生的家庭都配備無線網,而使用移動網絡則難以避免產生卡頓或較高的通信費用。
通過調查發現,64.68%學生曾遭遇過線上直播課程出現卡頓、畫面不清晰等情況,43.28%學生表示網絡操作不熟練,界面復雜。而直播、錄課等形式同樣對教師的網絡錄制環境有較高要求,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學校一部分教師身居鬧市,為避免環境嘈雜對課程效果的干擾,只能選擇凌晨或深夜進行錄課。此外部分居住在偏僻區域的教師,網絡環境常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例如雷電常導致斷電斷網,只能通過臨時的調停課處理解決問題。
此外,雖然現在的線上教學已經創設了很多比較先進的督學方式,但對于一些不夠自覺的學生來說,仍有“可乘之機”,調研數據表明71.14%學生認為線上課堂極易產生投機取巧行為(代刷視頻、代刷作業習題等),這些行為會直接降低學習效率。
教師監管困難重重,學生積極性難以調動,線上考試也存在弊端,調研顯示,過半會計系學生反映線上操作困難,題量大,計算題步驟繁瑣,答案上傳困難。這些問題都反映出線上教學的不足之處。
通過上述我們不難發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矛盾往往是對立而又統一的。線上教學的優勢,其便捷性、可重復與多樣性往往是線下教學所不能達到的,而線上教學的缺陷包括網絡延遲性、低實效性,這又恰恰是線下教學可以彌補的。由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劣,取長補短,通過線上資源庫建設等方式將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進行融合,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三、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融合新思路
(一)線上教學資源庫建設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往往只是單個教師教學理念的體現,而線上課程則為教師的授課與學生的習課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渠道。高校線上資源庫同樣是一個較長周期的建設工程,高校可以參考已有的中國慕課、超星平臺公開課,結合院校自身特色,聽取教師、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意見,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關聯性和包容性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課。
從教師角度考慮,基于線上資源庫的創設,高校教師們可以積極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和在日常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困惑以及所發現的教學創新點,讓更多的同事和同行借鑒自己的經驗或者解決自己面臨的的問題,這為教師能力的提升搭建了一個可以共享的平臺。
而從學生層面來說,高校線上資源庫的發展無疑為學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某種角度來說,當學生不滿于自己授課教師的授課方式或是無法適應本科教師的教學模式時,即可在網絡平臺上尋找其他各式各樣的線上課程作為替代;另外,對于一些無法及時掌握課堂內容的學生來說,完全可以借鑒于線上課程來補缺補差。由于有了更充分的選擇,學生完全可以找到適合于自己的教學模式,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性、積極性的提高有著極大的好處。
(二)線下大課堂教學+線下小班化討論教學模式融合
調研數據表明,在混合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劣對比這一條中,64.68%學生認為混合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碎片化時間學習效率和課堂時效性,同時也有38.81%學生認為部分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內容契合度不高,擔心二者脫節。因此筆者認為疫情背景下的教學模式應為線上線下課程相融合,在這里筆者以某已開學的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程為例,筆者認為的線下大課堂教學+線下小班化討論的新思路。
高校學生已配備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用于進行線上課程的設備,因此在硬件方面大可不必考慮。這所高校將原本的一個班拆分為甲、乙兩個班,第一節課甲班同學到教室上課;乙班同學則在宿舍觀看直播,同理,第二節課甲乙班顛倒,以此類推,兩個班中到課堂上課的一方負責記錄筆記并實時分享。當然,這種做法是在疫情背景下為了盡可能減少人群的聚集程度。在疫情結束后,大可不必使用這種方式。但它所提供的思路卻是嶄新的,即線上線下的課程同時進行。
由此可以延伸出一種嶄新的“甲乙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分為甲組乙組,課程教學中,甲組同學承接線下課,乙組同學承接線上課。具體來說,甲組同學需在課堂上跟緊教師思路,記好筆記,分享到課程小班群中供其他同學學習。而乙組同學則可以選擇觀看其他教師的線上課程,選擇自己喜歡的加以學習,做好筆記,梳理心得體會,同樣分享至課程群中供其他同學參考。如此,既拓展了課堂容量,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格局。而這種模式的可行性在于兩點,其一是大學生往往擁有著良好的自學能力,基本可以通過學習他人的心得體會、記錄筆記對知識點進行學習;其二,當今大學課程的線上平臺已經十分完善,諸如“網易云課堂”、“中國大學慕課”等平臺都有著各式各樣的高校課程可供借鑒。
綜上,在疫情背景下,高校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融合,這一嶄新的教學思路,是將現有的兩種教學模式相結合,取長補短,使兩者的優勢疊加,本文立足于這一思路展開探究,但由于經驗不足,研究仍有所欠缺。但我們相信,積極借鑒線上課程所帶來的優勢,與線下教學模式有效融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豐富傳統教學課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仍是高校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魏驁,焦勇,楊柳,裴麗娜.“互聯網+教育”下高校網絡課程對教學水平的影響分析——以安徽高校網絡教學現狀調查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7(31):157-159.
[2]劉兵.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瓶頸”和突破點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02):253-254.
[3]林嘉,李秋實.提升大學圖書館開放教育效果的決定因素分析——以武漢大學圖書館“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慕課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7,35(04):79-85+64.
[4]郭書芹,朱迎春,尚娟娟.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03):127-128.
[5]林強,楊海波,趙復查.規范學籍管理 提升育人質量——以廣州工商學院為例[J].亞太教育,2016(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