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摘 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力量,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其基本特征包括民族性、時代性、科學性、人民性、創新性、開放性等。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征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革命文化,植根于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它具有諸多先進性特征,它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重要驅動力。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性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其主要特質有三點:一是源頭遠。中華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孕育誕生最為久遠的文化之一,在其發展過程中,雖然經歷過多次危機,但仍舊屹立不倒,從未中斷。二是思想深。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觀、知行合一的實踐觀、舍身取義的生命觀、天人合一的世界觀等,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三是影響大。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百家爭鳴”、“漢唐氣象”、“明清啟蒙”等黃金時代,產生了以儒家為主要標志的思想文化,影響了周邊民族和國家乃至世界的文化發展, 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我們黨成立以來,堅持“揚棄”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并賦予其新時代內涵,使之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產生巨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中華民族獨立,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優長,反對與抵制帝國主義壓迫和霸凌主義干涉;二是立足中華民族實際,準確反映中華民族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三是弘揚中華民族自主意識,反對崇洋媚外和全面西化,抵制民族虛無主義,在全球化進程中,始終保持自己的文化個性。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批判繼承了歷史文化傳統,又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與要求。作為當代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是根植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之中,順應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我們黨一方面通過深化經濟改革,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遵循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站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前沿,不斷改造建立在原有經濟體制之上的文化,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在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任務不斷發展與創新。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性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闡明了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關系,為人們正確處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它揭示了社會意識形式產生和形成的社會基礎,為人們理解文化的變遷和進行文化變革提供了思想基武器,它揭示和闡明了精神對物質的巨大反作用,對我們提高文化自覺性提供了理論支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二是崇尚與宣傳科學,用科學思想與科學知識武裝人民頭腦。三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反對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敢于面對現實提出的理論和文化挑戰,不斷克服落后、僵化、愚昧、守舊思想,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時代脈搏,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不斷充實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人民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人民性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是社會主義文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創造者,文化建設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堅持文化的人民性,就是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所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方針,使人民大眾真正成為文化的創造者和享受者。不管是先進的道德文化建設,還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都是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素質,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求文藝工作者努力創造出能夠表達人民群眾美好愿望和表現我國社會主義時代特征的文化產品,盡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積極健康的文化產品教育人、影響人、鼓舞人,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立足于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來提高文化供給能力,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管理體制,幫助人民群眾提升精神境界和整體素質。
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性、
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匯集人類一切優秀文化要素,是全人類文明成果的結晶。無論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還是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學習與借鑒,其最終目的都在于創造和發展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文化。新中國成立71年來,我們黨順應時代要求不斷實行文化創新。一是堅持“古為今用”原則,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闡發、宣傳與弘揚,并提出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二是倡導和傳承革命文化。三是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清除一切阻礙文化發展障礙。努力建構一種有利于文化快速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使文化領域日新月異。
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開放性
在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心理學方面,西方國家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要素;在文學藝術方面,西方國家的但丁、歌德、席勒、巴爾扎克、雪萊、海涅、羅曼羅蘭、司湯達、羅丹、貝多芬、莫扎特、海明威等一大批文藝家所創作的優秀文藝作品,對我國文藝發展都有積極作用;在現代管理方面,西方國家有許多經驗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而形成的,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我國也有重要借鑒意義。所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能閉關自守,必須堅持文化的開放性,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為我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鮮明的開放性:第一,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在不同文明互鑒中有更多的擔當,在開放交流中保持和增強我們的文化優勢,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的原則,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積極參與世界文明的對話交流,開展不同文明的比較研究,吸收和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第二,讓世界各國分享中國文化寶貴精神財富,積極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讓全世界人民觸摸中華文化時代脈搏,感知中華文化發展活力,學習中華文化先進思想,讓中華文化在全球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李軍.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 北京:《 光明日報 》,2014年-10-10
[2]劉仕清等.《文化創新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2.
[3]常巧章.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M].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12.
[4]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論文化建設——重要論述摘編.[M].學習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