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見

聽過一個笑話。有個人跑去問上司:“我都有10年工作經驗了,為什么你還是不給我漲工資?”上司說:“你不是有10年工作經驗,你是把1年工作經驗用了10年。”
真正厲害的人,其實都贏在思維上。接觸過許多行業精英,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掌握了一些高效能的“黃金定律”。總結起來,有7條。
1.蘑菇定律
我們都想在工作上大展拳腳、一戰成名,但實際情況卻是,默默坐在座位上,不被關注,只能做點雜事。得不到指導和提攜,偶爾還會被指責、批評,就像長在陰暗角落里的蘑菇,自生自滅。這個現象有個專業名詞,叫做蘑菇定律。
得不到陽光又沒有肥料的蘑菇,只有長到足夠高、足夠壯的時候,才會被人關注。而那段在黑暗中結繭的時光,是最最難熬的。
放棄,誰都會,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會羽化成蝶。當你被看作是“蘑菇”時,再怎么拼命強調自己是“靈芝”都沒用。只有利用環境,盡快成長,從蘑菇堆里脫穎而出,人們才會看見你的價值。
2.備份定律
程序員編程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備份。萬一硬盤故障、代碼丟失,沒有備份,損失就會相當慘重。
備份,就是另一手準備。人生也是如此。
當你只給自己留了一種選擇,一旦那扇門被關上,便只能做困獸之斗。備份,就是另一種可能。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學習用左手剪指甲,因為你的右手未必永遠管用。”這就是備份定律:思路清晰的人,凡事都有兩手準備,從來不是一根筋走到底。
人人都希望歲月靜好,可現實往往是大江奔流。可怕的不是突然的變故,而是遭遇變故之后,連選擇的余地都沒有。給自己多一份備份,就是給人生多一種可能。
3.奧卡姆剃刀定律
你知道自己一周內,處于高效工作狀態的時間有多長嗎?研究數據表明:人平均每周工作45小時,其中有17個小時是根本沒有效率的。
很多人習慣以“多”取勝,但想做的事越多,能完成的就越少。于是,我們每日身心疲憊,又成果寥寥。
想改變現狀,首先要學會簡化你的工作。14世紀,邏輯學家奧卡姆提出一條“剃刀定律”,意思就是簡約法則:像拿起剃刀一樣,把多余的步驟剃掉,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兩步可以做成,就不要三步。高手總喜歡一招制敵,決不會啰啰嗦嗦大戰300回合再結束。
能化繁為簡的人,都抄“近道”走向了成功。
4.沃爾森定律
美國企業家S·M·沃爾森認為,我們努力提升專業技能,卻常忽略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信息。很多人比你厲害,并不是能力比你強,而是知道的比你多。
想要抓住機會,就先學會發現機會。比別人先獲得情報,并迅速采取行動,這樣的你,想不成功都難。
5.蘋果定律
如果一堆蘋果,有好有壞,你先吃哪個?最明智的答案是,先吃好的,把壞的扔掉。因為,如果你先吃壞的,好的也會慢慢變壞,于是你永遠也吃不到甘甜的好蘋果。
這條“蘋果定律”,在工作中也同樣適用。有時候,讓我們暈頭轉向的,并不是因為多大的工作量,而是我們分不清輕重緩急,不知道該先做什么。
其實,先做哪件事,比做了多少事,更為重要。這也是時間管理的第一要義:永遠先做最重要的事。否則,空把精力耽誤在不甚重要的事上,真正要緊的事只會被拖延到時間的死角,無暇也無力處理。
6.標桿定律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家公司提出了名為“標桿定律”的管理方式:競爭對手的水平,就是改進自己的標桿。
放在今天,這條定律依然是幫我們接近成功的不二法則:你憎恨的那些對手,都是你最好的老師,最精準的標桿。在面對競爭時,不要滿嘴都是吐槽、挑刺和嫉妒。不與對手過招,你又如何進步?
瞄準你身邊最優秀的人,把他們當作免費的拔高班。正是因為對手的存在,你才會持續不斷地變強。
7.卡貝定律
有時候,成功需要一點格局,這個格局名叫“放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前總裁卡貝就給員工提出過一條建議:放棄有時比爭取更有意義,它是創新的鑰匙。
這就是后來被奉為經典的“卡貝定律”。
如果你空有一腔熱血,卻始終在無足輕重的事情上摸爬滾打、費盡心思,那不是執著,而是愚蠢。
當方向錯了的時候,停下來也是一種進步。弄清自己的擅長,了解自己的力量,只有選對了方向,才有可能看見希望。愛因斯坦曾說:“如果給我一個小時,去解答一道關于我生死的問題,我會先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么,剩下的5分鐘足以解答這個問題。”
想法決定做法,做法決定活法。你與高手之間,差的只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