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雨
初中時,教我們語文的王老師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開始,班里淘氣的男同學經常故意捉弄她,畢竟王老師看起來太年輕了,還有些弱不禁風的樣子。
一次,一個男生在課上偷看小說,被王老師逮到。我們都以為王老師一定會發火,沒想到,王老師笑笑說:“我也看過這本小說,作者確實有許多超前的奇思妙想,情節跌宕起伏,讓人有忍不住讀下去的沖動,難怪你們都喜歡。”
“但是,”她頓了頓,接著說,“作者前面鋪墊的東西太多且對主角光環的執念太強,這樣一來主線就被擾亂了,顯得沒有邏輯。雖然閱讀時很過癮,但看過大結局是不是就覺得沒有預期的那么好呢?”
同學們紛紛點頭,覺得王老師神了。然后王老師又說,“我并不反對大家看課外書,但還是希望你們在有限的學習階段,去汲取更有營養的內容。同樣是小說,你們可以選擇看文學性更強、文筆更精妙的中外名著。”
接著,王老師講述了她在成長的不同階段迷戀過的文學作品。莫泊桑、三毛、博爾赫斯、沈從文、毛姆、杜拉斯、村上春樹……一大串名字從她嘴里蹦出來,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快下課的時候,她留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讓大家寫日記。她會在每周五抽出一節課,和大家一起分享,誰的日記最受歡迎,還會得到額外獎勵。
這個提議新鮮、有趣,讓同學們著迷。“昨晚你寫日記了嗎?”也成了大家見面時的常用問候語。王老師鼓勵大家發揮想象力,不要克制自己的表達欲,所以同學們都很興奮。我也暗暗發力,籌備自己的“大作”。
第一次公開課上,王老師挑出了一些作品和我們一起討論。她說:“真是沒有想到,原來我們班的同學都這么有才華啊!”在公開的日記里,有人學著寫詩,有人寫出充滿奇思妙想的小說,有人老老實實寫日記,但真情實感的流露還是格外打動人。后來老師抽出最下面的一個本子說:“還有一個同學的日記,大半夜的,嚇到老師了。”
王老師瞥了我一眼。果然,我寫的“鬼故事”被發現了。
我已經想不起來當年到底寫了些什么內容,只記得寫的時候文思泉涌,手中的筆宛若魔法棒,輕輕松松就勾勒出一個令人充滿窺探欲的虛幻世界。
我原以為寫這種題材會受到批評,但王老師反而以一種玩笑的口吻說:“其實人與鬼有什么分別呢?在更高維度世界的生物看來,我們這些‘人’又不知道被稱作什么呢?”
那是我上過的最難忘的語文課。下課之后,老師喊住我,她說我的文字很有靈性,雖然寫得不算好,但是里面的許多比喻和情節都讓她覺得我是一個可塑之才。她還給我推薦了《山海經》,并告訴我:“不管是什么故事,都要有前因后果,要有它的精神內核。”
“你會在寫作中找到你自己。”
這句話,我記了很多年。我對寫作產生熱愛,都是因為王老師。她讓我覺得,原來語文不只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源自《讀者·校園版》)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