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楊

【摘要】目的:評估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施予中西醫藥治療的效果及其復發情況。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3月間本站接收患有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老年病人77例病人為對象,依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劃分為研究、對照兩組,研究組40例施予鹽酸西替利嗪+當歸飲子展開中西藥聯治,對照組37例施予鹽酸西替利嗪展開西藥治療,經探究比對兩種療法的運用成效,評估中西醫藥聯治法的醫療價值。結果:研究組共有38例總有效,占95.00%;對比組共有28例總有效,占75.68%。兩組總體療效數據比對,研究組優越于對比組(P<0.05)。另外,研究組總計2例出現病情反復癥狀,占5.00%;對比組總計11例出現病情反復癥狀,占29.73%。兩組比對,研究組的復發率低于對比組,差異較大(P<0.05)。結論: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病人施行中西醫聯治療法,能獲得良好療效,并可降低停藥后的病情復發率。
【關鍵詞】老年性;皮膚瘙癢;中藥;西藥;聯治
老年人肌膚組織隨年齡遞增呈現出機能退化現象,特別是在氣候干燥或較惡劣的條件下,老年群體的皮膚會伴有異常瘙癢、外皮油脂生成量減少等病征[1]。皮膚科臨床中常常接收到此類病人,為探索出最優質的醫藥療法,本文選擇2014年3月-2015年3月間本站收治患有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老年病人77例,依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劃分為研究、對照兩組,分別運用中西藥合用、西藥治療兩種方法,經探究療效情況,評估中西藥聯治法的醫療價值,并作以下闡述:
1.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2014年3月-2015年3月間本站接收患有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老年病人77例病人為對象,依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劃分為研究、對比兩組,研究組40例:1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于62-87歲間,平均(71±7.45)歲,患病時長3個月-11年,平均(6±1.9)年。對比組37例:15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于61-85歲間,平均(70±6.82)歲,患病時長2個月-10年,平均(5±2.2)年。以上老年病例各項基礎性資料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兩組可進行同期對照評估。
1.2疾病確診
以《臨床皮膚病學》內的相應內容為遵循標準展開疾病鑒定,疾病確診表現:①病人年齡達到或超過60歲;②病人全身性皮膚出現顯著瘙癢病征,外皮油脂很少,較為干燥,夜晚睡覺時段的瘙癢程度更甚,表現陣發性特征,多發在冬季。③病人表皮沒有原發性受損跡象,部分患處會有抓痕、色素淤積、血痂及苔蘚樣變。④病人情緒躁動或出現異常心悸問題,夜間睡眠較淺。
1.3方法
對照組僅向組內病人施予鹽酸西替利嗪,1日1次,1次10mg,夜晚睡前口服,持續給服2周。
研究組向組內病人施予鹽酸西替利嗪+當歸飲子展開中、西藥聯治,鹽酸西替利嗪使用藥量及用法等同于對照組,當歸飲子方藥涉及多味中藥材,處方: 18g何首烏、15g生地黃、18g五味子、18g白蒺藜、20g黃芪、15g荊芥、12g川穹、12g防風、15g白芍、12g當歸、12g丹參、12g烏梢蛇、8g甘草;若病人在夜晚時段的瘙癢十分劇烈,添加蟬蛻、全蝎、地骨皮等適量藥材;若病人在夜晚時段的睡眠較差,添加夜交藤、酸棗仁、梔子等適量藥材;若病人血燥,添加牡丹皮及紫草等適量藥材;若病人皮膚有脫屑或變厚現象,添加阿膠、桃仁等適量藥材。每日服1劑,于早晨、夜晚分服2次。持續性治療2周。
1.4療效標準
給藥2周以后,病人自感瘙癢癥消除,抓撓受損組織接近修復,視為顯效;若病人自感瘙癢癥部分消除,抓撓受損組織修復程度達30%-80%,視為有效;若病人自感瘙癢癥沒有較大改變,抓撓受損組織修復程度不達30%,視為無效。
1.5統計學研究方法
此研究中,所有相關的調查數據均運用SPSS21.0版統計軟件予以處理,運用2檢驗計數資料,運用t檢驗計量資料,運用(xˉ±s)表示計量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P<0.05表明對比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總體療效結果比對
給藥2周后,對兩組病例實施病情歸轉鑒定,并評估總體療效。研究組共有38例總有效,占95.00%(38/40);對比組共有28例總有效,占75.68%(28/37)。兩組總體療效數據(如表1所示)比對,研究組優越于對比組,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復發率情況比對
停止服藥后2個月,醫療人員跟蹤統計兩組病例的病情反復狀況,研究組總計2例出現病情反復癥狀,占5.00%(2/40);對比組總計11例出現病情反復癥狀,占29.73%(11/37)。兩組比對,研究組的復發率情況優越于對比組,組間差異較大(P<0.05)。
3.討論
伴隨現代醫學科研成果的日漸豐碩,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展開的研討資料顯示,這種病癥的致病因素比較多,可能和增齡腺體機能退化、免疫能力及油脂分泌功能變弱、機體微循環不暢、皮膚細胞營養匱乏等有關聯性[2]。從祖國醫學的病理角度看待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其被納入“血風瘡”、“癢風”一類范疇,主見病征與年紀遞增、肝腎精血不足有直接聯系[3]。
此研究中投入治療的西藥是鹽酸西替利嗪,此藥屬口服型藥劑,能夠對組胺 H1受體構成拮抗作用,且藥效發揮較快,不會干擾中樞神經組織的活動情況,為此,這種西藥多被用在皮膚瘙癢緩解治療當中[4]。中藥治療選用當歸飲子,處方涉及川穹、何首烏、五味子、生地黃等多味中藥材,這些中藥合并后在補血養氣、改善皮燥方面體現出較佳藥效。而荊芥、白蒺藜、烏梢蛇等味藥的聯用目標在于消解邪風、祛癢固表。加入丹參、甘草等諸藥,可增強散瘀活血、調節皮脂腺機能、祛風除邪的作用。藥方中諸味藥材聯用以后的功效將得到增強,進而實現根除皮膚瘙癢病因的用藥目標[5]。
本文中,對兩組老年病人實施病情療效及復發情況評估,研究組共有38例總有效,占95.00%(38/40);對比組共有28例總有效,占75.68%(28/37)。兩組總體療效數據比對,研究組優越于對比組(P<0.05)。停止服藥后2個月,研究組總計2例出現病情反復癥狀,占5.00%(2/40);對比組總計11例出現病情反復癥狀,占29.73%(11/37)。兩組比對,研究組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合闡述,比起西藥療法的療效情況而言,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病人施行中、西醫學聯治療法,可獲得更優療效,且停藥以后的病情復發率更低。
【參考文獻】
[1]馮文芳,董雪松,景瑛,等.耳穴割治配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臨床觀察[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3,34(6):256-258.
[2]季梅,王紅芳,付英華,等.自擬祛風止癢湯口服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4,13(3):168-169.
[3]張珊珊,杜震生,張宏,等.自血療法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患者血清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4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541-5543.
[4]楊帆.潤燥止癢膠囊聯合丹皮酚軟膏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4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7):80-80,82.
[5]胡銀娥,周志紅,代淑芳,等.鹽酸左西替利嗪及尿素乳膏聯合消風止癢顆粒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8):5275-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