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峰

【摘要】目的:探究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方法:選擇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對照組,另外選擇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急診護理流程,觀察組患者采用優化后的急診護理流程,比較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時間、溶栓時間,住院時間、復發率。結果:觀察組搶救時間、溶栓治療時間、復發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僅住院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結論: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效果,為患者爭取搶救時間,降低復發率,利于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優化;急診護理;流程;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該病發病機制復雜,主要是因為冠脈損傷引發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的粥樣斑塊,一旦斑塊發生破裂極易阻塞血管,造成心肌細胞因缺氧缺血壞死等。該病起病急、病情重,一旦發病,應當及時進行搶救,對患者的生存率及預后有重要的意義[1]。雖然搶救過程由醫生掌握主控權,但護理人員的配合對搶救的成功與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前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效果,現將其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對照組,另外選擇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44~76歲,平均(56.8±5.5)歲;發病到入院時間33~79min,平均(42.5±4.7)min。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2~75歲,平均(56.5±5.1)歲;發病到入院時間35~86min,平均(42.1±4.5)min。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發病到入院時間比較上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急診護理流程,患者進入急診室后,由急診護士指導患者臥床,給予吸氧處理,并對患者的生理指標進行檢測,建立靜脈通道,抽取靜脈血完善相關生化檢驗。觀察組給予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具體如下:①院前搶救:接到患者或其家屬的急診電話后,5min內完成出診,出診途中積極和家屬聯系,電話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包括體位選擇,心理安撫等。達到現場后,立即給予患者吸氧、輸液等治療,在運轉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仰臥體位,同時平穩操作,患者轉運上車后立刻建立靜脈通道,予以生命體征檢測,并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除顫等搶救。途中與院方聯系,備好搶救設施,溶栓治療的相關藥物。②溶栓前護理:患者送至監護室后,立即給予心電監護、吸氧、完善各項檢查,并開放靜脈通道,備好利多卡因、急救藥、除顫儀等,溶栓前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及時溝通,并向患者與家屬解釋病情的可控性,緩解其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③溶栓治療:由于患者在溶栓治療期間可能再一次發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一旦出現惡性心律失常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所以護理人員在溶栓開始后,要對患者的心率變化進行嚴密的監護,防止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發生[2],并對心律失常發生的時間、疼痛程度以及用藥后是否緩解仔細記錄;護理人員應當每過2h對患者的心肌酶譜進行一次測量,并記錄變化趨勢,以對搶救想過進行評價;在溶栓過程中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出血,護理人員應當予以高度重視,尤其是長時間使用抗凝藥物和合并高血糖、高血壓的患者,發生出血的可能性更高,護理人員要自信核對患者的凝血功能檢查結果,并詳詢病史,對于有淤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的患者要及時上報醫生,適當的對溶栓方案進行調節或停止溶栓[3]。④溶栓護理:患者發病的1~3天需要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根據病情的恢復進行適當的活動,給予半流質、低糖低膽固醇飲食,防止便秘。每日對患者的血壓進行嚴密的監護,并告知醫師,一旦出現休克情況立即告知醫師。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急診球囊擴展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期間的病情復發情況[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搶救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急診護理流程經優化后,患者的搶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及病復發率均顯著下降(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討論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屬于一種急發病,病情發展迅速,發病初期引發的死亡率較高,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為炎性細胞因子的異常產生,這一變化會加重心肌梗死的病情和影響。除此之外,患者的情緒、吸煙、飲酒、寒冷刺激和便秘等都會成為疾病的誘因[5],嚴重危害著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應當立即對患者采取抗血栓治療,讓已經梗死的血管得到及時有效的疏通,保證血液的暢通供應,這對患者的預后也有重要的影響。
在傳統的急診護理流程中,護理人員通常都是在接到醫生的醫囑后再對患者進行處理,不僅沒有主要的護理負責人,同時也缺乏護理規范,在出診和入院搶救過程中容易造成手忙腳亂的局面,耽誤搶救時機。在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后,將首診護士作為接診護士,同時也是第一負責人,對患者在急診的整個搶救過程進行負責,同時合理的協調搶救人員的工作分配,包括急診工作和溶栓準備工作。讓護理人員的工作分工更加明確,每一位參與搶救工作的護理人員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工作責任,迅速的完成搶救工作與術前準備,由此可降低患者從急診到手術室的時間,為患者的搶救爭取了更多的時間,提高搶救的幾率。
本次研究結果中也發現,在實施優化接診護理流程后,除患者的住院時間無明顯變化,患者的搶救時間、溶栓治療時間及病復發率均顯著下降(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紅麗.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13(3):236-237.
[2]董琴娟.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4,25(18):108-110.
[3]薛雅瑜,徐瓊英.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31(32):3637-3638.
[4]楊華,黃貴祥,曾俊等.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7,14(2):83-85.
[5]張玉香.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鄉村醫藥,2015,22(2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