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離
說起柳宗元,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那首《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非常有畫面感,將一個人的孤獨刻畫得入木三分,一直為后世傳誦。
其實,柳宗元還有一首山水小詩,如一幅飄逸的畫作,據說,蘇軾對這首詩也贊不絕口,贊其有“奇趣”,這首詩就是柳宗元的名作《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
巖上無心云相逐。
自屈原以后,詩人們擅用“漁翁”這個意象來表達內心的豁達與安寧,這首詩也是如此。
柳宗元出身河東柳氏,也算是高門了,21歲進士及第,名聲大振;26歲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被授予官職。人生似乎是一片光明,可是命運總是讓人難以捉摸。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一腔抱負化為煙云,他承受著政治上的沉重打擊,寄情于異鄉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并寫下許多吟詠永州地區湖光山色的詩篇,《漁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可以說,這首《漁翁》是柳宗元此時心情的寫照:漁翁晚上就在靠近西山的巖石上停宿,清晨起來,取溪水,燒竹子做飯。太陽升起來了,霧也漸漸散了,四周悄然無人。漁翁搖著船櫓,“欸乃”一聲劃動船只,駛入青山綠水之中。當漁翁回頭看時,那天邊的水流滾滾,剛才停宿巖上,幾朵白云在互相追逐。
這是一首輕快、怡人的山水小詩,如畫一般,詩讀完,腦中已經拉開了一幅飄逸的風情畫,充滿了色彩和動感,境界奇妙動人。
此詩與《江雪》可以一起看。柳宗元初貶永州時,政治失意,貧病交加,半年后,母親更是貧病而死,柳宗元的心情可想而知,心中的“千萬孤獨”在《江雪》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柳宗元畢竟是柳宗元,人生悲傷不是一生的,在失意之時,他將目光投向永州的山山水水,寫下傳世的《永州八記》,更是留下這首傳世的《漁翁》。
永州的山山水水治愈了柳完元,在《漁翁》中,他沒有了《江雪》中的千萬孤獨,取而代之的,是對漁翁自在恬淡生活的欣賞,柳宗元在山水中得到解脫。
這首詩中,“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兩句尤為人所稱道,蘇軾稱贊這兩句有“奇趣”。漁翁劃了一下船,就像電影處理剪輯鏡頭一樣,青山綠水就出現在面前,讓人驚喜。
蘇軾有稱贊,也提出了修改意見,他說:最后兩句刪去最好。許多人贊同這種說法,南宋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東坡刪去后二句,使子厚復生,亦必心服。嚴羽也同意這種說法,并表示,如果柳完元復生,聽到蘇軾的修改,也會心服。
然而,蘇軾畢竟是百年之后看此詩,也無法體會到柳宗元寫下此詩的情感,作為一個失意之人,漁翁走進了他的鏡頭,帶來了淡定安然、青山綠水,在體會到自然的美景后,柳宗元的心情好多了。
那回頭看的漁翁,就像是柳完元回頭看自己一路走來的苦辛與坎坷,已經遠去、已經如白云一樣淡然,是不是意味著他對失意過去的放下呢?
正如一句話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源自《古典文學與詩詞》)
責編:王曉靜